TUhjnbcbe - 2023/11/4 20:18:0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老子以寥寥数语便概述了宇宙生成论,打破了以天为最高主宰的观念,确认了道的最高本原地位,引得无数思想家、哲学家纷纷对其给予诠释。于是,诸多解释层出不穷,众说纷纭,各类解释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对“一、二、三”的认知不同。在此,我将结合古今各种解释,尝试提出自己粗浅的见解,抛砖引玉。道生一老子第二十五章说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依此而言,“道”可以理解成宇宙混沌未开的状态。老子又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二十二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第三十九章)。老子都以“一”来代指“道”。可见,“道”与“一”关系极其紧密,它们的关系如同老子所称的“上善若水”一样。水的品质无限地接近“道”,但水毕竟有形有迹,与无所不在、无迹可寻的“道”尚有一丝区别,故而王弼、苏辙等人均指出水“几于道”,无限接近道,却还不是道。“道”与“一”的关系近似如此,却更加紧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道”就是无,“一”就是有。“一”无限接近“道”,是“道”的形象化。“一”来源于“道”,所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王弼《道德经注》:“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苏辙《老子解》:“夫道非一非二,及其与物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而道则非一也。一与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是以往,而万物生。”这些观点都将一、二、三无意义化,用蒋锡昌的话来解释就是:“道始所生者即道也。自其名而言之,谓之道;自其数而言之,谓之一。然有一即有二,有二即有三、有三即有万,至是巧历不能得其穷矣。老子只是以三数字表示道生万物,愈生愈多之义。”这样的解释避重就轻,无趣又无益。尽管赢得了不少人的拥趸,却难得我心,难释我怀。以老子的用语之精炼,如果这“一、二、三”毫无意义,大可说成“道生万物”。《易·系辞》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道与易异名同体,此云‘一’,即‘太极’,‘二’,即‘两仪’,谓天地也。天地气合而生和,二生三也。和气合而生物,三生万物也。这种观点将“二”解读为“天地”,“三”解读为阴阳合和之气,隐晦地回到了以天为最高主宰的老路上去了,故而不可取。我觉得事物总有正反两面,用阴阳解释“二”最为贴切。即呼应下文“万物负阴而抱阳”,也与老子一贯主张的辩证法相契合。《淮南子·天文训》载:“一而不生,故分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也认为“二”即“阴阳”。但“二即阴阳”的解读为何难以令人信服,关键在之前的解释中,没有充分解释明白“三”的寓意,故而受到诟病。我读有关《老子》的书籍堆成二尺多高,即使其中最为中意的中华书局的《老子》,其对“一、二、三”的解读,也认为老子只是采用数字来对万物生成过程进行抽象描述,理由是:前人多以一些后起的观念来作解释,如以“太极”、“元气”解释“一”,以“天地”、“阴阳”解释“二”,但往往找不到与“三”相对应的事物。“三”,成为解开这句话的关键钥匙。非常庆幸的是,某次参加培训课程,授课老师提及《老子》时讲到:“三”为新生事物!让我恍然大悟,有种果应如此的感概:阴阳和合产生新生事物,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以至于万物。经世致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即本源,二为阴阳,三是“新生”事物。用这种解读来理解这句话,自圆其说之外,尤其让我对“新生”颇为感慨。当我们陷入困境,或者两难抉择时,不妨换个角度,用全新方法来纾困。一个人如果已经取得了成功,则需抱持归零的心态,摆脱旧思维的羁绊,用全新的思维适应更新的未来,则成功永无止境。一个人即便被打趴在地,当他抬起头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观察世界,更新自己,从新出发,这个人总有一天将强大。我是爱读书、爱分享的子说新语,关于“道生一、三生万物”的这些粗浅解读,各位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