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道德经,贪婪的人没有好下场,更可怕的
TUhjnbcbe - 2023/11/21 1:46:00
#道德经智慧#

人生有两种痛苦:求而不得和得而复失。

求而不得,老子着墨不多,因为他理想的社会形态,就是一个不见可欲,小国寡民的社会。

虽然如此,但也隐含了一些索求之道,那就是顺其自然,自然既指主观的条件,也有客观的形势,两者结合到一起才能水到渠成。

如果没有充分的评估,只有脱离实际的主观努力,终其结果大都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所以,老子主张无为,凡事顺其自然,反对用力过猛。

这一切取决于自己的认知,“自知者明”,取决于对环境的感知能力,“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做,吾以观复”。

老子说得更多的是得到了怎么不失去,如何让系统维持平衡、不崩溃,如何才能长久。

“反者道之动”嘛,一切事物、状态,就像地球重力一样,天然具有走向自身反面的内在冲动。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就得在突破临界值之前进行收敛。

怎么收敛呢?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开篇,老子就是灵*三问: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财富、名利、地位相对于生命本身而言,哪一个更重要?

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价值观,答案肯定不一样。

但如果被推至极端场景,再来做选择,比如牺牲健康换取财富,当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时候,可能大多数人的选择都一样:

活着更重要!

身外之物和生命本身一定是排斥的吗?显然不是。老子只是强调不要走向极端: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所以要知足、知止,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红线之内都是安全的,可以长久。

两个字:戒贪。

历史已经有过无数的教训,贪财会死在财上,好*会死在*上,贪色会死在色上。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莫不如此。

那这章究竟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结论如果只是引导到戒贪上,很多人其实不存在这个问题。

贪财?没有权。好*?没有钱。贪色?没有那个魅力。

所以结论其实不重要,因为结论很可能指向的是特定的人和事,重要的是明白背后的原理,也即是:

生命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左和右都属正常,但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如果超越极限,自然法则之下,必然会被启动反向平衡。

在这个原理之下,进一步的举一反三:

当一个家庭不吵不闹的时候,其实很危险,小吵小闹是释放矛盾的出口,当双方都选择沉默,意味着连沟通的意愿都没有了,分离是必然;

当你感觉运气不好、做事不顺的时候,需要主动靠近一些有能量的人和场域,去调适自己的状态,疏通气韵,一味的抱怨,只会越来越糟;

当你感觉顺风顺水、好事连连的时候,一定要主动去经受些挫折,人吃甘蔗一头甜,好运用完了,以后就会很苦;

当你持续心境不佳、低沉灰暗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的内心照进阳光,否则就是抑郁的开始;

当你经常熬夜,烟酒无度的时候,就必须要想办法平衡自己的身体,否则长胖、心梗、脑梗会大概率出现。

生活中如果我们遵循这个原理,就会延伸出一套方法论:

一件事情,好和坏不重要,因为我们对事情的认知经常是短视的、主观的,但是当这件事情高频率、反复出现的时候,就要引起警惕,很可能它已经逼近了极限,会走向反面。这个时候就需要启动纠偏机制,反向操作,对冲保持平衡。

如果我们把这个方法拆解成具体的步骤,是这样的:

1一件事情出现,先不做判断,允许它存在,让子弹飞一会

2.这件事情开始反复、高频出现,引起警惕

3.这件事情的反复出现带来了一些明显的征兆,启动纠偏机制

4.反方向操作,对冲保持平衡

纠偏能力是我们需要刻意练习的一种能力,没有人敢保证自己不犯错,及时纠偏,可以让平衡得以维持。

纠偏是对自我的觉察,一种对事物细微发梢的洞察。

它可能不会让你赢,但至少不会输。在老子看来,不输就意味着赢。

德国诗人里尔克有句名言: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很多坏习惯的养成也在于没有及时纠偏,等到根深蒂固,如果不花费很多力气,可能就终身如影随形。

·END·

PS:我们也准备建一个《道德经》的诵读群,每天打卡一章,分享诵读心得,欢迎你加入!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贪婪的人没有好下场,更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