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道德经哲学体系,两千多年来有无分歧这
TUhjnbcbe - 2023/11/22 1:17:00

老子的哲学发展成道家学派,这大概是古往今来人们都承认的。这个学派的学说有没有体系?如果有体系,这个体系是怎样的?诸多评论老子的书并未论及这个问题,有的虽偶有提及,也未进行正面深入讨论。然而这个问题其实是回避不了的。老子和《道德经》在百家中既能代表一家和一个学派,其哲学成体系应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深入而全面地研究老子,就不能不研究老子哲学的思想体系问题。

《道德经》有无哲学体系的歧见?

《道德经》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甚易知,甚易行”的《道德经》,何以又“莫能知,莫能行”?葛洪以“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做解释,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孔子的学说未必“近而易见”,老子的学说也并非“远而难识”,两种学说的真正区别不在远近,而在见识,关键是是否理解老子和孔子的学说体系。

现存老子和孔子的学说都是古文,古文中每个字都有丰富的含义。我们常说对一种学说要做到心领神会,“神”在文章的整体之中,而不是浅显地表现在字面意思上。读古文时入神,难度是很大的。但我们也要看到,《道德经》和《论语》是公共知识分子为民众写的,既艰深又浅白,可以由浅入深,一步步去领会著作的深意。公共知识分子不代表统治阶级说话,而是站在广大民众立场上为公众说话,并告诫统治者也必须站到广大民众的立场上来为民众说话办事,才能保住统治地位。

我们研究历史,不能忽略公共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公共知识分子在中华文化传统中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多年,与历代皆有一批公共知识分子发挥作用是分不开的。然而,由于传统文化的载体大都是古书古文,人们阅读之时容易只从字面意义理解而不去深入领会其中的精神,加上一段时期阅读者在“左”的思潮下形成的固定思维构架未能清除,造成了对古文的许多误解或误读。比如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只从字面意义理解,就是学习过程中要经常复习,那是很高兴的事情。直至现在,很多权威学者都是这样解释的。

但如果从孔子思想的整体和字形来看,其表达的思想要深刻得多。“学而时习之”,“学”的目的是要成为君子或圣人,“习”字的原意是有长一对翅膀的鸟在天空中飞,“时”字不能只理解为时间,还有时局、时势等意义;全句说的是有志成为君子或圣人的人在理解时局时,要有像天空中飞的鸟看大地一览无余那样的胸怀,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这种解释的精神境界与学习过程中要经常复习的解释差别就是很大的了。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重大影响的学说,都有其内在的体系,其中每一个观点的真理性都存在于体系之中,如果撇开体系,观点只能停留在句子的字面意义上,那是“莫能知,莫能行”的。无论是老子的《道德经》,还是孔子的《论语》,大概都不是出于本人之手,而是其后两三代学生整理而成的,后世流传过程中又有变动,整理者可能按所论问题分门别类,也可能力求按其所理解的师之体系整理,但其思想境界存在差距是难免的,后人是否能领会就更难说了。所以,我们在理解古人的著作时,整理他们的学说体系显得特别重要。

学界对于老子哲学有没有体系的问题,可以说众说纷纭、混乱不堪,甚难理出头绪。大概而言,主要有下面几个观点:

其一是“语录说”,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无体系可言,整部《道德经》不过是一段一段语录的汇集,段落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整本书更无体系可言。因此,人们读《道德经》就是从一段一段的“语录”去了解老子的一个个观点,再去判断这些观点的对错。持这种观点的人对《道德经》的态度基本上是批判和否定的,如有人从《道德经》中正话反说出发,断言《道德经》讲的是“阴谋论”。现在,认为《道德经》不成体系的观点虽然得不到多数人的赞同,但确实有人甚至是名人对《道德经》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

其二是“论文汇编”说,认为《道德经》虽然全书不成体系,但可以看作是一本“论文汇编”,有些段落的内容有联系,有些段落则有各自的主题,独立成文,因此不能说五千余字的《道德经》构成了体系,只能说它是一本“论文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道德经》虽不至于全盘否定,但总的评价却不高。

其三是“体系说”,认为《道德经》是有体系的,前面是道论、后面是德论就是总的体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道德经》多给予肯定的评价,但对它属于什么学说体系又看法各异,大概有这样几种:一种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其根据是《道德经》讲的是“玄之又玄”的哲学问题;第二种认为《道德经》是一部*治学著作,认为这部著作是专门写给国家的统治者读的,讲的是*治主张;第三种认为《道德经》是一部讲人生修养或修炼的著作,就是人生要怎样修炼才能得“道”。

确定《道德经》是什么学科的思想体系很重要,因为我们认为它是什么著作,就往那个方面去理解和翻译。比如《道德经》有一段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多数人认为这一章讲的是用兵打仗的问题,一位民间人士所著的《道德真经》认为这是一部教导人们修行的书,并把这一段译为:修行的人,经常处于内心修行要求和外界引诱的争斗之中。这时,修行者要坚持退隐避让的原则。对外界的干扰,不要动手动脚。这样,你就可以避开外人的干扰,也可以避开外物的干扰。修行时千万不要轻视外界干扰的破坏力,轻视就会丧失修道的法宝。在内心修行和外界干扰力量相当时,慈悲为怀才能达到修行的目的。同样的一章,原文文字相同,不同的译本对内容的理解差别却很大。

其四是“哲学体系说”,认为《道德经》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哲学思想体系。

《道德经》问世两千多年来,关于体系问题一直争议不断,直至现在仍远未达成共识。这种现状,从一方面来说有积极意义,有争议人们就会继续思考,《道德经》就仍有生命力;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负面影响更大,如果人们一直都不明确《道德经》究竟说的是什么,甚至连基本上应予肯定还是否定都没有定论,《道德经》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认为,在讨论中华传统文化时,将《道德经》的体系问题正面提出来是很有必要的。

《道德经》哲学体系的相关问题

现在我们在思考一门学科时,经常使用“体系”一词,但对“体系”的认识却相当模糊。因此,我们在讨论《道德经》的哲学体系具体内容之前,先要对与《道德经》哲学体系相关的问题做一点说明。这些问题有:一、哲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二、构建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三、形成哲学体系的意义;四、哲学体系的构成。

一、哲学体系的形成过程:

一般来说,比较成熟的学科都是已经形成体系的,哲学的思想体系则是各门学科中层次最高的,这是由哲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世界的某一方面,而是世界的总体。早在古代就有人提出过研究宇宙大系统的问题,如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中国的现代学者也有过研究宇宙大系统的设想,但迄今为止并没有拿出一个确定的成果来讨论。

哲学体系是早有成果的,如中国哲学史上有老子的《道德经》,西方哲学史上有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还有黑格尔的《逻辑学》等。这些哲学体系虽然以某一个哲学家的著作的形式出现,但其产生不是某一个哲学家个人认识的结果,而是人类一段历史过程认识的总结。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文明产生以来中华民族对世界认识的总结,如传说中的伏羲、*帝,还有《周易》。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之前,有他的老师柏拉图,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往前还有很多哲学家,直至早期希腊哲学思想来源的东方文化。

某一个哲学家论述某一种哲学体系的著作对形成哲学体系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哲学体系反映的是一个历史时代人类对世界总体的认识,因此必须放在历史过程中去理解。

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人民出版社,,第页。)这就告诉我们,要形成对某种哲学体系的认识,必须有历史的眼光和宽阔的思维。

以《道德经》来说,它对世界总体的认识在很多段落中都有所表述,最为集中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段。这一段讲的就是世界总体的哲学理论,包括本体论、本原论和生成论等问题。本体论是从现实存在的万物逆向思维去思考万物产生之前的共同基础及万物消亡之后向共同基础的复归,本原论是从本体顺向思维去思考本体与万物的关系,生成论是对本原到万物的过程做理论的说明。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6%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哲学体系,两千多年来有无分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