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春秋时期:老子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译文]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是一篇非常有深意和启示性的文章,它探讨了人类对死亡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意义。文章中提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话强调了人民在面对死亡时勇敢和从容的态度。接着文章指出,如果让人民经常害怕死亡,那些做奇奇怪怪事情的人就会变得少了。这表明,如果人们经常面临生死的威胁,他们就会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然后文章提到“常有司杀者杀”,这表明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有专门的官员来执行死刑。接着文章说“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些代替大匠去挥刀伤人的人,也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责任而感到压力和不安。这也提示我们,执行死刑是一项非常严肃和重要的任务,需要谨慎对待。
最后文章强调“希有不伤其手者矣”,这句话意味着在执行死刑时需要尽可能地减少伤害他人的可能性。这也提醒我们需要在执行任务时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谨慎态度,以确保自己和他人都能够安全和安心。
总的来说,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启示性的文本,它告诉我们如何在面对生死存亡的情况下保持镇定自若、如何尊重他人的生命、如何认真对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以及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观点创作营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