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谈如何读书,现在读书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大家都会说自己看了不少书。那我就读书的问题做一下阐述,看看大家是否真的读过书,是否会读书。
返璞归真的意思就是返回初始的状态。我们小时候上学学习语文课文的时候,一篇文章是需要好几个课时才能学完,首先是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然后老师给学生们朗读一下课文,有些文章得讲一下历史背景,再分段,解释各个段落的意思,最后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讲解课文的文学运用手法。这一套下来一篇文章就基本学完了。好的老师能让学生理解的更加透彻,当然认真的学生也会理解的更好些。有些课文需要背诵或有些段落背诵。多朗读课文是老师要求的,这里就需要学生自己得自觉了,从而同学之间也就逐渐在语文水平上拉开了距离。
以上说的是我们在开蒙阶段的语文学习程序。我想一定会有很多人说:那时候识字不多,文学水平很低,必须这样学,否则根本学不会。是的,必须这么学,否则根本学不会。以后随着年级的的增高,学的课文越来越多,我们的文学知识也就更加丰富了,理解能力也会有所增强,从顺口溜到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到散文,以及诗词歌赋,文言文,文章的手法也就是这些,我们着模仿着也会写写文章了。
绝大多数人学习语文主要是为了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如朗读课文可以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口齿清晰,语速得当。写文章的大多数是工作总结,业务来往说明,有少部分人从事文学作品创作。还有些人只是写写信或者在网上写写评论。这就是绝大多数人的语文使用的范畴了。
前段时间我的一位朋友写了一本书,让我给他一篇评论,一直催我抓紧时间快点,我告诉他:我得看完你写的书再说嘛,否则不成了无的放矢了。我用了七天的时间大致把他的书研读了一遍,好在他的书字数不多,也就十万字多点。否则七天读不完,这样我给他写评论时还得查查他的书,有些内容也就很快忘记了。写完评论之后打印出来给朋友送去,正好遇到他的一个侄子在他家,他侄子说:“大爷写的书真好,我用了一个下午就把书读完了。”听到他说,我和朋友对脸笑了笑。其实即便我们读个《故事会》《妇女生活》的,也不至于这么快吧,《故事会》内容繁杂,故事情节内容有深有浅,一般人未必能读明白。《妇女生活》专业性强,没有点解剖学的功底或在没有图片对照也不是容易搞明白的。要是粗枝大叶的走马观花看着玩就无所谓了,这样的习惯绝对会使一个人变成个“马大哈”,就跟我们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差不多》一样,这个差不多其实是大差了,若是做学问必须十分严谨的对待每一个问题,决不能“差不多”了事。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道德经》,我见过一个装有文化的人,一说话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数的”,好像他真懂似的,其实他一点都不懂才张口闭口装有文化的,很是令人反感。还有炒作的人在网络上吹嘘一天能看五六本书,还是个当今的大干部,真的十分无聊。
我有一个朋友在一次吃饭的时候给我说,“早上我五点半就起来看一会书”,他的一个亲戚比较有学问,说“你中午喝上个酒又全忘记了”,从这一点滴不经意大话语中就能知道人的水平高低。我读书一般都边读边做笔记,把理解的疑问的以及自己的看法都在书的边空写下来,这样实际可以加深读书印象,也算是读书小小的“捷径”吧,但是时间一长,我又翻开这本书时看到以前的笔记真的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完全忘记了。
人的记忆力是很有限的,也就预示着人的能力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才是真谛,不要搞那些投机取巧的捷径。别人说他年轻的时候把《新华字典》都背过了,你也就笑笑罢了,因为他会接着说现在都忘的差不多了。
读书不是没有规律,但是刚开始读书一定不要找规律,尽量成篇一字一句的认真读,等到读的书多了,自己的知识面广了,有了自己的见解时便可以也自然找到了规律。我还用《道德经》的一生二,二生三…来做例子,一在这里指的是“元”,元的意思是初始,是超越了人们认识的,谁也不知道的东西,也就是哲学里的“泛神论”中的神。二指的是阴阳两极,拿到人类来说就是男女异体,这里的“二”使用的酒不够准确了,二指的是矛盾体,是相互排斥的,这里用“双”较为准确,这样就是“一生双,双生三,三生无数”,这样便人畜皆用可了。日本*子学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没有丢弃,他们把兄弟排行,老大称为“太郎”老二称为“次郎”,再说这个“二”字再我们一般的理解也是不好的意思。
读书是个苦差事,年轻的时候心不能专,年纪大了身体机能退化,眼花,逾困,记忆力减退,人的一生其实找不到一个很适合读书的时候,所以绝大多数人是不读书的。有时我觉得读书就是一个爱好才行,要乐此不疲才能进入状态,被迫,带有明确的目的都不能把书读好。
“真金一句话,谎言一大篇”,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但是这是对学问很深的人而言的。有了深厚的文化读书便就不必那么劳累了,搞明白一篇著作的核心理论思想救足以,常常会驳倒那些不应的理论。
循序渐进,不求捷径,一字一句,耐心专一,乐此不疲,层层叠加,量变到质变,这就是我对读书的一点认识。
愿和喜欢读书的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