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道德经79章解析常与人善,天必佑之
TUhjnbcbe - 2024/4/5 9:14:00

在这一章中,老子警告执政者不可积怨于民,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因为续怨太深就难以和解。

用税赋压榨百姓,用刑罚去钳制百姓,都会惹民怨愤。所以为政者应该像有道德圣人那样,行无为之治,以德化民,给予而不索取,不扰害百姓。

老子还提出了“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的观点,希望那些剥削者积德行善,不要扰害他人,以得到天道的庇护。

天道无情,对万事万物都非常公正,并非是对哪一人,哪一物有特殊的照顾。行善的人之所以得到天的帮助,是其适应自然规律,并不懈努力的结果。

老子特别强调和解重大的怨仇,肯定会留下残余的怨恨。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清静无为之政,辅助百姓而不干涉他们,给予百姓而不向他索取,这样就不会积蓄怨仇。否则肆意盘剥搜刮,随意施用严刑峻法,约束限制人民,就难免与民结怨。

从为人处事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把自己所受的怨气全部翻出来,结果就会越想越气,越气越想,最后搞得自己怨气冲天,愁云翻滚,结果是不再去做善事,本来他是固守柔弱的,结果心里满是怨恨,就变成了刚强,也就可能招致大灾。

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尽量化解自己与他人的怨恨,尽量不去责备他人,别人跟他借钱,他也不去要求别人偿还,一切顺其自然。而无德的人则恰恰相反,这就是“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有德与无德,愿与善,就在于一个人怎么想,怎么做。圣人总是能够看到事物好坏两个方面。他们用美好光明的一面,来使自己保持愉快向上的心态;用世界丑恶和黑暗的一面来警醒自己。

我们应向圣人学习,多看社会的光明面,多想别人对自己好的一面。对于别人的过错,对自己的伤害要善于忘记,对于滴水之恩要以涌泉相报。

上天并没有偏袒之心,只是爱护真心行善的人。所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行善之人必会得到上天的恩赐。

《周易》中也有说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的人将会得到福报,而作恶的人终将得到灾殃。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遇到难处,别人有难时帮上一把,待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帮忙的。人生的旅途很长,帮人就是帮自己。

一个人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善恶自有前因后果。不懂此理的人以为作恶不得祸,行善不得福,因此就善不欲为,恶则时而为之。懂得此理的人则能够克己断恶,勤力修缮。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助人并非图报,乐于助人者恰恰在无意中为自己创造着好机缘。

隋末的著名战将秦琼,在一次远送公文的途中,在林子中碰见了一群人在厮杀。原来是李渊一家因得罪了杨广,而被对方派刺客于半路伏击。秦琼认为路见不平就该拔刀相助,所以便用自己高强的武功帮李家打跑了歹人,随后不求报酬的便走了,只是在对方一再追问下,才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秦琼后来多次遇难的时候,都是李阀一家帮忙周旋,几次帮助他脱离险境。随后更是因为有这样的渊源,所以最后再王世充处走投无路时,依旧可以投奔李唐,并受到重视,其后有机会建功立业,因此扬名天下。

助人即是助己,你帮助了别人,方便了别人,其效应也许一时还不明显,但你若能常与人方便,常替人分忧,日积月累就会成为一笔巨大的财富。

帮助别人难免耗费时间跟精力,甚至会误了自己的事,不过长远来看,帮助别人是得大于失的,即所谓的感情投资。帮人是积德之事,能帮就帮,帮了别人在未来的某时某地,你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原文跟释义,方便大家阅览: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释义:调和了深仇大怨,必定还留下愉悦,这怎能算是妥善的解决办法呢?因此圣人掌管着借据的存根,却不去向人索取偿还。有德之人如同掌管借据的人一样宽而不取,无德之人如同掌管税收的人一样,苛求索取。自然的规律对谁都不偏爱,总是伴随着有德之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79章解析常与人善,天必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