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易经中太极与阴阳之间的关系开启易经大
TUhjnbcbe - 2024/4/6 0:11: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https://m.39.net/pf/bdfyy/bdfjc/

太极,最早出现于《周易》和《庄子》。

《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那么,何为太极呢?

这是一个讨论了两千多年未有定论的问题。

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高深玄奥的概念或理论,既然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那么,不论怎么引申演绎,势必都会受到语言和文字本身的影响和制约,而文字的背后,也许就蕴藏着一切理论得以发挥的基点,甚至还非常简单,直白而浅显。

反而推之,语言文字也并不能完美无漏地表达理论想要表达的实义。

正所谓《周易·系辞》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虽然指向月亮的手指并非月亮,但是,只要沿着手指的方向望去,月亮一定就在那里。

太极的太,即大、泰。

大、太、泰,三个字同义。

西周时期已经出现由大字引申出表示程度很深甚至过度的太字的含义,但其时尚无太字,仍写作大。

战国至秦汉时期,已经有了大字多一点的太字,但直到东汉中期以前,太字仍大都写作大或用泰字假借,而太与大二字完全分化使用,不会早于魏晋时期。

在《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等汉代简牍帛书及印章里,所有太字都写为大,如太师、太守、太仆、太史、太傅、太尉、太尹、太官、太宰、太医、太仓、太上、太清、太阴、太阳、太父母、太子、太公、太后等。

帛书《周易》称“易有太极”为“易有大恒”。同样地,帛书《老子》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写作“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恒是永久不变之意。

到东汉晚期,在砖铭、墓志铭、碑铭等上面可见太字开始多起来,魏墓志铭中的太尉、太守、太师等就都写为太而不再是大,如三国魏张揖所撰《广雅·释诂》载: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不过,两晋时期仍然还有大、太通用的情况。

简而言之,《周易》和《庄子》里说的太极,就是大极。

那么,极又是什么意思呢?

古人有三极、四极、六极、八极等不同说法。

《周易.系辞上》:“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三极,即天地人三才。

《尔雅·释地》:“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南至于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

四极,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某处地理位置。

《庄子·天运篇》:天有六极。

六极是前后左右上下。

《淮南子·本经训》:纪纲八极,经纬六合。

八极是四正四隅,即八方。

除了《周易》的三极以外,四极、六极、八极都是地理意义上的,可理解为极点,极远之处。在时间的范畴,是极长,极久。

在二维平面的范畴里,是极远。

在三维空间的概念里,当然也就是极高或极深。

唐代徐道符解释说:“极者,屋脊之栋,今人谓高及甚为极,义出于此。”

极是支撑房子的最高的那根梁柱。

《尔雅·释天》:

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

甲乙丙丁到壬癸,这是十天干,癸是十天干最后一位,月在壬为终,月在癸就称之为极,这里的极,也是极点的意思,终之后,终极。

极,是最高,是最远,是核心,是极点。

太,是大,表示程度极深。

大极,就是极中之极。

《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即是道的别名。

道,即是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是天下之母。

唐代孔颖达注解《周易》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孔颖达说的太极、元气、太初、太一,和老子说的道、大,是一回事。

《庄子·天下》说:“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儒道两家都讲太一、大一。

太极,也就是太一、大一。太极、太一、大一,其内涵与外延也极其丰富乃至繁复。

如果道的载体就是天地宇宙,那么,宇宙之极又在哪里呢?

所谓太极,其直接意涵就是——北极星。

东汉马融所说:“易有太极,谓北辰也。”北辰,即北极星。古代的上帝、太一神、天极、天极神等,其意象本体或初始来源也是这个北极星。

太极的原始意象就是北极星,大概是因为在观测日月星辰的历史积累中,古人逐渐发现,苍穹里的繁星无不运动不息,而诸星之中唯有北极星始终稳居北方之天,所有星宿都在围绕着它旋转。

于是,天穹如盖的宇宙观自然形成,这就是所谓天圆地方的盖天说,而这天盖的中心,就是北极星。

北极居中不动,那么,如果此时的古人画出太极图来,一定会有一个中心点,如湖北出土的石家河文化陶纺轮上类似太极图的图案。

事实上,北极星并非亘古不变。

地球的地轴北端所指向的天空位置会周期性游走,其循环周期为约年,也就是说,所谓的北极星在不同时期会因为地球地轴的偏移而发生变化,由不同的星体担任北极星。

所以,如果最初的太极来自北极星,那么,当古人发现北极星也会变化的时候,随之而生的就会是另一个概念——

无极。

相应的,太极图的中心点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太极的原初之义,就是北极星,或说其是太极的意象来源。

太极的概念形成以后,易、阴阳、道、元气、理、规律、宇宙本体等各种理念及概念开始层累叠加。

现在,形容一个人手腕高明是打太极,踢皮球说车轱辘话也是打太极,可太极的本义,其实有一个叫北极星的非常明确的中心,即便后来发现北极星会游走,可这个游走的圈也有一个叫北黄极的中心,虽然那里并没有一颗比较显眼的星星。

更重要的是,北极星再怎么游走,其轨迹可以观测并且可以提前推算出来。

北极星会发生变化,对这一现象的发现与记载,现在可查的最早记录是东晋的虞喜(公元-年),岁差这一名称也是由他命名并沿用至今。

虞喜是最接近现代认知的宇宙模型“宣夜说”的继承者。

如果太极的意象来源于北极星,继而北极星游走的现象又形成无极的概念,那么,问题是无极一词早在《道德经》、《庄子》、《列子》等先秦古籍中。

可以试想从有极(太极)到无极,纯粹由推理得出也不是不可能。

那么在今天看来,到底什么是太极呢?

从现代科学观点来看,太极含有最终极真理之义。

宇宙万物万象共同的起源是什么?这是今天人类所有科学所追求的终极真理。

从现代科学人们对生命探索来看,太极就是宇宙万物万象共同的基因。

从现代宇宙学认识的宇宙模型来看,太极就是从宇宙大爆炸说起,就是那个最初的奇点,宇宙万物的起源。

而从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来看,太极就是大一,太一,道家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道,儒家所说“吾道一以贯之”中的一,“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道。

孔子提出太极的概念后,后人发明了太极阴阳图,而太极的真理包含在太极阴阳图之中。

《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唐代孔颖达注解《周易》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太极

《庄子·天下》说:“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太极是宇宙万物万象共同的起源,万物万象未生化之前的状态。

太初,宇宙无物无象,元气混而为一,但却包含有两种相反的力量。这两种力量运动不居,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两种力量亦是所谓的元气即阴气和阳气。

太极中有阴有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融为一体。

亦阴亦阳,阴即是阳,阳即是阴,阴阳是变动不息的,阴阳浑为一体。

太极元气运化,化而生象,于是生出两仪,即阴阳。

太极阴阳元气是太初宇宙象未生化之前的状态。

两仪是阴阳元气生化而生阴阳二象的状态。

两仪亦即阴阳,而此时已有象。

两仪中阴阳是怎样的关系统呢?

两仪中阴阳一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相对,一体两维;

阴阳互动,阴极成阳,阳极成阴。

太极与两仪是怎么的关系呢?

太极生两仪。

太极未生象之前无物无象为太极。

太极生化生二象成阴成阳为两仪。

但更为重要的是,太极中有阴阳,阴阳中有太极;太极即阴阳,阴阳即太极。

而所有宇宙,自然,生物,人生,社会,万事万物的辩证关系,就包含在太极与阴阳关系之中。

由太极(有极)的概念,往反方向推理,便可推衍出无极的概念。

无极为太极之先,蕴含有无到有,由有到无,圆到周流,循环往复的变化过程。

由此可见,无极与太极,实为阴阳变化的关系。

《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概括大道至简,真理永恒的道理,天下之理蕴在其中。

1
查看完整版本: 易经中太极与阴阳之间的关系开启易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