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六章下
TUhjnbcbe - 2024/4/6 14:49:00
白斑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_111461_1/

通过上一章的分析,可以基本明确施行“无为而治”的具体方式是,从事物对立性的两方面入手共同治理。如“虚其心”与“实其腹”,心灵教化与民生教化共行并举,在开拓大众心灵的同时,解决大众的民生之忧。

还比如“弱其志”与“强其骨”,人文教化与体质教化相辅相成,共同进行。否则没有强健的体魄,又如何支撑得起坚韧的精神?或只有强健的体魄,但外强中干,也于事无补。

或许您想不到,这便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之治,无为而治。但事实情况恐怕确实如此,因为《说卦传》中同样记载:“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众所周知,阴与阳,刚与柔,均具备对立与统一并存的矛盾特性。而“立天之道”指,确立无形之道的使用方法。因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不但指上下四方,指空间。还指清而上升的,构成世间万物的,不具备形体的造物基础“天阳”。故,天道也指无形之道。因此《说卦传》后文指出,确立无形之道的方法是运用千变万化的阴阳,既对立与统一并存的无形法则。因此,阴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范畴极广,指任何一对具备对立与统一并存的事物,如天与地,男与女,刚与柔,长与短……均可套用阴阳,产生出“男为阳,女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长为阳,短为阴……”等诸多说法。言下之意,阴阳类似代数符号X与Y,可以套算万物的变化趋势,只要被套用的两者具备彼此对立,但又依存的共生特性。如《道德经·第二章》所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当人们自万物之中归纳、分类出自己喜好的美好事物时,却多未能意识到,同时也归纳、分类出了自己不喜爱的厌恶事物;当人们在诸多行为中选择出可取的吉祥行为时,冥冥之中也选择出不吉祥、不可取的行为。这便是老子所说的“两者同出”之理。既,人性对任何性质的认定,必然同步认定出与之完全相反的性质。如当我们确立什么是“善”时,潜意识中必然已经具备了对“恶”的定义。

或许因为阴与阳并不存在专一的特指,故古者认为“大道无形”,诠释万理的天道,无法使用形象表述。

同理,“立地之道”指,确立有形之道的使用方法。因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地”同样不只表达时间,还表达一切有形的事物,如大地,又如传说中因沉重而下降的“阴浊”。《说卦传》认为,确立有形之道的方法是运用千变万化的刚柔规则,即《黄帝内经》中指出的,构成世间万物的“天之精气”与“地之精气”的不同组合。而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构成万物的职责由能量与物质的不同排列次序替代。因此梨花认为,物质与能量是构成时空循环系统所必须的两极,因此科学家发现,任何物质都可以转化为能量。反之,通过不断吸收能量的方式,也可以形成物质。如人体通过不断进食方式增加体重,还如花草树木通过光合作用与吸收大地养分的方式生长发育。

同理,古者认为“大道无名”,名状万物的地道,同样无法使用特定的名称概括。

如此梨花认为,《说卦传》中阐明的天、地之理:“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便是本章提及的“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的变化之理。因为所谓“门”不单指途径、门径,窍门等引申含义,单说“門”字的繁体构成,就大有学问。

如图所示,“門”字从闻,从二户。“二户”取象两者对立之意。而从“闻”是说,“門”字具有“听闻”的意义,意指古者通过掌握对立的“門径”,达成类似“听闻”的效果。因此《说文解字》记载:“門者,闻也,从二户,象也”。

如此,“玄牝”指最初的母性,即最初的变化。而“之门”指,对立的途径。

这便是象形文字的妙用,即便文明灭亡,后来的文明也可以通过拆解字形构成,领悟文字的含义。

也就是说,如果使用繁体字,我们或许不需要引经据典的还原词义、字义。因为分析文字构成,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如上文梨花费力还原的“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的古学意义,无外乎对立与统一并存的矛盾规律。但“从闻,从二户,象也”的“門”字构造中,便囊括了其中的运用之理。

那么老子为何强调“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因为“泉出通川爲谷”,“谷”不单指孕生万物的种谷,与包容万物的山谷。还指,变化的门径,最初源头。故中国现存最早的,也是距离《老子五千言》成文年代最近的字典,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记载“泉出通川为谷”。

而“神”指莫测。“不死”指不绝。

如此,“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指,变化的门径莫测不绝,人们将它称为最初的母性。意会,所有变化的基础,运用的方法无穷无尽。所以老子在此论点基础上,继续阐述了“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的道理,即无形天道与有形地道的变化門径,对立与统一并存的矛盾规律。

最后“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则是说,柔性的变化隐约存在,使用的价值无穷无尽。如第三章与第四章阐述的圣人之治的诸多方法——“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遵循的莫不是对立与统一并存,矛盾化合的平衡方法。

也因此,儒家治世核心“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依然遵循思想与行为并行施治的思路。

“立人之道”依然指,确立为人之道的方法。而“仁义之道”指顺其自然,不违背自然的思想与行为的方法。即思想与行为,共存并用的规则。如明朝大儒王阳明指出的“知行合一”,良知与行为的统一并用。又如《论语》开篇记述的孔子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因为任何思想都需要与行为相结合才能形成实事效果,但王阳明所说的“知”指良知,既不有违自然的良性感知,“天理”。

王阳明之所以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是因为,再好、再正确的思想理念,如果流于形式,陷于空想,不能付之于实践,那么人生不但难成大器,更难称修行。因为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学习明理,更重要的是明理之后的践行与掌握。因此不但王阳明说过“知是行的主张,行是知的功夫”。孔子也曾说过学习之后练习掌握,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

但学以致用的真实意义,唯有勤奋好学的践行者才懂。

如此一来,我们就不得不明确“仁”“义”的含义与逻辑。

“仁”首先是一种思维体现,而后才是行为表现。这便是《道德经》中阐述的,有形受到无形统御,行为以思想作为法则的“地法天”规则。

若单就人性而言,“地法天”更为简单的说法是“人的任何行为,都将受到思想的支配”。而“义”则是在“仁”的统御之下产生的合理、合规的行为。因此老子才说,人性一旦丧失了对“仁”的理解与把握,便会失去实施“义”的原则与标准(失仁而后义)。

但孔子对“仁”的运用比较偏执,偏执于维护集体,维护天下太平。孔子说“仁者爱人”,仁就是关爱他人,为他人,为集体奉献的无私精神。因此他对弟子们强调“子欲立而立人,子欲达而达人。”你等想要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安身立命。你等想要通达无阻,也需帮助他人通达无阻。

但为他人奉献只是一种行为方式,而孔子这么做的目的,却是为了恢复西周初年无争无讼,天下太平的大同盛世。所以当颜渊问仁时孔子告诉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因为克己复礼,恢复西周初年天下太平的大同盛世,是孔子的毕生夙愿。而颜渊又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非常渴望颜渊能够继承自己还天下太平的远大志向(平天下),故颜渊问仁,询问自己能为天下太平做出什么贡献时,因材施教的孔子勉力他:“克己复礼,使天下重归太平,便是你能做出的贡献。”。

相同的逻辑,冉雍问仁,孔子告诉他“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便是仁“。因为,《论语·雍也篇》中记载,孔子认为冉雍具有面南为官的潜质(雍也可使南面)。故冉雍问仁,询问自己能为天下太平做什么贡献时。因材施教的孔子告诉他,做一名彬彬有礼(出门如见大宾),爱惜民力(使民如承大祭),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团结上下级与邻里的好官儿(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便是你能做的贡献。

最后司马牛问仁,询问自己能为天下太平做出什么贡献时,因材施教的孔子毫不客气地告诉他,你能为天下做出的贡献就是说话慎重(仁者,其言也讱)。言下之意,你能管好自己就不错了,不要说总一套做一套!

如此一来,大家应当能明白,由孔子而出的儒家文化为何会极力维护集体利益,进而忽视了个体。因为孔子对“仁”的表现偏执,偏重矛盾律中的统一特性,导致对立与统一的运用失衡。但这也是诸子百家的通病,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混乱,民不聊生,急需大一统,急需社会稳定。庄子也站在“齐同万物”的角度上,对“仁”的内涵过阐述,认为“仁”的含义不止是要关爱他人,关爱形成天下的每一个人类个体,还要合理地利用自然中的每一件事物(爱人利物)。

因此庄子写下“齐物论”,不但要齐同是非,还要齐同万物。

既然“仁”的含义被孔子等华夏圣贤制约在集体主义层面,那么凡是有违集体的自私行为,便属不义。如见死不救,属于不义!不劳而获,属于不义!身为家庭的一员,破坏家庭和谐属于不义!身为国家的一份子,破坏国家统一属于不义!在国家危难之时,不能挺身而出不但属于不义,还属于大不义!

这便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个围绕自然统一特性作为运转核心,以思想(仁)与行为(义)作为运转两极,维护“大一统”的古老文化体系。

也因此,面对大型公共危机,中华民族总能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强大潜力,不止本次新冠疫情如此,四千四百余年前尧舜禹三帝便历时三代,经过近百年时间,率领华夏百姓通九曲,凿九派,共同抵御过史前大洪水等一系列自然灾害。

但体制的问题,却并不是以自然对立性(平等)作为运转核心,以民主为主体,自由为个体,主体与个体并行运转的西方普世价值,应对本次新冠疫情失败的本质原因。因为任何平衡体系,只要运行彻底,都能达到殊途同归的相同结果。如儒学理论,并非只效法维持自然运转的统一特性,孔子也曾提出过“不患贫,患不均”,指出治理社会的关键不是贫穷,而是不公的真知灼见。孟子也补充过“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坏就坏在“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欺世盗名的文化阉割。

俗话讲“小盗窃财,大盗窃国”,《说苑》的作者刘向在论述君臣之道时曾经说过,奸臣所欲进,则明其美,而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而匿其美。使主妄行过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

既是说,奸臣进言辅政,有私心目的。想让君主采纳自己的政见,就极力宣扬此政见的好处,掩其弊端。汉初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便属大盗之举,文化阉割,只对汉武帝讲述了统一集权的好处,却淡化了集权的弊端。而美式民主做的比这更加过分,董仲舒只是淡化了集权的弊端(不刻意引导强调),而美式民主却偷换了民主的概念。

什么是民主?

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并非是现代产物,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古希腊文化的继承者罗马帝国没能把普世价值推广成功,于是文艺复兴后,有文化的西方思想家们开始重新诠释普世价值,并将民主与自由,主体与个体,制约在维持自然平稳的运转对立性之下,既平等观念之。于是定义出民主的根基是权力的平等,既是孔子所说的“不患贫,患不均”之论。言下之意,民主的精髓并不在于权力的多寡,而在于权力是否平等。所以“民主”衍生出了“人权”这把伪君子的遮脸扇。

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说,道德的本质是忠恕,宽以待人。因此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会以“道德”作为借口,指责他人不道德。如孔子所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犯错很正常的事情,没必要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喋喋不休。

相反,言必出“道德”的人,恰恰是道德缺失的伪君子,因为他们未能理解道德的本质是忠恕,是包容他人的过错。

但梨花并非是想说“人权”很操蛋,而是想说,美式民主,美式人权玩得非常操蛋。美帝似乎忘记了民主、人权需要建立在权力平等的前提下,你衣食富足,享有吃肉的权力。但却不应该以你的权力,强迫我的权力。如果你以捍卫人权作为借口,讨伐下不吃肉的世界人民,岂不成了“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

更何况,美式民主对“人民”的定义有很大局限,似乎也只有一小部分美国公民,和美式集团的既得利益者才算得上是“世界人民”。否则,美国的种族问题也不会层出不穷。更加不会恬不知耻的喊出“美国优先”等无耻口号。

年,中国购买美国四万亿美元国债的目的是,帮助世界经济复苏,维护世界通行货币的稳定。但换来的却是一而再,再而三,恬不知耻的讹诈与气急败坏的无耻叫嚣:“美国基于以实力的地位与你讲话!”。

美国在威胁谁?罗马行省的二等公民吗?因为只有罗马帝国才会保证,二等公民被罗马帝国薅羊毛的特权。所以美国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就超发美元?打劫全世界经济?要不就是洗劫勤俭持家的老实人?比如石油资源富足的中东,八九十年代的日本,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曾几何时,谁敢不向罗马帝国称臣纳贡,供养罗马公民纸醉金迷的民主权力,罗马军团也会基于实力的地位前往约谈,确保“罗马优先”的民主权力。

梨花不想说这就是基于平等的美式民主。因为他太让人失望!更加有辱”平等“之名!子曰”听其言,观其行”,睁开眼睛看看吧,民主已经被美国玩毁了,自由也快被他玩坏了。

什么是自由?

年,文艺复兴的分水岭“法国大革命”确定的《人权宣言》上白纸黑字的写着: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

但被美式自由迷昏了头脑的急先锋,美式民主的左翼极端分子们却认为,他们不佩戴口罩,不保持社交距离的自由行为,无损于他人的健康!

如果说过分的溺爱是犯罪,那么无底线的自由就是暴乱!

如今,美帝又纠集数十个美式民主国家云集我国南海,并倒行逆施的怂恿美式民主的老牌大本营英国,充当扼杀中华崛起的替死鬼。寓意何为?还妄想通过武力迫使中国屈服,称臣纳贡吗?但中国如此回答新罗马帝国:“勿谓言之不预也”。

别说我没警告你!别说我没警告你!别说我没警告你!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预知后事如何,请听梨花下回分解。

1
查看完整版本: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六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