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TUhjnbcbe - 2024/4/24 18:40:00
白癜风告别援助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781265.html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不仁指的不是儒家的仁心思想,而是指不偏私的意思。刍狗就是一种用草编织成的狗,拿来祭祀用。天地不仁,指的是大道无情,没有偏私的心,对待万物都与对待刍狗一样。圣人也没有私心,对待所有百姓都是平等心,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天地与人是不一样的,人有私心,但天地却没有私心。天道是自然之道,所谓道法自然。天地不会对大道中的任何事物,起心动念。人道是有为之道,有为就会执着,因为执着就会产生分别心,有分别心就会产生私心,就会有所偏袒。

在古代,人的分别心比较严重,往往把有权有钱的人就看的高贵,而出生贫穷的人就看得卑贱。而老子的思想则反应了他对天下百姓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这句话不必要深刻纠结其含义,简单地形容就是说万物平等。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籥是指风箱的意思。天地就好像一个风箱一样,中间空虚,四周崩紧,而不塌陷。只要一运动,就会产生无穷的风力。

这句话是老子形容天地生生不息的,天地虽然无情,但却一直运行万物,无时无刻都没有停下休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句话的理解是最有争议的。其中的多言,应改为多闻,才能承接上文。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习知识。前面形容了天地之后,老子便有了人生的感概。天地无穷,不停息地生化着万物,要去学习其中的道理,实在太难了,并且也不可能做到。

所以老子提出了守中的概念,守中就是化复杂为简单,守中执一的思想。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去了解万物的知识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学道要懂得守中执一,了解其根本的原理就可以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