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柳理国际传播视角下的人文留坝
TUhjnbcbe - 2024/4/28 17:25:00
                            

政邦智库副理事长柳理

如果不是悟空研究院院长罗晴秋先生的推荐,我之前对留坝基本一无所知。他盛赞这里的人文、风景与民宿,激起我的浓厚兴趣。最初好奇的是地处秦岭深处的留坝,这个地名为何会跟张良有关。后来,兴奋点集中在张良庙及“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发生地。

堪称“中华龙脉”的秦岭,山川地貌与历史人文让人无限神往。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汉中市北部,历史上即为南北通衢,素有“秦汉咽喉”之称。留坝之名,始见于明《一统志》,本名刘坝,相传留侯张良辟谷于境内紫柏山,因有留侯祠而得名留坝。县域面积平方公里,距西安市公里,距汉中市85公里,东连洋县、城固,南接汉台,西邻勉县,北靠太白、凤县。境内山岭陡峭,垂直高差大,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平均海拔米,地貌复杂,气候多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达91.23%,自古就是士人向往之地。

我曾在秦岭北麓的终南山走马观花,瞻仰过净业寺等人文胜迹。可惜此后一直无缘深入,只能在卫星地图上“云游”。秦岭北面是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交通便利,人文鼎盛,古迹如云。南面则为汉中盆地与安康盆地,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汉水逶迤而东。而沟通秦岭南北的几条古道,如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峪谷道、武关道,皆沿着河谷上下盘曲,蜿蜒于层峦叠嶂之间,两千多年来断断续续,留下无数刀光剑影、纸香墨飞的故事。

令我惊讶的是,过去以为的路途遥远,今天在高铁、航空和高速公路的驱动下,都不是什么问题,来留坝已经是可以说来就来的了。

正因如此,我感谢留坝县委、县政府的邀请,让我有机会来此做一番沉浸式寻访考察。留坝故事有什么?留坝故事是什么?留坝故事在今天有什么用?是我此行思考的主题。进一步追问,引发思考的题目还有:

从重返历史现场到超越历史现场,如何将留坝的主要故事用某种内在逻辑串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

对留坝的祠庙、栈道、关驿、营盘等古迹的人文阐释,如何与这里的自然山水深度关联起来?

如何在不断延展的语境下,将留坝故事从“秦岭范”升级为“中国范”乃至“国际范”?

以下文字,是我作为一个游客、一个从事历史文化传播的媒体人,对留坝人文资源的观察和思考。

一典籍中的留坝故事

决定前往某地旅行,理由不需要太多,关键的一个足矣。当然,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关键理由也不一样。因此,就在地运营者而言,这跟算法推荐一样,需要基于受众的不同需求,准备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话术,以便戳中其关键兴趣点。

我是个历史文化深度爱好者,对人文古迹的兴趣,远高于纯自然风景。每到一地,我都要提前翻阅大量资料,以便了解其前世今生。来留坝之前,我没机会浏览汉中及留坝的方志,但对留坝的人物IP张良、故事IP“萧何月下追韩信”,认真翻了些资料,《史记》、《汉书》、《前汉纪》、《资治通鉴》等正史里,但凡涉及张良、萧何、韩信的地方,我都作了标注,带着问题按图索骥。

来到留坝,我关心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呢?如果按兴趣排序,我当然会优先从张良开始。不过,为了方便梳理历史,我选择按时间排序,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

萧何为什么要追韩信?

这个故事对今天的留坝意味着什么?

张良为何归隐留坝,这算不算“躺平”?

张良的人生选择,对留坝以及今人意味着什么?

前两个问题围绕留坝的故事IP“萧何月下追韩信”,后两个问题聚焦于留坝的人物IP张良。

(一)故事IP:萧何月下追韩信

今天的留坝县马道镇,据说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发生地。这里的樊河铁索桥、嘉庆十年刊立的“寒溪夜涨”碑、咸丰五年刊立的“汉相国萧何追韩信至此”碑,是打卡点。

留坝县,马道镇,寒溪入褒河交汇口,有碑亭,为“萧何月下追韩信”原址

如果只看这些有限的纪念物,和简单枯燥的导游词,相信多数人的反应无非是“哦,有这事啊”、“哦,在这里呀”,然后拍个照走人。因为,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只跟当地人有点关系,但是跟外来的游客有什么关系呢?可见,这个故事的挖掘,必须跟所有人发生关系,否则这种景点就没有文旅价值。

首先,萧何是什么人?

翻阅正史我们知道,萧何是刘邦创业团队的元老,跟刘邦是小老乡(沛县丰邑,今徐州丰县),还是沛县主管基层干部考核升迁的“组织部长”(主吏掾、功曹)。不仅如此,刘邦当亭长时曾私自释放囚犯,为此躲到芒砀山避难,萧何还是他的恩人、保护伞。这时候的萧何,跟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都是一伙的。公元前年陈胜吴广起义,他们就跟着刘邦揭竿而起,相当于事业合伙人,推举刘邦当“沛公”,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来“革命”成功了,他们都荣居功臣榜首页,而萧何是第一功臣(详见《史记》《前汉纪》等)。

“长庶子肥为齐王。王七十县。以曹参为齐相国。徙韩王信于太原。都晋阳。封萧何为酇侯,父母兄弟封侯食邑者十馀人。以萧何举宗从征伐故也。封曹参为平阳侯。张良为留侯。陈平为户牖侯。后徙为曲逆侯。周勃为绛侯。樊哙为舞阳侯。郦商为武成侯。食其子疥从征伐。以父故。封疥为高梁侯。夏侯婴为汝阴侯。灌婴为颍阳侯。周昌为汾阴侯。大功臣封者二十馀人。”(《前汉纪?高祖皇帝纪第三》)

其次,萧何的功劳有多大?

正史上记录萧何的功劳很多,最重要的评价,莫过于这两段:

1、《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前汉纪?高祖皇帝纪第三》:

群臣皆曰:“臣等被甲执兵,多者百馀战,攻城略地,各有等差。萧何无有汗马之劳,徒持文物论议而已。今居臣等上,何也?”上曰:“诸君知猎乎?发纵指示兽者,人也。追得兽者,狗也。诸君徒能走得兽,功狗也;萧何发纵,功人也。”

及奏位次,群臣咸曰曹参宜第一。谒者关内侯鄂千秋进曰:“曹参虽有野战之功,此特一时之事耳。夫上与楚相距五年,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萧何尝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命,而数万之众会。上乏绝者数矣。楚汉相距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常转漕给食。陛下虽亡山东,萧何常存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奈何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于是令何为第一,带剑上殿,入朝不趋。

上曰:“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待鄂君乃得明。”于是因鄂千秋所食关内侯邑二千户,为安平侯。其吏二千石从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其家。

从上述史料可知,建汉之初,刘邦集团内部就在“如何评价萧何的历史贡献”这个问题上,就有过充分的讨论,最后形成了决议。萧何的具体功劳,这里不展开讨论,后汉史家班固有句评价他的话:“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概而言之,萧何是一位少见的开国良相,不仅在战争年代功劳大,而且作为治理者的综合能力强,他经略大局,慧眼识才,人情练达。

所谓“经略大局”,举个例子:刘邦率先攻下咸阳城后,得意忘形,贪财好色的本性立马暴露出来,幸亏有樊哙、张良劝谏,才封存秦国重宝财物于府库,约法三章,还军霸上。而这时的萧何,干了一件极重要的事——“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也就是将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档案文件、典籍地图一网打尽,这相当于控制了整个国家的核心数据库,为日后迅速转型为天下治理者奠定了基础。

所谓“慧眼识才”的“才”,不是我们凡胎俗眼都能辨识的人才,而是非凡之才、大才。越是非凡之才,越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隐蔽性,需要真伯乐用超越常理的眼光和胸量,去辨识他、理解他、提拔他,拂去他的灰尘,释放他的光芒。“萧何追韩信”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理。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淮阴人韩信,早年贫寒,品行也不咋地,所以很不招人喜欢。“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后来遇上一个同情他的“漂母”,吃了数十日的白饭,被她一句话刺激了:“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人们都嘲笑他没出息,连杀猪的年轻人都敢欺负他,让他受胯下之辱。

韩信最早投奔项羽的叔父项梁,籍籍无名;项梁战败后,又在项羽手下做郎中,屡屡献计而不被采用。估计项羽这种有精神洁癖的贵族,很难接受黑历史太多的“古惑仔”。刘邦攻下咸阳后,被项羽封为汉王,主管巴蜀和汉中之地。韩信前去投奔他,还没混出头,就差点被连坐砍了头。好在临刑前一句话,打动了监斩官滕公,侥幸逃了生。滕公将他推荐给刘邦,作了个管粮食的都尉。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滕公算是韩信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贵人,可惜他影响力不够,所以韩信还进不了刘邦的视野。不过,幸好有了这一步,韩信才真正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贵人——萧何。萧何与韩信打过几回交道,发现他是个奇才。此时的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正带领大部队前往南郑赴任,一些追随他的部下觉得前途无望,半路上逃跑了,韩信揣测刘邦不会重用自己,也逃了。萧何听说后,来不及向刘邦汇报,亲自骑马去追,把刘邦气得连连大骂,以为萧何也抛弃了自己,“如失左右手”。萧何追韩信,是一出先抑后扬的大戏,结果当然很圆满:籍籍无名的韩信,实现了一个草根的完美逆袭,被破格拜为统领诸将的大将军。

这场大戏的主角是萧何,韩信和刘邦都是配角。但是,他们仨互为因果,构成了整个剧情的底层逻辑:

韩信VS萧何:如果韩信不是奇才,萧何不会看好他,更不会亲自挽留他;如果韩信不是奇才,即使萧何把他推到大将军的宝座,也不可能完成后来的丰功伟业。这也说明,千里马与伯乐,一定是相互成就的。换句话说,如果不是萧何,就没有后来的韩信;如果不是韩信,也没有后来的韩信。同时还要看到,萧何与韩信并无私交,追留韩信纯属出于公心,事业留人。

萧何VS刘邦:不是萧何独具慧眼,用行动留住韩信,用影响力举荐韩信,刘邦也不可能获得这个“国士”,更难以成就后来的“建国大业”;另一方面,如果刘邦不信任萧何,就不会重视韩信,更不会把家底押在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人上。就韩信而言,要想成大事,首先得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就萧何而言,绝对忠诚与绝对信任,是获得绝对重视与绝对支持的前提。

韩信VS刘邦:其一,必须承认,没有萧何与刘邦,韩信再英雄也无用武之地。其二,韩信是奇才但不是赌徒,刘邦才是;韩信是专业人才,刘邦是领导者。其三,韩信与刘邦,只是利益合伙人,而非命运共同体,看韩信的结局就知道了。

回到开头说的第二个问题:萧何追韩信的故事,对今天的留坝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留坝为什么要讲“萧何月下追韩信”?

这个故事或者这段历史,无论是从人才本身,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单位领导,还是从管理机制、从创业智慧等角度,都可以见仁见智。寒溪夜涨、萧何追韩信的故事,为今天的留坝留下了极富张力的故事资源。故事怎么讲,甚至可能影响到留坝的人文气质与产业方向。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故事:

这里是一段大历史的发生地——留坝是国士的拐点、英雄的黎明。作为国士的韩信,在这里面临着人生的大考验,去与留、进与退,必须做出抉择,而这一抉择,将影响到汉王朝四百年的大历史。同样作为国士的萧何,在这里显示了超凡的用人智慧——看准的人才,不惜代价挽留住(甚至从博弈的角度来判定要么重用、要么铲除)。

留坝为中国留下了一个两千年之问:如何发现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这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留谁?换句话说,衡量人才的核心标准是什么,非常年代与平承时期,人才评价指标(如德、能、勤、绩)的优先排序是否应该因时而变?二是为什么留,留下干什么?也就是说,留住人才的目的是什么?

那么,具体到“寒溪夜涨”所在的樊溪桥边,也许还可以继续追问:“寒溪”不寒,意味着什么?

寒溪,是韩信生命旅程中一个事关去留退进的拐点,是他个人命运之机、人生节点;

寒溪,更是萧何作为刘邦的创业伙伴、绝对“公人”,为了事业大计,在这里极力挽留无名小辈、“凤凰男”韩信;

寒溪,是千里马、伯乐同场完成的历史大戏,大机大用,“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

为什么要跟今天的人讲这个故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绝非易事。罗院长认为,寒溪最能够反映留坝的人文风尚。

(二)人物IP:“谋圣”张良

对留坝来说,如何解读张良,是一个更绕不开的问题。他是什么人?他有什么功?他为什么要归隐?

张良被封为留侯,封地并不在留坝,而是远在两千里外的微山湖一带。留坝因为张良而得名(或者叫改名?),可以说是一个人成就了一座城。张良庙,张良隐居的紫柏山,留侯古镇,是今天游客肉眼可见的纪念性遗存。对于我这种比较挑剔的游客而言,光看明清以降的碑刻与建筑,远远不够。但张良的时代太久远,除了借助这些可视化的载体遥想当年,也只能通过爬梳文献来神交古人了。

张良的事迹,在《史记》中详载于《留侯世家》,排名仅次于萧何与曹参,在《萧相国世家》(萧何)、《曹相国世家》(曹参)之后,《陈丞相世家》(陈平)和《绛侯周勃世家》(周勃)之前。这既是刘邦论功行赏时的态度,也包含了司马迁对汉初五大功臣的评价。而封过王的韩信,因为后来的遭遇,只被写到“列传”之中。而在班固《汉书》里,张良的传记,是与陈平、王陵、周勃合成一篇,叫《张陈王周传》,排在《萧何曹参传》之后,相当于后者住两人宿舍,前者住四人宿舍。

1、张良是什么人?

以《史记》《汉书》为主的记载,可以拼出“一好四高”的画像:出身好,起点高,水平高,情商高,颜值高。

他出身韩国贵族,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先后辅佐过韩国五代君王,即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釐王、悼惠王,史称“五世相韩”。韩悼惠王二十三年(前),张平去世。二十年后(前),秦灭韩。此时的张良,估计也就二十来岁,还没来得及入仕。韩国灭亡后,他散尽家财访求刺客,希望刺杀秦王为韩报仇。

说张良起点高,指的是他早期著名的抗秦经历——博浪沙刺秦王。“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此番刺杀谋划很久,可惜未能遂愿。不过,张良的名声也因此广为人知,凭其身份和影响力,足有资格在刘邦帐下指画天下。所谓水平高,一是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他的家世、他学礼于淮阳可知;二是刺秦失败后,他逃亡于齐国下邳,在圯上巧遇黄石公,获得一部可以“为王者师”的太公兵法。“(黄石公)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圯上受书”的传奇经历,固然有司马迁的小说笔法,但不可否认张良熟读经世之书的事实。其水平高,看后来的功绩自可了然。

至于颜值高,看似有点八卦,其实也暗藏着史家的褒美。《史记留侯世家》篇末的“太史公曰”,司马迁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意思是,自己本以为张良这样的奇男子应该是“魁梧奇伟”,没想到一看画像,竟然是“男人女相”。《前汉纪》也有类似记载:“良为人,容貌美丽,如妇人女子。”明清以后的文学戏剧中羽扇纶巾的白面书生形象塑造,或许也受此影响。

2、张良有什么功?

作为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臣,张良的功劳有多大?他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需要先回到刘邦大功告成之后的这段评价上来看:“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这个评价,后来也成为中国人对最智慧的谋臣的评价标准。诸葛亮、司马懿、刘伯温,史书对他们谋略的塑造,基本都是在对标张良。尽管在智谋和功业上,不同朝代的大谋略家各有千秋,但是,真正的智者,一定是善始善终的,不会把自己陷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凄惨结局。所以,中国历史上像张良这个量级而能功成身退的谋臣并不多,范蠡和张良,算是最顶流的两位了。

套用前面韩信与刘邦的关系论,我们会发现,张良与刘邦也是利益合伙人或者事业合伙人,而不是命运共同体。通俗地说,作为五代仕韩的贵胄公子,张良走上抗秦道路,目的是报国恨家仇,而不是追求富贵。如前所述,张良的综合条件,是平民甚至市侩出身的刘邦所仰望而不及的。所以他们俩最开始走到一起,张良就有一种单向优势,以至于刘邦对他一直很尊重很服气。

我一踏上授书楼的台阶,久违的感应甚是强烈,似是来过很多回的。

所以,如果留意正史中的张良传记,会发现刘邦对他的尊重和信任,是真诚而且自始至终的。这个流氓性格十足的皇帝,当面羞辱过很多读书人,也破口大骂过从起家就追随他的萧何、曹参、周勃等功臣,独独没有骂过张良。开口“子房”“先生”闭口“子房”“先生”,有点像后来刘备对诸葛亮的恭敬。

为什么张良这么受刘邦尊敬?一个词可以概括:服气。张良的智谋、远见、格局,让刘邦折服,可谓是算无遗策,扭转乾坤。举几个例子:

1.张良说服刘邦,抢先拿下咸阳城,俘虏秦王子婴,并在攻下咸阳后及时收手,封存国宝、钱财和美女,驻扎在霸上,以待项羽。

2.鸿门宴前后,张良利用情报、人脉和智谋,使刘邦成功脱险。

3.刘邦被封汉王,张良再次找到项伯,替刘邦多要了汉中之地,并且建议刘邦烧绝栈道,以示胸无大志,借此麻痹项羽,诱导他去北伐齐王。然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击败雍王章邯,夺取陇西,攻下咸阳,入主关中。

4.韩信破齐而自立为王,张良劝说刘邦不要翻脸,先安抚再从长计议。

5.刘邦击败项羽后,大封功臣,很多将领认为刘邦用人唯亲,因此军心不稳。张良劝刘邦将他最讨厌的雍齿封侯,以示大公无私,于是众将大喜。

6.劝说刘邦拒绝亲信们的建议,放弃定都洛阳,选择关中,定都长安。

7.帮吕后保住太子刘盈地位,请出刘邦请不到的“商山四皓”(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为其背书。羽翼已成,刘盈作为皇位继承人的位置就保住了。刘邦再喜欢戚夫人的儿子如意,至此也回天乏术了。

上面这些例子,既有军事的运筹帷幄,也有政治的波谲云诡,还有人事的惊涛暗流,张良都能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应付自如,一出招必成功,真正做到了算无遗策。

3、张良为什么归隐?

仅用成功学的指标,还不足以说明张良的智慧远超群伦。同样是刘邦身边的关键谋臣,善用阴谋的陈平,为刘邦贡献了离间项羽范增、四面楚歌、智擒韩信、灭吕安刘等奇谋,但从晚年在政坛的表现看,仍在权力游戏之中。而张良的智慧之所以超越群英,则表现在他深谙人性之恶,深知进退之道,主动选择在功成之后全身而退,远离权力的黑洞、欲望的漩涡。富贵功名何足道,能够以逍遥自在的状态笑到最后,才算得上人生真赢家。这就是张良对于后世最重要的启示。

那么,张良是怎么“知进退”的?我们看《史记》与《前汉纪》的这两段话:

(1)《史记留侯世家》: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功高震主,是帝王的心病。张良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尽管刘邦把他的贡献说得很高,给他的封赏也很重——“自择齐三万户”,但张良表现得非同寻常的谦虚:第一,我能够追随陛下,这是老天爷开恩,把我送给了您;第二,您能用我的计策,屡屡得手,这是我运气好;第三,我选个小地方过日子就够了,不敢贪多,请领导放心。

(2)《前汉纪?高祖皇帝纪第三》:张良素多疾病,乃称疾。曰:“臣家五世相韩。及韩亡,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王者师,封万户,位为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臣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道,不食谷。遂不仕。

这段话讲述了张良打辞职报告的始末,言简意赅,有让刘邦既放心又不能拒绝、不忍拒绝的理由。其一,张良说自己身体不好,多病就要多请假,恐耽误国事;第二,张良是富贵人家出身,“革命”动机很纯粹,就为了报国恨家仇,不爱财,不恋位;第三,跟着刘邦“干革命”,功成名就,实现了自己的家国抱负;第四,张良称自己的人生规划,不在治国,而在修道,不贪恋富贵荣华,只喜欢逍遥自在;第五,张良不仅这样说,还这样做,先是辟谷,然后彻底远离政治。

人生一世,要实现事业上的理想并不容易,就像一位领导人曾经说的:“既要看个人的奋斗,也要看历史的进程。”但即便事业上成功了,也不代表人生就圆满。张良的人生其实也谈不上圆满,因为他给人的印象就是身体不好,司马迁、班固都这么记载的;而且,他家的香火也不算旺。

据《史记表》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高后三年,张良的儿子张不疑接替留侯之位,十年后,也就是“孝文五年,坐与门大夫杀故楚内史,赎为城旦。”这应该是长子,留侯的爵位就断送在他手上。还有一个儿子叫张辟强,当过侍中,是个散官。《汉书》和《前汉纪》里有记载,张辟强人挺聪明,15岁那年,汉惠帝去世,吕太后光哭不掉泪。于是张辟强提醒陈平小心,让陈叔叔出面请吕太后任命娘家亲戚来主管军事,以此安吕太后之心,避免宫廷内斗。就出了这一次镜,再没下文了。

但是我们要注意,说张良身体不好,不太可能是先天的。首先,他早年也曾“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其次,他在下邳圯上邂逅黄石公,获授太公兵法,并且学有所成,不可能只读书不运动;第三,他刚到刘邦的部队,拜为主管车马后勤的厩将,后来又随刘邦南征北战十多年,身子骨能撑到开国后,绝不是通常想象中的弱不禁风。那么,身体不好,是不是他制造的一个假象?不好轻下断言,姑且存疑。

那么,一个在皇帝眼中身体不怎么好、家族也不大的臣子,怎么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安全呢?这是张良留给刘邦的一方面印象。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张良跟刘邦交了底:

1、贵族出身,见过大世面,不贪财;

2、“革命”的奋斗目标,只是报仇;

3、待遇要求也不高,够用就行;

4、晚年生活的规划,是修道。

如此情商高、谙人性、知进退、只求明哲保身的人,怎能不让领导放心呢?所以,说他“为人容貌美丽,如妇人女子”,简直是神来之笔,用老子的话说,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用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话说,这叫“弱德之美”。功高而不居功,持大节而抱残缺,有如此情商和智慧之人,怎么可能立于危墙之下?

但是,如果仅仅这样去理解张良,仍会陷于庸俗的生存学和阴谋论当中,无非是藉此提醒身处名利场中的人,要懂得世道险恶、人心惟危的道理。张良的功成身退,绝不是一种事成之后明哲保身的“躺平”。张良的人生智慧,远不止这些。要讲好他的故事,还必须深入他的精神世界,从他学过的书里去理解他的修为,思考他的行动依据。

4、张良的知识背景

《史记留侯世家》开篇就讲: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在这样的家世里长大,张良从小接受的教育不可能差。而且,秦灭韩之前,韩国公子韩非子已回国效力。韩非子是荀子的门生,与李斯同在荀子门下学习“帝王之术”,很难想象“五世相韩”的张良,精神层面没有受过韩非子的影响。韩国灭亡后,张良刺杀秦王未遂,改名换姓,逃亡到齐国的下邳(后来属于徐州的一部分)。此时齐国都城临淄,仍是战国后期文化重镇,荀子曾经主导过的稷下学宫,余风犹在,门生尚众。从黄石公授张良“太公兵法”来看,也可旁证。

张良在下邳经受了黄石公的多次考验,尊老,谦逊,守信,使他最终获得黄石公秘授的“太公兵法”,从此功力大增,人生开挂。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后世解读有两个版本,一本是《六韬》,相传为姜太公所作;另一本是《素书》,相传为黄石公所作。现存古籍里,这两本书都有存版,尽管极有可能是后世伪托,但既然《史记》有记载,至少说明战国末期这类著作已经出现了。

(1)《六韬》是本什么书?《六韬》又名《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但是宋代有不少学者从训诂考据的角度提出质疑,但大致可以判断《六韬》是战国时期的典籍。全书分“文、武、龙、虎、豹、犬”六卷,共六十篇,包括治国、治军、练兵、战略、战术、阵法等诸多方面。而且从后来山东临沂、河北定县出土的竹简看,这部书在西汉已经很流行了。这也与《汉书艺文志表》的记载可以关联:“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

(2)《素书》的精华是什么?《素书》,另名《钤经》,又名《玉钤经》,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全书句,多字,共分六章: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和安礼。基本上是从道、德、仁、义、礼来讲修身、治家、交友、理国的基本原则和核心道理,并不涉及兵法、谋略等专业技术。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写黄石公把书秘授给张良时,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而张良打开一看,“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如果是“帝王师”的教材,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素书》更接近。如果是兵法书,则《六韬》更接近。而从正史所记载的张良的功绩看,他的能力表现最突出的,恰恰是谋略与兵法。但是他谨慎而淡泊的智慧,则更像是受了《素书》或者《道德经》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现在的《中国哲学书电子计划》数据库,将《素书》列入先秦两汉的“儒家”目录之下。如果大家看全文,相信也会有同感。毕竟,先秦儒家跟宋明儒家不是一回事。

《素书》的片段,也可以在此简要列举一下。张良的人生选择,是不是能从中找到一些影子呢?

(1)《素书》第一章“原始”,结尾说: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2)《素书》第二章“正道”,谈到人之“俊”“豪”与“杰”的区别: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3)《素书》第三章“求人之志”,讲“志不可妄求”: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悮。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按:慎言,顺变,《易坤》:“括囊,无咎无誉。”)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4)《素书》第四章“本德宗道”,讲“本宗不可离道德”: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5)《素书》第五章“遵义”,讲“遵而行之者义”: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惽。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踈。行赏恡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丧。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6)《素书》第六章“安礼”,讲“安而履之之谓礼”: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踈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王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獘。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锺。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妬。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5、张良、萧何、韩信之比较

张良、萧何、韩信,都是刘邦自叹弗如的汉初三杰。巧合的是,这三个最聪明、最有能力的人,都在留坝留下了人生最深的印记,也为留坝留下传唱两千年的深刻印记。那么,谁是留坝的灵魂代言人?

答案得从结局来寻。

先看韩信。概括地说,在三人当中,韩信起点最低,军功最著,但信任程度最低,结局最惨。

韩信相当长时间很不得志,被萧何举荐之后,才平步青云。韩信被刘邦破格拜为大将后,开始施展其军事天才,从献策定秦、暗度掳魏、破赵灭代,到降燕夺齐、水攻龙且、合围灭楚,因此受封为齐王、楚王。

但正如齐辩士蒯通所提醒,名满天下的韩信,仍不过是刘邦的猎狗,他跟刘邦的私交,远达不到萧何、张良的程度,所谓“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如果不早作谋划,将来迟早会遭遇鸟尽弓藏的结局。可惜,韩信未听蒯通的意见,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功劳大,刘邦不会对自己下手。结果,项羽兵败后,刘邦第一时间夺了他的兵权,随后,又把韩信从齐王徙为楚王。在楚期间,韩信又因为钟离眛的事受牵连,被刘邦以谋反罪抓到洛阳,后降为淮阴侯。这时他才省悟:“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最终,满怀怨恨的韩信,被吕后设计杀害,夷三族。

司马迁在写完韩信传记后感慨道:“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此论中肯。韩信一生最大的目标就是竞功逐利求富贵,终究是孜孜名利而缺乏道德理想之徒。逐于名利者,最终难逃名利的反噬。

再看萧何。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时,就任命萧何为丞相。三年后,刘邦击败项羽,底定天下。对萧何的功劳如何封赏,就成为万众瞩目的大事。《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馀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可见,萧何最终被刘邦钦定为第一功臣,特许“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汉十一年,吕后用萧何计,诛杀了淮阴侯韩信。刘邦当时御驾亲征陈豨叛乱,听闻消息后,遣使拜丞相萧何为相国,食邑加封五千户,并且派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士兵负责他的安保。至此,萧何可谓是位极人臣。

然而好景不长,物极必衰。《史记》记载,萧何受封相国的第二年,也就是汉十二年,门客劝萧何多买田地,以自污的方式证明自己没有韩信那样的谋反心。萧何因此遭到刘邦怀疑,还被关进监狱数日。好在事情很快澄清,刘邦也明白萧何的苦心,将他释放。

这一年刘邦去世,两年后萧何去世,谥文终侯。临终前,汉惠帝问他谁适合接替相国的位置,萧何向新皇帝推荐了功勋排第二却素来互不待见的老战友曹参。这是一段“外举不避仇”的佳话,但放在波谲云诡的政坛上,或许还有另一重意思,那就是萧何的人情练达:

一则以曹参的功勋和威望,无论吕后还是群臣都能接受,最有资格辅佐新君安社稷;二是若自己不举荐曹参而改推他人,向来瞧不惯自己的曹参如何想?会不会再次出现一批曹党抱不平甚至造反的局面?三则由自己来举荐素不相能的曹参,自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情义,曹参上位后,岂能不护佑萧何一家?

司马迁记载萧何去世时,前一句特意写了他治家的故事,这也是萧何传记中唯一被提及的家庭观。司马迁说:(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萧何是个明白人,他对权势这柄双刃剑保持着清醒,对世态人情有着很深的洞察力。正因为如此,身处权力巅峰的他,才会选穷僻田宅,不盛饰屋舍,并且留下重贤的家训。萧何跟随刘邦出生入死,位极人臣,还能幸得善终,人生能做到这般地步,已经非常明智了。但必须看到,萧何有积极入世的能力,有善始善终的智慧,却无急流而退的勇气。

一方面,这可能是为了顾全大局。萧何身为刘邦最重要的创业伙伴,在整个集团内属于旗帜性的人物,如果他在事成之后迅速引退,刘邦怎么看?其他伙伴怎么看?他能全身而退吗?另一方面,纵观全传,他始终没有表现过退隐之心,连一次行为艺术式的预演都没有。到底是舍不得一家富贵,还是心系社稷江山、天下苍生呢?萧何不是“我将无我”的人,他放不下自己的家庭乃至家族的安危和利益,否则也不会在盛极之时思危,主动自抑自损。也就是说,萧何明白进与退的道理,但是身不由己,做不到主动把握进退的人生节奏。

通过前面两者的比较,再来反观张良,他始终把握着自己的人生节奏。

无论在征战阶段,还是功成之后,张良的言行始终不离“谦”、“抑”“损”“节”“止”这些字,真正从容于世事之间,又能超然于名利之外。今天我们无论读《论语》还是《道德经》,会发现真正的智者和达人,在事业和生活上都深知进与退、行与止、穷与达、用与藏、张扬与谦抑、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之道。千百年来,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赫赫名声的大人物,有几人能够像范蠡、张良这样,善始善终地把住自己的人生节奏呢?其背后的原因,不值得深思吗?

当然,并不是说人一生只有功成身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就算完美人生,那些为了国家、为了苍生、为了真理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大丈夫,理当千古流芳,被后人景仰追效,因为这是不同的价值维度。我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发掘张良的人生智慧,是因为他“知进退”、“知止”,明白什么阶段该做什么事,什么阶段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进的时候勇猛精进,退的时候淡然洒脱。这不仅是人生态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方法论。今天,即使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多么重要,多么迫切,难道一味求进,就一定能实现目标吗?或许,在总方向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停一停,按个暂停键,或者迂回腾挪一下,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6、今日留坝如何开拓张良的智慧资源

张良的生平因为有司马迁的《史记?留侯世家》为证,后世并无疑义。但有报道说,在全国,张良辟谷处有20多个,张良祠庙数约来个,张良墓也有10多处,其中声量最响的,有山东微山湖的留城故地、有河南的兰考、张家界的青岩山,以及泰山的岱阴等地。

留坝的汉张留侯祠(张良庙),明清以来屡经修整,已成为陕南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目前“全国所有祭祀留侯祠庙中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风景旖旎的名胜古迹”(《留坝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那么,在留坝讲张良故事,与在微山湖或者西安讲张良故事,有什么不一样?今天的留坝,应该怎样讲好张良的故事呢?

留坝单独建制的时间很晚,乾隆二十九年()才置留坝厅,中华民国2年()废厅设县。在此之前,留坝一直不是作为完整行政县域而存在。留坝最早的地方志,是清道光二十二年()由留坝厅同知贺仲瑊编撰的《留坝厅志》。其中收录了康熙三十二年()汉中知府滕天绶撰写的《留侯庙记》。滕天绶在文中记载了自己路过紫柏山时做的一个梦,梦中他与赤松子、黄石公和张良邂逅,并简短交流了几句。三人皆“黄冠野服,仪貌奇古”,其中张良被称为“‘功成身退’四字君”。滕天绶记下这个奇怪的梦,并且对张良做了一番精彩的评价:

夫子房授书黄石,从游赤松,人皆知之。其一生立身行事,自布衣为帝者师,复为布衣,隐见变化,道合老子,人所不知也。夫孔子称老子为犹龙,岂不以能有能无、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潜能飞乎?子房之道,潜见飞跃,不愧龙德,则学老子而得其精者乎?何以知其然也?其击始皇于博浪沙中也,大索天下,十日不得。太史公曰:“智哉,留侯善藏。”其用老子曰“大智若愚”,子房有之;项王击高皇,子房教谢罪鸿门,卒脱高皇。老子曰:“欲前人,则以其身后之”,子房有之;项王封高皇于汉中,子房教以烧绝栈道,示以不出。老子曰“大勇若怯”,子房有之;淮阴请假王,子房蹑高皇足,乃曰“大丈夫当为真王”。老子曰“欲上人,则以其言下之”,子房有之;鸿沟之约,高皇欲罢兵,子房不听,急追项王。老子曰“天与不取,反受其殃”,子房有之;及项王已灭,韩仇已报,子房即弃人间事,入山辟谷。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子房有之。余故曰:子房学老子而得其精者也,老子其犹龙也,若子房其亦有龙之德也夫!余生平景仰子房之品,并企慕赤松、黄石之高风,今乃梦寐见之。故建立庙貌,以祀三先生,而概论其道书之。

滕天绶认为,张良学到了老子之道的精髓,跟老子一样有“龙之德”,这可谓是最高评价了。滕天绶引用老子的六句话,与张良的人生实践进行对照,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像传说中的龙一样,“能有能无、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潜能飞”,是仁、智、勇的完美结合,也是对“功成、名遂、身退”完美人生的诠释。

滕天绶这个评价,是在汉中写的,收入了留坝的方志。像这样的文化资源,是值得重点发掘并加以利用的。应该说,留坝梳理张良的人生轨迹与事功,只是基础性的工作。而讲清楚他的人生选择与思想来路的关系,讲清楚他“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的修行之法,讲清楚他“抱残守缺”的弱德之美,讲清楚他“功成身退”的留白之智,讲清楚他“敬天顺时”的达观态度,并且,将这些精神资源与留坝的山川地貌、乡风民俗、区域文化进行关联,与个人、与家庭、与事业、与时代进行关联——这,才是张良故事的灵魂。

只有这样,张良的故事才是留坝故事,张良才是留坝的张良。

小结一下,我认为,正史中的留坝故事,应该包括至少两个大IP:事业故事(萧韩)+人生故事(张良)。如果套用王夫之的话——“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非豪杰者也”,萧韩是“豪杰”,而张良才是“豪杰”之上的“圣贤”。在这样的山水与历史人文中游览,留坝会给人无限的人生启示,这里不仅是“智库圣地”,还可以是“智慧者乐园”,来留坝,从一段旅程,可以发现两大拐点,参悟“此心安处”的精神家园。

二老外笔下的留坝故事

讲留坝故事,不仅要时间意识,还要注重空间意识。

留坝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隐藏在秦岭南麓的一座美丽山城,是陈仓古道、褒斜古道上的一个驿站,是关中—汉中—巴蜀文化区的一个节点。因此,讲述留坝故事,在空间上至少应放置于这种大环境,否则就如夜郎自话。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留坝的特色未必只有留坝人能讲清楚。甚至,留坝人自以为的特色,可能只是局内人的想当然,其客观性和公正性未必让外人接受。事实上,任何一个地方的特色,都是通过与其他地方比较而总结出来的。如何保证这种比较的客观性,既取决于比较者究竟是域内视角、域外视角还是“上帝视角”,也取决于比较者对两地的了解程度。

尽管对古时行旅者而言,留坝不是人生目的地,而只是旅程中的驿站之一。在舟车不便的时代,也许长安、汉中,或者更远一点的成都才是。这是地理条件、区域地位、行政设置、历史影响等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但是必须看到,张良、萧何、韩信都不是留坝原住民,而他们留下的足迹,型塑了留坝的气质与灵魂。同样,其他异乡人与留坝发生的故事,也是留坝的文化堆积层。因此,挖掘局外视角的留坝故事,在开放性的文旅语境中十分重要。

对留坝特色的界定,我们有必要搜集整理来过此地的异乡人记录。国内的文史资料浩如烟海,秦岭南北的往来过客何其多也,有从陇西或关中而来的,沿汉水溯游而上的,从成都盆地北往的,前人之述备矣。(详参汉中市档案馆编《文化汉中》,三秦出版社)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如此隐于秦岭腹地的山城,最早到访的外国人是谁?历史上来这里打过卡的外国人,曾经留下过哪些记录?他们怎么看这里?

以下仅举几例,说明留坝在这方面的资料搜集工作很有必要。

1、马可波罗

多年前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应该是来过汉中的,是否途径或注意到留坝这个地方,则不太确定。《马可波罗游记》(参冯承钧译本、张星烺译本),记录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至十七年左右(-),马可波罗从大都出发,经河北、山西进入陕西,再翻越秦岭进入汉中,前往四川、西藏、云南的行程。马可波罗的回忆录里,所用语词很多是受忽必烈时代的统治阶层影响,比如他将秦岭称作“契丹”与“蛮子”(汉人)的分界岭。关于汉中之行,他回忆到:

“从忙哥剌(忽必烈第三子,封安西王)的居所(今考元安西王宫遗址在西安城东北约三公里处),向西走三日,经过许多美丽的市镇和城堡。这里的居民以工商业为生,并出产大量的丝。走完三日路程,来到一个山谷地带,这就是汉中。

不过这一带不缺少民居,他们崇拜偶像,从事农耕。这里大多属于森林地带,所以他们又打猎为生。森林中有许多野兽,如虎、熊、山猫、黄鹿、羚羊、赤鹿,以及其他许多动物。这可以使居民获得很好的收入。这里整个的范围有二十日的路程,所有路程完全在大山、峡谷和树林中,但沿途有许多市镇,这能够给游客带来很大的方便。”

从翻越秦岭的日程及沿途环境看,马可波罗选择的线路,有可能是由陈仓故道转入褒斜道,即从宝鸡市西南的大散关进入,经凤县、连云栈道,沿褒河而下,抵达汉中盆地。但三日就翻越秦岭,似乎有点困难。比较难得的是,马可波罗不仅留意到了这里的植被、动物、基本地貌,而且明确提到汉中的生姜特产。

“州境全处平原中,辖有环墙之城村甚众,隶属大汗。居民是偶像教徒,恃工商为活。此地出产生姜甚多,输往契丹全境、此州之人恃此而获大利。彼等收获麦、稻及其他诸谷,量多而价贱,缘土地肥沃,宜于一切种植也。”(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记》卷一一二)

元朝的汉中属“兴元路”,《元史?食货志》中,明确对生姜课税的政区只有这里:“姜课:兴元路,一百六十二锭二十七两九钱。”足见马可波罗对汉中的印象深刻。需要补充的是,这部游记是年马可波罗在热那亚的监狱里向狱友鲁斯蒂谦口述的,距离他年结束在中国的17年生活,已经过去了6年。后世研究者常常质疑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但是,单看他对汉中、四川的印象,不是亲历者,怎么可能讲得如此清晰?

马可波罗是否到过留坝,或者马可波罗时代的留坝有什么故事,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冯李希霍芬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李希霍芬还是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但是他提出的一个概念,却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丝绸之路。他还有两个值得一提的贡献,一是率先提出黄土高坡上的黄土层的形成原因,二是把景德镇附近高岭山的陶瓷原料,以“高岭”的拉丁文译名Kaolin命名为高岭土,这是世界第一种以中国原产地为通用名称的矿物。

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是德国著名地理地质学家,担任过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曾长期在波恩和莱比锡大学担任地理学教授,出版地质地理学著作将近部。年至年间,李希霍芬在中国进行了七次规模性的地理地质考察,目的主要是替资助他的美国银行家、欧美上海商会考察中国的矿产、物产、商业和交通情况。他跑了13个行省,留下大量的日记和书信资料。

年,李希霍芬回国后,受到德皇威廉一世的嘉奖,此后出版了五卷本并附两册地图集的著作《中国》,被后来的中国学界称为中国地质学先驱。但是,这套书的中文版正式面世,却是年后的年了。同样是年,李希霍芬的另一部中文版著作《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共上下两册。原书在年首次出版,当时李希霍芬已经去世,由他的学生根据日记和书信整理而成。近年来,随着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外交通史和文明交流史的研究迅速升温,李希霍芬的中国日记里,有着大量关于中国的独家、详细而珍贵的记录,价值日益凸显。

在李希霍芬的中国考察路线中,行程最长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广州到北京;一次是从北京、山西到陕西,再翻越秦岭到汉中、四川,然后顺长江而下,抵达上海。

年1月15日,农历十二月初六,李希霍芬从西安府出发,沿渭河向西,五天后抵达宝鸡陈仓的虢镇,然后沿着差不多马可波罗走过的路线,由陈仓道进入秦岭,到凤县再拐往东南向,在留坝厅留宿一晚,次日沿着褒河南下,29日走出峡谷,来到汉中平原。李希霍芬详细记录了每天的见闻,并且常常联想到马可波罗。其中抵达留坝的时间是年1月26日,农历腊月二十四,南方人过小年的这天。

1月24日,李希霍芬从“围墙围起的小城”凤县出发,1月26日(腊月二十四)抵达留坝厅。从留坝厅到褒城、黄沙镇,走了三天。沿途记录的地名有:紫柏山、南星、榆林铺、三岔驿、留坝厅、马道、青桥铺、鸡头关、褒城、黄沙镇等。他还写到了留坝的峡谷、花岗岩、云母片岩、褒河、索桥、北大路、石门栈道等。在紫柏山,李希霍芬见到了第一丛野生的竹子;发现这里养的猪种不如甘肃、陕西的品种好,“脸上布满褶皱,长长的腹部向下耷拉着”;这里的鸭子很多,熏鸭大量运到北方;野鸡成群结队,很好射猎;负重的牲口完全看不到秦岭北面的骆驼,但骡子都是良种,广受欢迎的是四川小马。透过峡谷,他看到的是“像阿尔卑斯山一样极为陡峭的群山”。

以下摘取1月26日、27日两天李希霍芬对留坝的记录,以供品味:

(1月26日)群山的绝对高度虽然在减少,但相对于山谷的相对高度却不减。加入能从高处眺望这里的地貌,就会看到广大的地区是一片山峰的海洋。河流绕行于峻岭之间,河道又深又险,旁侧的峡谷亦同。只有道路两边才有村庄,道路沿着山坡蜿蜒,常常跨越巉岩峭壁。陡峭的山坡上还有种植,但面积有限,只在几个地方还有少得可怜的一点儿黄土。

现在出现了花岗岩。山谷马上变窄了,到处是岩块。在唯一的那个开阔处便是留坝厅(Liupating)——一圈美丽的围墙,墙里只有几座简陋的房屋,不大的郊城里有几家杂货铺和客栈。尽管如此,城门还是夜夜关闭。这个位于花岗岩盆地里的地方,地形十分浪漫,但它要想具备欧洲的花岗岩山区所具的诱人特征就还缺少植被,主要是缺少跟峭壁和岩石的呆板鲜明比照的美丽的针叶林。

今天,我们见到了第一拨常绿灌木和乔木,在陕西和陕西我不曾见到过这些,好像是桃金娘和月桂。它们开始出现的地方是大约27.00个英国气压读数的海拔高度,而且是成片地出现。随即还看到了棕榈。

(1月27日)这是一次非常棒的早晨漫步,零下2摄氏度的温度,阳光和煦,在险峻的岩石山谷中下行!马道(Matau),我们的目的地,是个客栈和小商店林立的集镇。经过了一路的坎坷,我的人想在这里歇息半日。马和驴都得打掌,用具也都要修理。今天走的大致方向为向南局部向西,中间有许多小弯弯。河流在一个狭窄的岩石峡谷中流动,群山陡峭凶险,比山谷高出—米。只有极小面积的种植,更多的是在岩石之间和岩壁之上天然生长的植被。道路在河的右岸行进,必须克服一些陡峭的上坡和下坡才能越过山岩。最后,道路从一条小支流的索桥上经过,这是我在这里见过的第一个索桥。6条15米长锁链,相互的间距很小,紧绷着,上面铺着板子。桥晃晃悠悠,对于牲口而言不无危险。

在所有这些变质岩山区不知道有没有金属矿藏,主山谷里不见有淘金的。很可能是位于南侧的这个广大的变质岩区域使得位于西面和东面的山如此的险阻。最柔和、最适合于种植的地区在高高的上方。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下册,P-,商务印书馆,。

3、竹添进一郎《栈云峡雨日记》

竹添进一郎,又名竹添井井。这个名字,我最早从日本著名古建筑学家伊东忠太的《中国纪行》里注意到。伊东忠太就是带着他的书、追随他的足迹来到留坝、汉中的。

竹添井井是日本近代有名的外交官、汉学家,曾任日本驻天津领事、驻华使馆书记官、驻朝鲜公使等职,后来改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专心从事学术研究。

光绪二年()四月,竹添井井与朋友津田亮从北京出发前往巴蜀游历,途经保定、安阳、洛阳、西安、汉中、成都、重庆、宜昌、岳阳、武昌、九江、安庆、南京、镇江,八月到达上海,为期四个月。期间,他翻越了秦岭,经凤县、留坝进入汉中。年,竹添井井将这次行程的日记和诗稿在日本刊印,取名《栈云峡雨日记并诗草》。伊藤博文为他题词,李鸿章、俞樾为其写序。

在日记中,竹添井井记载了年6月14日这天翻过柴关岭到达留坝厅的经历,其文如下:

十四日,行五里,道左有碑,题“对面古陈仓道”六字。逾柴关岭,石路高峻。下阪十里,抵紫柏山,有留侯祠,相传侯辟谷处,山邃水汇,气象深奥。庭中种芍药及他草卉,白葩红萼,鲜妍可爱。道士延升堂,具茗飱。堂后磴道盘曲,琢白石为栏,以达于巅。巅有楼,安侯受书像,曰“授书楼”。松竹交青,净不可唾,低徊之间,尘情顿消,真清修佳境也。

宿大留坝。蕞尔一小聚,亦置厅治焉。闻厅中一岁经费,率五千金,而民之所出,不过二百七十金,余皆取给于京库,其土瘠民贫可知。冬天多获豹皮,极贱。

——《栈云峡雨日记并诗草》(二册),竹添进一郎著,周勇、黄晓东、惠科整理。重庆出版社,年。

竹添对人文胜迹与地方政情,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观察力。他对留侯祠的描述,文字洗练传神,细致可信。而且,夜宿留坝厅,就摸清了这里的财政与物产状况,令人惊叹。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李青石教授有篇文章,题目是《秦岭明珠留坝城》,对竹添的描述专门做过印证,值得一读。比如:

竹添井井说留坝山民卖的豹皮非常便宜。射猎虎豹大约是山中猎人的主要收入。《留坝乡土志》说:“(留坝)厅产多金钱豹,亦有毛白、文黑者,俗名铁钱豹,厅属各山俱有之,惟光化山较多。”这段记载佐证了竹添井井的说法。

6月15日,竹添井井一行经过了画眉关、青羊铺、青龙寺、三交城遗址,出武关驿,渡水到了武曲铺,道旁大石题有“千古烟霞”四字。他还看到褒水两岸风景如画,人在栈道走,“行旅皆在图画中矣”。马道驿附近的樊河上,有铁索七条系于两岸,“徐行震撼不已,疾步则否。驿中薪樵贱如草。”16日,过青桥驿。抵新开岭,竹添用了一大段文字描摹这里的山水桥石,特别是“碥”。然后,他还经过了褒姒铺、沙河、将军铺、七盘岭、天心桥、鸡头关、关帝庙,下山七里后,投宿于褒城县。

穿过留坝辖区,竹添井井花了近三天时间。他的日记,语言洗练,文笔优美,不亚于中国古人的游记名篇。他对历史掌故很熟悉,对当地风土民情的观察很敏锐,而且,他还写有《留侯祠》《度画眉关至马道(二首)》《马道驿北一水曰樊河,相传酂侯追淮阴,至此及之》《观音碥》《褒姒铺》《鸡头关》《栈中杂诗(三首)》,共计十首古体诗,包括律诗、绝句和古风。今天重读这些日记和诗篇,依然有身临其境之感。

4、伊东忠太《中国纪行》

伊东忠太(—)是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家,最早来华实地考察的日本学者之一,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装饰》《东洋建筑之研究》《法隆寺》等,有《伊东忠太建筑文献》6卷。

从到年,作为工学博士的他,曾六次在中国开展建筑考古,几乎踏遍中国主要省区。其中,年3月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他走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十余省市。在这一次旅行中,9月29日到11月1日,他从西安出发,经宝鸡走古栈道,翻越秦岭,历时一个月抵达成都,途中经过凤县、留坝厅、褒城县、汉中府,每到一处都用专文记录,其中关于“留坝厅”的记录多达1字左右。

从凤县县城往凤岭方向南行,经过留坝到褒城县,这一路上,伊东忠太记下的地名有:五里关、凤岭山口、红心铺、三岔、凤关、废丘关(桥边有“项羽封章邯处”碑)、南里镇、陈仓古道路口、榆林、松林、高桥、柴关岭、紫栢山、庙台子村(留侯庙)、乱石铺、留坝厅、画眉关、青洋河、新关岭(路旁有“故三交城”碑)、武关驿(即武休关)、武关河、褒水、武曲铺、马道驿、樊河(有铁索桥)、二十里铺、青桥(有铁索桥)、褒姒铺、蔴坪寺、将军岩、七盘岭、鸡头关(有关帝庙,北向匾额书“秦栈险要”,南向匾额书“蜀道平”,下山2里有“白石土地神祠”)。

在柴关岭,伊东忠太再次见到从甘肃往汉中运盐的驼帮,直呼“堪称幸遇”。柴关岭南有奇峰突兀,直插云天,他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紫柏山”,为秦栈道中第一名山。他说,“紫柏山高不下尺,山峰秀丽,气宇轩昂,加上满山红叶,层林尽染,更显风情万千。”

下柴关岭到紫柏山脚,他到了“庙台子村”,也就是现在的“留侯古镇”,看到了“留侯庙”。他说:

山中蕞尔寒村,却有庙堂气派如斯,并有庭院、花园,实是引人入胜。所谓中国的北方风景,在笔者翻越秦岭的同时消失殆尽,笔者眼前,别是一番山明水秀新气象。正是如此,此处留侯庙,建筑风格也与中国北方地区大相迥异,其中国南方建筑特色让人眼目一新。据称,此留侯庙乃当年张良辟谷之处,于今,庙中道士四五十人,有大片田地,粮米无忧,道人堪比仙人,悠游过日。

——《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中国纪行”之“七、凤县凤岭”,P。伊东忠太著,苗雅明、王铁钧译,中国画报出版社,年。

从张良庙向东南下行,经过乱石铺,抵达留坝厅。伊东忠太在此留宿一夜。因为此次从北京开启的内地行十分漫长,所以他向中国政府专门申请了特别保护,护照由日本领事馆发给,“大清钦命直隶津海关道唐”加盖印章,沿途的官府衙门均有义务提供安全保卫和食宿接待。

以下是他在留坝厅留宿的记录:

留坝厅,方圆3里,人口许,只是山中一僻邑。留坝厅厅长系一同知(同知与通判并为地方政权厅一级长官),身体肥胖,体重怕是30贯有余(1贯等于今3.75公斤),但却非常热情,对笔者一行关照有加。交谈中,听其介绍说,虽此留坝厅位于山腹之中,但气候温暖,山中多有云豹、野猪,只是未曾见过老虎与熊罴。自进入栈道以后,沿途所见山民,十有八成颈部都长一大赘瘤,其中又以女人居多。不知何以如此,向该同知打听,方知其乃一地方病,说是寒气所致。如此病状,后来在云南亦多有所见,只是北京一带似极罕见。

在留坝厅过一夜,次日又起身上路,继续前行。行10里,经画眉关。又行10里,渡青洋河。后又越新关岭,只见路旁立有一碑,上刻“故三交城”四字。再往前行,来至武关驿,此乃古时的武休关,一行人在此渡过武关河,再沿褒水而下。褒水上游处青洋河与源发于大白山的大白河二者合流。随着河道变宽,水量巨增,四周景象更显大气恢宏、苍劲奇拔。尤其是过了武曲铺后再行数里,此处景象最为壮观,盖此条道乃穿錾巨岩以成通途,实在让人叹为观止。抬首仰望,但见上头危岩怪石悬于半空,摇摇欲坠兮岌岌可危;低头下看,只见渊深莫测,万籁无声,直通黄泉奈何桥上。不妨借用竹添先生名文以喻此景之绝妙,曰:

道旁大石题“千古烟霞”四字。山间有瀑袅袅泻下,风来飏之如撒明珠。褒之水,潴则蘸蓝,奔则翻雪。奇岩怪石,如蟠龙,如奔马。栈道一线通于其间,行旅皆在图画中矣……

——《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中国纪行”之“八、留坝厅”,P-。伊东忠太著,苗雅明、王铁钧译,中国画报出版社,年。

离开留坝厅后,伊东忠太一行花了一天时间抵达马道驿,并在此投宿。马道驿入口的樊河上,他看到了由8条铁索铺木板的桥。这里正是今天“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纪念地。伊东忠太注意到,这里因为水利之便,连一般贫苦人家都有大米吃,猪肉、白菜、豆腐一应俱全。

次日他离开马道驿,经过二十里铺到一个叫“青桥”的地方,他再次看到横架天堑的铁索桥。这里的景色秀美,伊东忠太觉得词穷,于是又引用竹添井井的如下美文来描述——这也侧面说明竹添井井的《栈云峡雨日记》的影响力:

过青驿桥抵新开岭,为栈中第一胜景。山皆如巨石砌成。风箐露篠,弥缝罅隙,垂垂欲坠。其下即褒水,纡曲汇为潭者,漾青蓄碧,深不可测。沿岸皆平沙,一白如雪,与山岚水霭相映带。水西之山有悬瀑,流入褒水。架石桥,曰卧龙桥。桥西为阎王碥,贾中亟煅石劈路处。盖栈中之险,有岭有关,皆以十数,而碥为之最。碥之险有燕子,有火烧,有小鬼,有青石,亦以十数,而阎王为之最。

——来源同上。

总之,伊东忠太的观察,相比于二十年前的李希霍芬,在文化和社会层面更加细致;相比于十五六年前他的前辈竹添井井,虽然文学性不如,但在地名、风物、底层接触等方面则更为详尽。

5、明末及清代深入汉中的传教士们

除了上述四人,还需发掘明末及清代深入汉中的传教士记录。

从晚明到晚清,西方传教士先后来到中国,特别是晚清光绪年间有不少传教士进入了汉中腹地,像明末清初法国传教士方德望(史蒂芬费热)就到了汉中、城固、洋县传教;光绪年间乔治巴德带着妻子到汉中建立了基督教陕西第一总站;威尔逊医生借治病传教,在汉中设立了基督教内地会;美籍金姓牧师在沔县传教;英国女传教士杭秀贞在西乡县传教并设立福音学校;英籍牧师贾蕴玉在城固县城民生巷修建礼拜堂传教。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年拍过来张照片的传教士南怀谦,在城固县古路坝天主教堂传教。有统计说,清朝末年,汉中有传教堂点9处,教徒四百余人。

从马可波罗算起,进入秦岭和汉中腹地的外国人,有名有姓有记载的不乏其人。如果将他们的记载拼起来,汇编成书,既可以对很多历史线索进行比对印证,又有助于我们今天复原历史场景,追溯山川地貌、风土人情,进而在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创造性开发上做文章。

三传播视角下的留坝叙事

前面两部分,主要是借助历史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方法,梳理留坝故事的历史文化资源。再拉回到现实中,怎么讲好留坝故事?这是问题的落点。

这里说的“故事”,是一种营销的说法,就像“中国故事”,是个广义的概念,不单指某一个具体故事,可以理解为一个故事综合体。

下面谨从传播视角,谈几点粗浅看法。

1、回答原点,如何建构故事的底层逻辑?

留坝在哪里?留坝是什么?留坝有什么?留坝怎么玩?客人的第一反应,永远是最关键的门槛。就像我们浏览新闻网页,如果标题不吸引人,就不可能产生点开看的欲望,自然也无法贡献流量。

为此,有必要用极简练的语言,回答这四个基础性的问题:

(1)明确定位:留坝是什么?

(2)挖掘内涵:留坝有什么?

(3)寻找特色:留坝最什么?

(4)展望未来:留坝能什么?

只有对故事要素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和总结,才有可能重构出新的留坝故事。

2、精选要素:如何撑起留坝的故事骨架?

一个地方的故事,不是凝固而冰冷的石头墙,而是流动而延展的江河水。换句话说,有生命力的故事,一定是动态的、开放的、互动的。这话是什么意思?

第一、有人物:这个地方不仅要有好风景,还要有有故事的人。

第二,有来历:这个地方的故事,是有历史可查、有文献可考的。

第三,有变化:这个地方的故事,是在时间线里动态变化、不断丰富的(就留坝而言,不能只讲张良、萧何、韩信的故事)。

第四,有广度:这个地方的故事,是连接着周边、连接着外面世界的。

第五,有粘度:这个地方的故事,是可以共情的、可以让外来者参与和延展的(即今天还有故事在发生或将要发生)。

以上“五有”,只是原则性的方法论,具体到留坝,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故事要素。

(1)对留坝的域内聚焦。留坝的自然风光不用多说,留坝的人文资源,至少有张良,有萧何追韩信,有马可波罗、李希霍芬、竹添井井、伊东忠太,有红二十五军;另外,还有栈道、关口、驿站、铁索桥等等。对于留坝来说,这些人物都是过客,但正因为这些过客色彩鲜明,星光璀璨,在历史上留下过深深的印记,所以,他们留在留坝的印记才显得如此珍贵,留坝也因这些过客而出彩。留坝应该感谢这些过客,并且进一步用好这些过客。

这些故事素材与留坝的体量,未必能撑起一个宏大的剧本,但找出几条精致的线索,串成一部沟壑纵横的山城传奇,一套厚重沧桑的纪录片,则完全有可能。鲁迅笔下的未庄,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莫言笔下的高密,地方很小,连人物都是虚构的,但经过他们巧手织就,不一样闻名天下吗?

(2)对留坝的域外扫描。跳出留坝这个小地方,把镜头拉开来看,黄河、渭水、关中、秦岭、汉中、汉水、嘉陵江、大巴山、巴蜀、武当山、襄阳、南阳,南北东西,大山大水,中国两三千年的大历史,都在这个大区间里来回激荡。留坝虽然很小,但是不远不近,身处其中。这意味着,留坝作为中国腹地的一座山城,它的区域背景,是中国中西部的陕西、四川、甘肃、湖北;它的历史背景,有秦与楚、秦楚与巴蜀、楚与汉、蜀汉与曹魏、以及近代中西对话、现代的革命史、当代的改革开放史。

从更宏阔的“走出去”来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的重要指示,留坝如何成为中国故事的一个缩影,留坝故事如何打造成一张精美的国际名片?一方面是如上所述,要深入发掘留坝有什么;另一方面是对标国际,比如阿尔卑斯山下的达沃斯小镇,思考留坝能带到国际上讲的中国故事是什么,有没有跨越国界、超越文明差异的普适性意义?萧何追韩信,是不是寄托了中国人的人才观、事业观,或者“和而不同”?张良的功成身退,是不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或者“止于至善”?

(3)回到受众看留坝。

问题一:留坝的故事讲给谁听?

很显然,既要讲给本地人听,也要讲给全国人听,还要讲给外国人听。文旅作为开放型、外向型的产业,所需要的故事当然是优先讲给留坝以外的人听。那么,这就不能不考虑讲述对象的地域分布、知识结构、兴趣点和消费水平等诸多因素了。没有一个故事是所有人感兴趣的,但只要是人,就一定有能勾起他兴趣的故事点。

从受众面分析,以留坝为圆心,延伸扫描半径,我们会发现,留坝故事应该有清晰的辐射计划。

留坝所属的汉中,北枕秦岭,南面巴山,汉水映带,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江汉平原的枢纽,辖2区9县,常住人口万。

沿汉水往东,毗邻的是安康,常住人口万。

越过大巴山往南,是富庶的“天府之国”,成都有万人,重庆有2万人。

秦岭北面,陈仓古道的尽头是宝鸡,万人。

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的尽头,是西安,万人。

以上扫描范围,是交通最近的辐射圈,多大的人群!留坝的故事,理当优先触达这个范围的受众。

问题二:受众想听哪里的故事?对于中国人而言,但凡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不可能没接触过秦汉历史。高中程度以上教育水平的,不可能不知道秦始皇、刘邦、项羽、张良、韩信。只要受众具备这样的知识水平,留坝的人物IP张良、故事IP“萧何追韩信”,就有基础性市场,这是“基本盘”。

但是,单为这个来留坝,恐怕故事的吸引力、旅游的内驱力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还需要再作故事关联,也就是放大“背景盘”。汉水、秦岭、古道、关中,秦汉大历史、刘项楚汉之争、刘备诸葛亮三国故事,诸如此类的种种背景,无论是作为留坝故事的前戏铺垫,还是作为推波助澜的悬念预埋,都是贴近受众心理需求的。

问题三:听故事的游客,会从哪里来?陆路交通主要是两条线:要么从秦岭以北来,要么从汉水以南来。如果从秦岭来,那么故事得从关中讲起;如果从汉水以南来,那么故事得从汉中讲起。至于航空线路,出发地当然更复杂,但最近的机场在汉中,落地汉中,自然意味着故事得从汉中讲起。

明白这个道理,留坝的故事原点就很清晰了,留坝不是孤立的存在,留坝至少是秦岭的留坝,是沟通秦岭南北的留坝。

问题四:听故事的人,兴趣点会在哪里?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因为人群需求的多元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研修养生,候鸟式养老,总会有一个理由。来留坝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人,看风景的,会慕名到最美乡村公路、紫柏山景区、狮子沟牧场来打卡;对历史感兴趣的,会去探索陈仓道、连云栈道、褒斜道,或者看看张良庙、张良辟谷地、萧何追韩信旧址、留坝厅。未来如果中西交流的故事讲出名了,也许还会有意大利、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游客,过来感受马可波罗、李希霍芬、竹添进一郎、伊东忠太以及南怀谦等传教士的行踪。当然,目前留坝已有的高品质民宿、文创、美丽乡村,本身就是网红打卡地。着眼于未来,跟着张良学辟谷,到留坝来养生,甚至归隐留坝,也有可能成为一种流量新风尚。

3、不拘一格:如何用好讲故事的工具?

正如留坝故事有大故事和小故事,有长故事和短故事,宣传推介留坝,讲故事的工具也可以多样化、时尚化,形式不拘一格。比如说,一句话的广告语,15秒、30秒或者两三分钟的短视频,6集左右的纪录片,一部穿越剧,或者一部小说,一个虚拟现实融合的剧本杀。

(1)一句定位清晰的宣传语(Slogan)。最短的莫过于一句广告语。这是一个要求最高的活儿,一句定位清晰的Slogan,要讲出留坝的魂,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还得回到“留坝”两个字上做文章。

留坝因张良而得名。罗院长说,张良是他的人格偶像,我想许多人都会认同这一点。张良的智慧,与前面所说的《六韬》《素书》有很深的渊源。从儒道两家的精神看,张良既是智者,也是仁者,还是隐者,他选择功成身退,归隐山林。就生活质量、人生规划的实现程度而言,张良比诸葛亮更胜一筹,可以用孔子的话来阐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按照这个逻辑,那么,留坝应是“修进退之大道的福地”,也是“晋人生之阶的乐园”。

推而及之,留坝有没有可能成为我国最著名的战略、策略与思想的策源地?吸引人们的要素,由自然之美的向往进阶至人文之美的向往。若是这样,留坝所服务的对象是当世智者、国家课题。

(2)一部高水平的人文纪录片。从全国层面讲,留坝的知名度还不算特别高,这是留坝为今天留的白。在有限的时间里浓缩精华,把留坝的前世今生讲清讲好,这是留坝应该做的。一部好的纪录片,就是一张精美的名片,可以成就一个城市,拉近城市与世界的距离。如果着手筹备这部纪录片,那么,怎么通过纪录片来讲好留坝故事呢?

首先,需要定受众:给谁看?然后是定基调:宏大叙事还是娓娓道来?侧重于山水还是人文?然后是定叙事方式:单线还是复线?顺叙还是倒叙、插叙?重回不同历史现场还是穿越式切换?此外,还有代入感问题:要不要出镜串场?

我更倾向于代入感强的寻访式人文纪录片,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线索,请不同的年轻人出镜,担任每一集的寻访者,深入留坝的山山水水寻找答案。比如,萧何为什么要追韩信?张良为什么选择留坝辟谷隐居?马可波罗究竟来没来留坝?年前德国人李希霍芬在留坝寻找什么?最早到留坝的日本人如何记录中国?百年照片里秦岭传教士去了哪里,等等。出镜的寻访者,可以是中国人,也可以是外国人。纪录片的结果呈现,固然是最重要的,但纪录片的拍摄过程,本身也会成为新闻事件。

(3)一个现象级的短视频矩阵。随着留坝休闲度假、高端民宿、研学康养、山地运动等业态的深度融合,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已经可以看到很多留坝的打卡视频了。这其中,是否有万或者0万粉丝的留坝网红拍客?毫无疑问,利用短视频的风口,有组织、有计划、有策略地集结一群拍客,以民间人设,为留坝打造一个现象级的短视频矩阵,是当务之急。

那么,这就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留坝故事如何借助短视频来出彩、出圈?第二,谁来为留坝代言?借用自媒体运营平台的逻辑,这两个问题,都会涉及到圈层分类。留坝故事,应该分头部故事、腰部故事和底层故事,IP属性会越强的,像张良、萧何追韩信、秦岭栈道、中国最美乡村公路、特色突出的民宿等,应该作为头部故事来讲好。为留坝代言的自媒体账号,要守正,也要出奇。一线明星中的流量大V,李子柒式的田园网红,“意公子”“樊登读书会”“国民教授戴建业”式的知识网红,毫无疑问可邀请为留坝代言。同时,留坝本土的怪才、奇才,也可有意识地引导,在旅游、民宿、康养、运动、休闲等方向讲故事、带货。

总的原则是双线并行:一条线是利用短视频讲出爆款故事,最大范围地辐射人群;另一条线索是利用故事对接产业,最大限度将视觉流量转化成在地消费。

(4)一部现象级的剧本杀及其衍生产品。借助一部电影,带火一个景区或者城市,过去二三十年来,很多地方领导对此心向往之。不过,要清醒地看到,尽管很多城市花重金做了这种尝试,但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

比拍电影更潮的传播方式,总是在迭代更新。对今天的00后都市年轻人而言,“剧本杀”这种游戏形态的出现,就是很难拒绝的新诱惑。由于“剧本杀”集知识属性、心理博弈属性、强社交属性于一体,从线上虚拟场景,迅速发展出众多的线下实体场景,并且从垂直的游戏产业迅速“出圈”,接通了文博、影视等产业链。像“博物馆剧本杀”,已经出现在不少一线城市的博物馆中,深受年轻人喜欢。

未来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线下社交与社会流动一旦放开,文旅产业回归常态,可能出现“补偿式消费”的热潮。而与此同时,“元宇宙”概念正在泛化,以“元宇宙”为名的虚拟现实应用场景正在突破、普及,那么可以预期,00后喜欢的“剧本杀”,很有可能成为文旅产业的新形态、文旅推广的新手段。

在这种趋势下,提前规划留坝版的“剧本杀”,是值得想象和尝试的。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故事资源、美不胜收的山水风光、气定神闲的生活场景,足以支撑起一部赚足眼球、互动性强的“剧本杀”游戏与“剧本杀”电影,而留坝目前规划的休闲度假、高端民宿、研学康养、山地运动,几乎都可以植入场景,拉长“剧本杀”的衍生产品链。

(5)一幅留白未来的智慧画卷。“看到风,听到土,你需要方向吗?”这是台南艺术大学教授曾旭正先生在《风土经济学》一书推荐序里所用的标题;多年前,“百亿桐花祭”主创人庄锦华老师在大陆讲解地方创生中“风土资本”的版图与逻辑,庄老师的书在二手书市场上被炒成了好几倍的价格。一个地方最独特、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风土人情。

如果说,“剧本杀”是试图吸引消费潜力巨大的年轻人群,那么,既有诗和远方又能满足现实需要的生活,这种地方本身就充满吸引力,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群体。什么样的生活画卷是属于未来,是可以把异乡人吸引来、住下来、和留坝一起向未来的?这是留坝把人留下来的必答题。

从消费层面来理解,游客像候鸟一样到了留坝,愿意留下来住一段时间,原因无非是“有趣”“有用”“有品”这三大关键要素,具体可能包括:一是环境好,风景好,故事多;二是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消费性价比高;三是物产丰富,民风朴实;四是人文氛围好,社会秩序好;等等。

从生活层面来理解,外地人到留坝,愿意长期留下来生活,其内在需求一定比普通游客更高。那么,他们的利益关切点或者核心驱动力在什么方面呢?从人之常情来推测,也许包括如下方面:一是这里宜居,环境好,生活成本能接受,适合自己修身养性或者养老;二是这里宜商,有适合自己开拓市场的政策和机会;三是这里宜业,有适合自己创业或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比如做导游、做景区运营、做民宿管理、做短视频传播、做农产品电商、做养生培训、做健康管理、做养老服务等等。

这样一幅即使异乡人也愿意留下来的生活画卷,是留坝可以献给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画卷。一座来了就想留下生活的精美山城,必然包涵我们想象中美丽城乡、和谐人文的关键元素。而这幅画卷,是留坝人的蓝图,也是新留坝人的桃源。

更重要的是,在留坝的画卷上,还留有大片的白。这就注定了留坝的故事,不仅贯穿古今,而且仍在生长。把大量的白留给未来,这本身也是留坝精神、留坝智慧,留坝故事的魂。

“知止”是人生的归途。

——就像张良所做的,事业应当知止,生活应当守缺,梦想应当留白。

四、建议与思考

自深度“阅读”留坝故事以来,我有两个问题不断纠缠。

第一,人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逻辑才能获得持久的快乐?我的理解是:深植安身立命之本,修习身心性命之学,追求逍遥自在之道。

第二,什么样的品质才会让一个地方及其运营者的形象可亲可爱?我的理解是:有谓,有为,有畏,有位,有味。

在县域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如何因地制宜推进科学发展始终是最大的挑战,通透百业、洞察人文、美学营造、社区激活、业力培育,这需要一整套方法论。风土如何创生?从思维开始改变,新方法翻转地方,通往过去,就能创造未来。

留坝如何升级故事,以助力高质量发展,以下建议,供决策者参考:

1、做好文化提炼与要素转化的战略设计。留坝人文基底丰厚,地理多元,生态极佳,这样的地理质素,就不只是川陕甘宁的留坝这么简单的定位了。做好文化提炼与要素转化的战略设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样的工作不容易掌握核心、做得道地,在道地与创新之间又有许多抉择挑战。

毫无疑问,留坝的全域旅游工作走在国内许多县域的前列,生态旅游打开了地方经营的问题意识,如何进一步掌握风土人情,强化人文资材对价值客群的引流、活化、滋养,是推动高质量增长的关键问题。

应调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者、专家,系统挖掘和整理留坝历史、文化、自然、康养等资源,通过主题化、类型化、体系化的课题研究,形成高水平、高识别度的“留坝现象”,为留坝建设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旅居、研学、康养目的地提供理论支持;邀请国家级智库进驻留坝,擦亮“智库圣地”金字招牌。

2、推进升级留坝人文品牌与价值传播。根据留坝的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按优先级排序,梳理品牌和传播需求,策划可行性强、高品质、能兼容、具有前瞻性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项目。

举个例子,留坝已有很好的文旅基础,在当前经济下行、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光靠选择性消费的文旅产业,未必能支持留坝的高质量发展,那么,产业融合的方向在哪里?我认为,可以从两个字上拓展空间,一个是“智”,一个是“老”。这两个字都是从留坝的“留”字而来。

先说“智”的文章:萧何留韩信,张良功成身退,张良所读的《素书》《六韬》,都是一流的智慧。那么,用现在时尚的话来说,这三位都是顶级智库专家,而留坝,则是智库应该来朝拜的圣地。这里,就应该成为“智库圣地”、“智者乐园”,应该举办全国性或者国际性的智库峰会。

再说“老”的文章:张良后来在此辟谷,可以解读为留坝的自然环境、人文氛围,是一个适合养生、养老的福地。这里的负氧离子,纯天然的食物,加上道家的养生功法,传统医学的康养智慧,都可以整合成一套话术,以此来告诉外界,留坝是一片高品质生活的“康养秘境”。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延伸,把留坝的康养与兴业的故事做出个性,推到极致。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已经占18.70%,预计年这一人数将突破3亿,年将突破4亿,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而“十四五”时期,被视为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老龄化社会的建设高度重视,把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年重阳节前夕,他就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老龄工作,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年12月,他给全国老干部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广大老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老有所为,继续发光发热。

既然留坝是一个这么好的地方,有没有机会成为智慧养老示范区、银发经济示范区、“全国老干部成果转化基地”或者“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示范区”?能不能设计“双百一千工程”,邀请位全国知名的银发专家、位“银发经济”的创业者、吸引0位银发体验者入驻留坝,让他们不仅在这里体验最好的退隐生活,还能贡献他们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力量?

产业从传统模式中蹚出新路,品牌自然就能脱颖而出,传播策略和手段也自然要跟着升级。传播升级的方法论和策略,前面一部分已经重点谈到,兹不赘述。

3、积极促进人文交流与国际传播。对留坝而言,加强国际传播,是跳出传统思维,通过“出奇+守正”,反向刺激和加速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如此重视国际传播,说明目前很多地方还做得不够,离“高水平对外开放”还有相当的差距。无论东部沿海城市,还是中西部小县城,对标国际传播的要求,其实基本处于相同阶段。思维固化、观念陈旧、话术老套、手段过时等问题,也是大同小异。换一个角度看,这就是先声夺人或者后发赶超的机会。

留坝的建设发展需要国际传播,留坝的文旅康养等产业融合需要国际传播,如果既有的海外资源不足,那就要广交朋友,发挥合作伙伴的优势。大的方向,是积极联动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机构、传播机构、市场主体及产业协作体,共同主办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宣传推广、招商引资活动。归根结底,就是讲好留坝故事,升级外宣品牌,增进国际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留坝应有的样子是什么?我的理解是:休闲度假的驿站、心灵启迪的化能池、身心修炼的目的地、启迪家国的聚变场。留坝的综合质素,完全有基础、有潜力推进实现这四大功能,成为走向世界的人文重地。

褒河的水,发源于秦岭深处,穿过留坝,注入汉江。汉江的水,过去只汇入长江,流进大海;如今,又分出两股来,一路朝着东北,流向北京,一路经秦岭隧洞,灌溉关中。

人跟水一样,一辈子都在向远方流,很少停留。从这个意义上讲,留坝的魂,在一个“留”字。

人皆过客,通病是不停地走,很少想适当的留。

“知止”是人生的归途——就像张良所做的,事业应当知止,生活应当守缺,梦想应当留白。

这是留坝给我最大的启示。

本文缘起于年9月20—23日在陕西省留坝县的人文考察,根据在留坝县第四十七期“紫柏讲坛”上的演讲稿增补修订。参阅书目包括《史记》、《汉书》、《前汉纪》、《马可波罗游记》、《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栈云峡雨日记并诗草》、《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留坝厅志》、《留坝县志》、《留坝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柳理国际传播视角下的人文留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