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有人的地方就有道德经,读得一知半解才
TUhjnbcbe - 2024/6/6 19:00:00
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 https://yyk.39.net/hospital/86297_lab.html

《道德经》将老子神化的有些面目全非,但是它朴实的文字,真的十分具有魅力。有时候,人们宁愿神话他当作信仰,也不会觉得他只是简单的一本书籍。

我国古代的优秀流传实在太多了,但是基数也很广大,说句用量堆出来似乎也不过分,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本质。像《道德经》,真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它。究其原因,因为老子的理念,其实就是修身养性。

传统文化里,一个人的目标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修身是首要的,那么老子的《道德经》也就是首要的。

要说《道德经》的争议性,没有哪一部书能够比得上,没有一千个版本,也有八百个。这些神奇而不被普遍认可的版本,其实对《道德经》的传播贡献非常之大。人们在争论中,总希望别人认可自己的观点。借别人说的话,加入自己的思想,这是历代文人都喜欢做的事情。

当然有人抨击这样的做法,但事实上大可不必。因为读者和作者,身份本就有冲突,细想所有青史留名的作品,哪一个不是解读方式非常之多。是因为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认可的,或者自己反对的,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存在,由此才有了形态各异的文学。

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车舟,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就比如这样的文字,在古希腊才有缘分见上一见其描写的景致。老死不相往来,谁能做得到,人是群居的,具有社会属性,没有交流,就没有人的意义。

但是有人就不这么理解,他们在读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后,觉得个人主义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人只要注重自我内心的精神修养就够了,谁到头来,死去之后,谁与谁还能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老子说的这种社会状态,简直就是另外一种理想的国都。

谁的理解对,谁的理解错?没人能够讲得清楚。

我觉得《道德经》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有时候是逻辑自洽的,或者说他是没有逻辑可言的。他把什么都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他什么也没说,好像一切也还是这样。也许对于想要解释世界真相的作品来说,都会到达这样的尴尬境地。

老子最初想要说的,和现在人的理解,我敢打赌是完全不一样的。后人的传承没有问题,但是传承本身会产生扭曲,因为传播者是人。一旦加入自己的理解,就会有偏见。而是不是偏见,解释权竟然只有千年以前的老子一人,这就是病症所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样的话成了多少人标榜的“学问”。高深莫测,别人指责,回他一句,没人能看懂,但好像“没人能看懂”就可以笼统地概述这些思想一样。

很多人不管看懂看不懂,将所有的意义都包含进去,来个大杂烩,说《道德经》里有自然,有科学,有军事,还有治理天下的秘诀。反正到最后总是统治者看过《道德经》,看过《道德经》的人还是当不了统治者。

这些说是老子的观点,不如说是你自己的观点。又何必借别人的言论说出来呢!那些不认为别人正确的人,又哪里来的自信认为自己的言论就是正确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真相时代,何为后真相时代,就是我们对于对错,对于真相的判断,来源于那些我们最早接触的资讯,先入为主的带着偏见来认识真相。并且像是一个疯子一样,不知道在为谁的真理誓死捍卫。

其实真相,永远都不存在。这样说来,世界是虚无而没有意义的吗?

并不是,这主要还是看读者。走马观花,我说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处世态度。何必跟别人一根筋杠到底,你可以顺着别人的景色走走看看,这样的世界才是有趣的,也才不会固执地坚守在自己无知的偏见中。所有人的话你都觉得没有道理是很恐怖的,但是比这更恐怖的是所有人的话你都觉得有道理。这时候,“平衡”与“中庸”就是一个人的理性摇摆。

所以我最喜欢将老子理解为一个世界的体验派,他只是来这个世界感受了下天地的气势,观察了水这个他最喜欢的物质形态,并希望与人分享他的所见所闻。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人的地方就有道德经,读得一知半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