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无事取天下
TUhjnbcbe - 2024/6/29 2:11:00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无事取天下

治国需要人间正道,歪门邪道长久不了,用兵需要以奇制胜,取天下需要像大道管理万物那样,无为、好静、无事、无欲。《道德经》追求的就是大道(规律)管理万物展示的德性,这是天下之德,是能实现人类大团结的德性,是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德行。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知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解释:以正道治国,以奇谋用兵,以无事获得天下人心。

解析:大道通过“顺道(规律)者昌,逆道(规律)者亡”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她功于天下造福天下却能无身无形,内心至虚至静,不被外物所累所伤。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所以啊,她能恒久存在,永远不失管理者之位。一个国家怎么才能长治久安呢?人类社会怎么才能摆脱历史周期律呢?走“天下为公”的人间正道,立政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真心实意造福天下苍生,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这是唯一的正道,所以啊,谓之:以正治国。

《孙子兵法》有言: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所以啊,谓之:以奇用兵。当然了,《道德经》不是谈兵法的书,这句话也不是说话的重点,就是起个对比的作用,侧重点还是下边,“以无事取天下”。

什么是“无事”呢?我们看看大道是怎么做的?大道通过“顺道(规律)者昌,逆道(规律)者亡”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她不需要倡导什么,却能造福天下万物;她隐身隐形,让人们忘记自己,不需要人们歌功颂德。仁义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们忘记仁义;民主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们忘记自我的生活;大道不倡导平等却能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圣人治国理政也是一样的道理,仁啊、义啊、礼啊、知啊,这都是伪装的东西,是合道圣人抛弃的东西。俗话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治国理政就是给人民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带来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多干些实事,何必整些虚伪的东西啊?这就是“无事”啊!“无事”针对的是倡导仁义礼教的世俗之学而言的。抛弃虚伪的东西,才能取得天下民心,所以啊,谓之: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解释:我是怎么知道治世之道是这样的呢?

解析:我是怎么知道“以无事取天下”道理的呢?“无事”特指的什么呢?后面几句就是详细说明啊。《道德经》是管理哲学,是讲大道之德的书籍,是教给天下管理者长治久安道理的书籍,它的很多话吧,不能站在世俗的角度去思考,应该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至高无上的管理就是大道(规律)管理万物:她通过“顺道(规律)者昌,逆道(规律)者亡”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公平公正、大公无私、内心至虚至静,不被外物所累所伤,她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辩若讷,不需要倡导什么,万物却能自生自化,这就是大道的“无事”啊。世俗之学呢?自以为很聪明,脱离了大道“天下为公”的精髓,不去恢复大道,却想依靠“仁义礼教”和“西式自由民主”来伪装失道的本质,难道不就如《庄子》说的敲锣打鼓追赶窃贼吗?只会助纣为虐、南辕北辙。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

解释:天下越多禁忌,而民就越背叛;

解析:“忌讳”在《道德经》里特指的什么呢?我觉得应该和礼教有关,这里简单说说。周朝伊始,为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恢复周礼是孔圣人毕生的追求。“礼”是什么?就是规范人们应该怎么做,不改怎么做,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忌讳。帝王该住多大的宫殿,出行需要多大的场面,需要什么车子;诸侯又该是什么样的排场,导致旧社会等级制度森严,规定任何人不得憯越,重则诛九族。旧社会忌讳多不多啊?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管理者立政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造福天下苍生,哪里需要那么多的虚礼呢?大道管理万物哪里有虚礼啊?“礼”是大道的外表文饰,是最浮华的东西,就如大树的叶子,大厦的外表。天下越多禁忌,虚礼越是繁盛,说明国家越是脱离大道,一个国家失去大道,怎么可能长治久安呢?看看春秋战国的历史就会知道,倡导虚礼的国家容易滋生“五蠹”,奸诈邪恶之徒、能言诡辩之徒、不学无术之徒就会横行,国家就会不断衰亡。所以啊,谓之: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解释:民多治国思想,国家就会昏乱。

解析:《道德经》是管理哲学,是教给天下管理者长治久安道理的经典书籍。“利器”不是我们普通人常见的东西,如工具、武器等,对于管理思想,什么东西能像利器啊?“利器”特指管理的方法。例如: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杂家,今天还是民主、自由、平等等一切治国理政的方法。说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想,人们见到治国理政的方法越多,国家就越会昏乱,这是什么逻辑呢?《道德经》有言:太上,不知有之。管理的至高境界就是好像没有管理,甚至让人们忘记了管理的存在,让人们自然而然忘记自我的生活。百家争鸣往往产生于乱世,是大道不明的体现,太平盛世怎么可能那么多管理思想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大道通过“顺道(规律)者昌,逆道(规律)者亡”来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她没有倡导什么,不用发表什么言论,万物就能自生自化,大辩若讷、大音希声。至高无上的仁义就是让人们忘记仁义;至高无上的平等就是让人们忘记平等。仁义礼智和西式民主自由等各类治理方法难道不是多此一举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多干实事,真心实意造福百姓才是唯一的正途啊。所以啊,谓之: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知巧,奇物滋起;

解释:人的智巧越多,歪邪的事物就会滋生。

解析:大道通过“顺道(规律)者昌,逆道(规律)者亡”来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却能做到大智若愚,不倡导任何知巧,却能让万物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安心本分做力所能及的事。圣人治国理政也是一样的道理啊,立政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造福天下苍生,让人没有耍弄知巧的机会。“知巧”指的什么呢?既想贪财又想贪权,既想享有荣华富贵,又想奴役天下,这个投机去巧的思想就是“知巧”。天下失道,社会存在不公平现象,才为奸诈邪恶之徒提供了耍弄智巧的机会。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之下,知巧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突然。奇物指的什么呢?肯定不是新科技,肯定不是与生产力相关的科技成果,而是利益输送的工具,求人办事,不能空手而去吧,能躲避监管的奇物就派上用场了,例如名烟、名酒、字、画、古玩、宝玉等等。天下失道,各种各种相互争夺的知巧就出现了,歪门邪道必然盛行,歪邪的事物就会滋生,所以啊,谓之:人多知巧,奇物滋起。历史是一座宝库,需要大家细细去琢磨,我们能读懂文字之外的意思,算是真正读懂了书。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解释:法令越是彰显,盗贼就越多有。

解析:大道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让合道者昌盛发达,让逆道者不断衰亡,这本身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是社会运行秩序必备的保障。依法治国、法治思想是社会运行的必备,否则谁来打击奸诈邪恶呢?谁来保护忠善良能呢?因此“法令滋彰”就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而应该考虑它的深层逻辑。我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法令会比较彰显呢?什么样的法令会让人感觉不到呢?大道公平公正的法让人感觉不到存在,我们谁会抱怨大道(规律)的不公呢!公器不公、公权私用的法让人感觉彰显,就如堵在百姓心口的巨石。由此可见,法令越是彰显,注定是因为它不是公平公正的法,不是造福天下百姓的法,恰恰相反,是旧社会保护窃贼之身的法令。旧社会的法是保护大地主既得利益集团的法,帝国主义的法是保护大资本家既得利益集团的法,这种保护窃贼之身而危害天下百姓的法,在百姓心中注定是忿忿不平的,是彰显的。天下失道,法令不代表最大人民根本利益,就会彰显,百姓没有出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们走头无路,盗贼自然也就会增多。旧社会朝堂之上,大的窃贼把持着朝政,下边小的盗贼危害百姓,天下怎么可能长治久安呢?所以啊,谓之: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解释:所以啊,圣人说:我执行无为之道,而人们就能自我化育;我内心恬静,而人们就能自觉走向正途;我无所行事,而人们就能让自己富足;我没有私心私欲,而人们就能自返于淳朴自然。

解析:大道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却让人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法尾随无法迎接,也就不被外物所累所伤。大道(规律)功于天下、造福天下却无身无形、大器免成、大象无形,好像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宇宙万物却能自我化育,茁壮成长,奋发有为。大道(规律)内心至虚至静,没外物没有任何占有之欲,万物却能自觉走向正途,合道而行,丝毫没有偏离大道。大道(规律)好像无所事事,好像什么也不用,万物却能繁衍生息,自富自足,万物都能争前恐后奋力生长。大道(规律)没有任何私心私欲,也不需要人们歌功颂德,也就不被虚名所累所伤。

圣人治国理政不是一样道理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圣人治国理政,立政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造福天下苍生,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圣人执掌国家公器,大公无私,给天下苍生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不用倡导世俗之学,好像什么也没有做,百姓却能沐浴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下,自我化育,谓之:我无为而民自化。圣人执掌国家公器,内心至虚至静,视金钱为粪土,视虚名为桎梏,宝玉存于深山而不动心,内心平静的如水一样,这样名利财货权力等外物也就不能伤害他,国家必然自觉进入正途,百姓自然就能合大道而行。圣人执掌国家公器,不去倡导世俗之学,什么仁啊、义啊、礼啊、知啊、自由啊、平等啊,百姓却能安心生产生活,自然富足,谓之:我无事而民自富。圣人执掌国家公器,没有私心私欲,没有私心杂念,只有天下公心,思百姓之所思,想百姓之所想,大公无私,一心为公,真心实意造福天下百姓,让百姓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民风自然淳朴自然,谓之:我无欲而民自朴。由此可见,《道德经》追求的德性就是大道(规律)管理万物展示的德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谓之玄德,这是天下之德,是能实现人类大团结的德性,是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德。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无事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