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提出的“无”和“有”是极富深意的概念,这也是他的核心思想之一。由于古书中并无标点,因此对于这句话的句读存在两种解读。一种是王弼的诠释,他认为“有”、“无”是副词,“名”是名词;而另一种则是王安石在《老子注》中的解读,他主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中,“无”被视作名词,“名”则作为动词。这两种句读都有其自身的合理之处。
这句话所要表达的观念是宇宙在初始阶段没有任何物质存在,这一阶段也被视作天地的起点。宇宙在早期呈现出一种混沌状态,这种混沌被老子描述为“有”,“有”逐渐演化并产生了各种物质与现象。因此,“无”可以被视为道的本体,而“有”则是道的作用与表现。
在《周易》中,由“有”所衍生出的各种事物被归纳为“三才”,也就是天、人、地。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头顶着天空,脚踏着大地。人类因具备智慧与灵性,故能够借鉴天地之间的自然法则,取法天文、地象等方面的知识,进而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如同天地依赖阳光、雨露以及山川江河孕育万物,人类也依靠文明的力量教化众生。
然而,人们常常会忘记与天地自然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看看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地球,它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在古代传说中,有一个关于女娲补天的故事。故事中,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交战,共工战败后愤怒地撞向不周山,导致天地倾斜,女娲便炼五彩石补天。如今,我们的生活方式违背了自然规律,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比共工撞山更甚。然而,现在已没有女娲的存在,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个蓝天的大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控制人类的欲望,不要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如果我们继续摧毁地球,自然也会对人类进行惩罚。
在《老子》中,“无”被视为天地的起点,“有”则是万物的根源。在《周易》中,乾卦代表天和父,坤卦代表地和母。如同大地孕育子女一样,母亲也是无私、无怨地为子女付出。在基督教中,最接近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是谁呢?那就是母亲。母亲永远是安安静静地为子女付出,自己宁可吃最坏的,穿最差的,也要让子女过得好。由此可见,“有”作为万物之母的品格。
对于王弼的注解,他认为“凡有皆始于无”,因此无形、无名的时期是万物之始。在万物尚未形成具体形状和名称时,它们是处于一种混沌状态的“无”。然而,一旦它们开始呈现出具体的形态和名称,便开始了生长、发育、凋零、成熟的过程,“有”成为了它们的母亲。
老子的“无中生有”思想与佛家的“缘起性空”思想有些相似。在佛教中,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或自性。因此,任何事物都不能被视为自身具有本质或存在,而是需要通过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变化和发展来形成和变化。这种思想可以解释为什么世界上的万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生成、发展和消亡。
老子也认为世界的本性是空的,因为各种缘才产生了万事万物,但即使缘起了,万事万物的本性依然还是空的。这个道理与佛教中的“缘起性空”类似,只是老子并没有深入探讨事物的本质和本体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佛教中所讲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因缘生的没有一个有自性,也就是“诸法不能自生,亦不能他生”。虽然事物本身没有固定的本质或存在,但在现象上它们会表现出一定的形态和特征,这些形态和特征也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百家新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