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生到死,什么才是修炼的最高境界道德经
TUhjnbcbe - 2024/7/28 17:10:00
北京中科忽悠 http://www.t52mall.com/bdfcs/bdfcsjj/m/1398.html
在马祖道一还是个小和尚的时候,他十分精进,每天不是在研究佛经,就是在参禅打坐,师父看到弟子如此上进,一边是欣喜,一边忧心忡忡。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徒弟似乎对修行有些误解。但是你又不能直接教他做人,那样会打击他的积极性,而且修行这种事情,本来就很微妙,很难直接用语言来解释,弄不好还会弄巧成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有一天老和尚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用一种奇怪的行为艺术点拨马祖,帮助他开悟。于是从那天开始,老和尚有事没事就会拿着一块板砖在地上摩擦,起初马祖以为师父在制作某种器具,也没有太在意,一连发现了好多次之后,小和尚忍不住好奇,问师父在干什么,老和尚头也没抬地说,我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我要把这块砖头磨成镜子。马祖虽然知道师父一贯神叨叨的,但这个想法还是显得太过疯狂:砖头怎么可能磨成镜子呢?老和尚发现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好奇地看着自己的弟子,停下手里的活,慢条斯理地问道:那打坐怎么可能成佛呢?What?马祖愣了两秒钟,很快就像是遭到雷击一般,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一种前所有为的力量和壮阔迅速填充他的全身,原来师父是在点化自己。从这一刻,马祖就彻底悟道了,后来他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僧,一代有为的祖师。文/希夷符号帝国独家原创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打坐是无法成佛的?那么该如何修炼成佛呢?什么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打坐没有问题,关键是你如何打坐,打坐的时候到底是在干什么。现在的修行人,不管是道派的高手,还是佛派的高僧,真正开悟的人寥寥无几,甚至连打坐的功夫,也没有几个人是真功夫,大部分出家人不过是在磨洋工而已,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很多人应该都听过,打坐就是为了消除我们心中的杂念,然后达到禅定的境界,打坐的功夫一旦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彻底开悟,可以实现天人合一,与宇宙大道合二为一,从此就会摆脱人世间的一切束缚。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佛说一弹指间八万四千念,人有那么多的念头,怎么可能消除掉呢?这就像一代大儒朱熹所说的“格物致知”一样,万事万物确实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如果想通过穷尽万物之理来参悟心性,实现了脱生死,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比打坐消除杂念更加困难。那么什么才是打坐的正确姿势呢?二人是精神和肉体的和合,在我们的身体中,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这里被称作“心头”或者寸中,上古时期也叫“黄庭”。有过打坐站桩经验的人就会发现,每当我们心里有情绪涌动时,这个地方就会有一股气突然窜上来,有时候强烈,有时候微弱。谁也无法通过打坐消除杂念,进入禅定的状态。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观照”自己的身心,这也是《心经》所说的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那么观照又是什么呢?把自己的心想象成一面镜子,不管有什么想法,任何的念头,都不要对它们起分别心,只是作为一个吃瓜群众静静的看着,任它们自由流动,潮涨潮落。正因为我们不去控制自己的念头,不执着于任何一种观念,反而会因为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念头上抽离,这些杂念便失去了力量,就再也无法干扰我们了,它们就会退居成心理活动的背景。其实不止是人类,万事万物在根本大道上都是一致的。它们像我们一样,都要经历成、住、坏、空的历程,从出生走向死亡。《道德经》里不但帮我们总结出了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源,而且透露出了修行的不同阶段所能呈现出的状态,并指明了修炼的正确途径,以及关键环节。三“致虚极,守静笃”就是打坐参禅的基本功,首先得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进入一个身心安宁的状态。然后再通过内观消除自己的偏见,放下执念,最后从思想上彻底解放精神和灵魂。世间有无数的物种,表面上它们千姿百态,但不管是参天大树还是地上的野草,最终都要归于自己的根本。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景象像极了人的内心世界,我们的念头比地球上的物种还要多,如果你要消灭它们,最终只能被它们拽着走,以身为形役。但是如果我们放下这种对于“虚静”的执着,换一种心平气和的方式观察它们,我们内心的本性就会自动唤醒,所有纷乱的心念都会在这一刻窒息,没有是非对错,也没有你我众生,只有自然氤氲的“元气”在自由流动。一旦我们掌握了这种要领,就抓住了修行的核心机密,往往很容易就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在修行道路上一日千里。而所有那些试图对抗自己的心念,想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将它们清楚的做法,注定是场徒劳,就像是磨砖作镜,痴心妄想。一旦我们放下执着,打开成见,很多之前出现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道德经》中说,知道了大道运行的规律,那种永恒不变的力量,这就是包容,消除了自己的分别心。有了包容度,自己的心灵就会变得无比广阔和自由,对世间所有事物的看法也就变得客观公正;只有公正了才能接纳万物,最终实现天人合一,与大道融为一体。这便是修行路上必须要走的路,也是所有生命最终的归宿。其实孔子所说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阳明心学中“致良知”所最终达到的境界是一致的,都是让心灵回归本性,返璞归真,万法归宗。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生到死,什么才是修炼的最高境界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