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本在沉默中体验的书无我为
TUhjnbcbe - 2024/8/3 4:19:00
专业白癜风治疗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新书

出版

SHUSHANGWEI

《道德经》很难。

翻译《道德经》的人,自《道德经》这本书出版以来便不计其数。即使被翻译了那么多次,依然有很多人无法完全理解这本书,甚至是翻译过这本书的人。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道德经》被认为是汉文学的最高境界,需要有文学素养,或者要有历史背景知识,是为“学者中的学者”而作的书吧。

《道德经》第二十章,老子说:“绝学无忧”,即与文化学问断绝,才能免于忧患。

《道德经》第十九章,老子又说:“绝圣弃智”,即需抛弃聪明智巧。

《道德经》第十章又说:“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即无所不知,实则无知才是真知。

作者:百纸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12

是否套装:否

装帧设计:平装黑白

开本:32开

ISBN编号:9

《道德经》并不是一本为文学而作的书,就如它第一章所说,这并不是一本仅靠其文字就能理解的书。

《道德经》是“诗”。

它既不是论文,也不是小说,也不是学术性的书,也不是对“道”进行说明的书。说它不是说明书的意思是,它是传授经验的书。是因为不懂的东西虽然可以说明,但必须主观经历才能真正懂。因此,作者所作之意,只是根据老子的意思,按照老子的风格,将老子想说的话换成符合人类现在意识水平的现代语言而已。因为是“诗”,所以便转换成“诗”,若是“白话”,那就应该转换成“白话”。

老人所说,我想让读者原原本本地听到。老人单纯、简单、爽快而机智,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并且将所要说的话很有趣地传达给读者。

当然本书中的“老人”指的是有智慧的、有丰富经验的一种集体纯粹意思的象征,也包含了“老子”的智慧,而不是指的真实人物。

产生科学文明的西方语言具体而直白,而与之相比的东方语言则是抽象而模糊。我想将老子的东方语言,借用符合当今时代的具体而直白的西方语言传达给读者们。

因为东方人是从小听着“道”长大的,他们在自以为知道“道”是什么的错觉中读的《道德经》。

而西方人因为从来没听过“道”,他们在根本不知道“道”是什么的情况下读的《道德经》。所以东方学者解释的《道德经》往往都脱离了靶心,是因为“在我已经知道的错觉中反而产生了误解”。

1

SHUSHANGWEI

我大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大学四年后,我以为入了文学的门,但其实并没有。带着对文学的饥渴我又学习了现代汉语,同时也修了日语。但是,即便我这样学,这样钻研,文学的门还是没有对我打开。

我在中国已经生活了10年,可以像中国人一样说中国话了,但这并不是说我就可以完全理解《道德经》了。

即便我已经全译了《道德经》,但恐怕也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道德经》吧。我不理解,读者也不理解,可能连老子他自己都不理解。或者,虽然我不理解,但是读者或者老子可能是理解的。

尽管如此,还是希望能与读者朋友们在老子《道德经》这条陌生的道路上偶遇,一起踏上这段辉煌的旅程。

最后,我要向所有为这本书的出版而努力的人表示感谢。

——百纸

关于作者

百纸(原名:李宰荣)

年12月7日(阴历)

出生于韩国江原道洪川郡。

大学专业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史记》等中国古代文学和高丽时代文学等原文,并通过学习《加强汉文解释法》的崔相翼教授的专业课,掌握了古文解析的基础。

作者从大学开始,花了将近20年时间研究老子,用了4年来写这本书。

写《无我为》时,也用从老子处领悟的为人处世的哲学观来砥砺自身,从而提升自己的专注力,学会透过事物的现象去观察分析其实质。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加深了对老子思想的感悟,同时治愈了作者在30多岁时开始的恐慌障碍。

在读道德经之前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无用”的书,不是一本读了之后单纯地用脑子去理解了就能对你有帮助的书。

就像通过书本去学自行车,通过书本去学怎么谈恋爱一样。你可以理解它,但并不能因为理解了你就会骑自行车了,也不能让你因为理解了就真的会谈恋爱了。骑自行车也好,爱情也好,都只有实际经历了才能真正地理解它。

《道德经》是一本需要在沉默中体验的书。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说,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但又必须要表达,所以勉强使用了“道”这个词。“道”按其字面意思就是“路”,路是一个过程,它是一条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路,那么它该怎么走呢?

于是老子提出了“德”的方法。为了走这条路,具体指出了“德”的实践方法。“德”通常用“积累”来表现。那么积累什么呢?把“德”这个汉字一一拆解的话,如下:*德=[彳(稍微走动)或行(行走的行),十(数字十),目(眼睛),一(数字一)或乚(隐藏),心(内心)]所以“德”这个字可以理解为:“行走,十次(多次),用眼睛,(专注于)一点,或者像观察隐藏的东西一样,仔细观察内心。”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来描述的话,我可以把它称之为“内观”。

为了找到“道”的这条路的方向,老子提出“德”的实践方法,意思是要不断精进。

树上微出版

定制出版

专业为你

《道德经》在第一章中提出了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这个“道”,第二章讲的是“没有自我”,也就是说,“得道的人”已经脱离了“分辨的知觉”,所以也就没有“所谓我的主张”,“我的东西”“我”这些。而世人站在自我的角度说的“美”和“善”其实就是“丑”和“不善”,因为世人只是站在“我的立场”上规定了“美”和“善”。

另外讲了关于不能满足所有人的事情。比如有的人喜欢长的,有的人喜欢短的;有的人喜欢甜的,有的人喜欢咸的;有的人喜欢吵闹,有的人喜欢安静;像这种就是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然后是老子所说的“有与无,长与短互为成就”,等等,是在讲述所看到的是实相,并没有自我的立场。

《道德经》第三章老子讲述的是,无法用语言表达,需要亲身去体会的道。为了理解第三章,需要先理解老子说的“无为”。“无为”其相反的概念就是“有为”。如果把“无为”分开来看的话,可以看成是“无”以及“行为”、这不是“不行为”的意思、这是“没有~的去行为”的意思。因为与其相反的还有一个“有为”的概念。同样的“有为”拆分来看的话,就是“有”和“行为”,可以理解成“有~的去行为”。那么这里所说的“~”到底是什么呢?

你可能听说过“无为自然”,先不管无为,这里的“自然”又是什么意思呢?自然,按其字面意思就是“自己这样做”,也就是“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前面的无为也可以看成和自然是一个意思,即,无为=自然。也就是,“没有~,去行为=本来就是这样”。

那么到底“没有~”说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没有行为主体”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我’,它自己就那样了”,没有行为主体。这个也可以与佛教中所说的“无我”看成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把老子说的“无为”看成是“无我为”就简单了,那么“有为”就是“有我为”了。

无为=无我为=无自我来做=没有我来去做

有为=有我为=有自我来做=有我来去做

所以,当老子描述一个得道的圣人(领悟道的人)时,是“没有自我,不炫耀”的人。因为没有行为的主体“我”,当然也就没有“我的利益”,“我的自豪感”等等这些。“虽然活着但不占有任何东西”,因为没有“我”,“无欲”也是因为“‘我’没有欲望”才变得有可能。因此,老子使用了“无欲”一词,将“无为”解释为“无我为”,再读《道德经》,你会发现难以理解的部分很容易就被解开了。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里有“道法自然”一词,意思是道以自然(自己就那样了)为法。这是当然的,没有自我本来就那样的东西作为道法是必然的。因为自然不需要形成自然的主体,它本身就在那里。通过现代科技文明,人类现在已经明白,没有一个主体能推动自然。然而,在老子生活的时代,当时的人们对老子的话不能理解所以产生了误解。

《道德经》第三章中,只要有辨别心,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产生自我的原因。不崇尚贤明;辨别正是因为有了自我而产生的,所以一旦自我消失了,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辨别心,聪明还是愚蠢等的分界自然就会消失。

《道德经》第四章到第八章,老子通过比喻来讲述“道”到底是什么,因为无法从经验的领域来理解,所以只能通过比喻来传达。

第九章是关于“自我”的特性,第十章是关于没有自我是什么?第十一章讲没有自我也没关系,第十二章讲的是关于有自我的生活,第十三章讲的是自我

衍生出来的我认为的虚幻的东西。

就这样,从第一章到第十三章,老子把《道德经》中要讲的概念揭示出来,从第十四章开始,对概念的部分具体化的方向和那些已经得道的圣人(醒悟的人)是如何生活的,以及这些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痛苦以及这些痛苦产生的原因,同时也给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但是老子屡次说的解决办法在这世上其实是很难实现的。

老子不放弃,用得到“道”的方法提出“德”,并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积德。一开始这些概念是模糊的,但是慢慢地,由浅入深,具体的方法也就被揭示出来。

从第七十二章到第七十六章,老子讲的是关于“生与死”以及什么是真实地生活和要怎样生活;第七十七章到第八十章老子再次整理了自己讲述的内容。

SHUSHANGWEI

定制出版专业为你

如果您有出书的梦想,如果您不知道如何出书,如果您感觉孤军奋战,需要专业的团队支持,那么您并不孤单。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本在沉默中体验的书无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