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8/11 22:10:00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中出现了多组意思对立的词,如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找到了这个规律,这句话就不难理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译为因此,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互衬托,长和短表征事物的形状,高和低表征地势倾斜,音和声相互和谐而成曲,前和后表征位置的序列。“反”是老子的一个最耀眼的思想之一,从事物的角度来说“反”是指正、反两个方面,是老子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从发展的角度是指从正面(或反面)向其反面(或正面)的转化关系,老子充分地展现出他在把握这种转化关系上的能力和智慧。正如第四十章节所说“反者,道之动”,即道的运动是通过一个个“反”的过程来推动。在《道德经》里,处处可见老子都是通过正反两方面情况的对照以实现对道的领悟和天下事的知晓。例如,无形与有形,无名与有名,无为和有为,虚与盈,弱与强,静与动,贱与贵,等等,这种“反”的二者对比无不体现了老子的独特思想。事物的“实”的一面是指有形、有名、有为、盈、强、动、贵等因素,它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很容易被一般人所认识和利用。而老子更注重的是事物的“虚”的一面,即专注于无形、无名、无为、虚、弱、静、贱等的剖析和理解,因为他认为对这些东西的洞察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第四十五章节还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段话可以有两种解读,其中与“若”的解释紧密相关:邻近和佯装。按照“邻近/紧挨着”去解读,这段话的意思为:圆满过后是残缺,盈满之后是不盈(冲),大直过后是屈曲,大巧之后是笨拙,大辩之后是木讷;还可以换句话来说,圆满的对立面是残缺,盈满对应冲虚,大直对屈曲,大巧对笨拙,大辩对木讷,它们之间涉及一种“反”的转化关系。按照“佯装”来解读,它体现了老子的另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这段话的意思为:取得圆满之后,为了使圆满保持更长久,应该佯装成有残缺的样子,若能这样,则圆满德行的作用就能经久不衰。其他的话均可按照这种逻辑去解读。正如第五十四章节所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老子认为是通过经修道之身与未经修道之身,修道之家与未修道之家,修道之乡与未修道之乡,修道之国与未修道之国,修道之天下与未修道之天下这5个方面的对比观察而知道天下之事。《道德经》中充满着“反”的智慧,有许多格言警句,无不给人的为人处世提供指导。如“功成名遂身退”(见第九章节),“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节),“宠辱若惊”(第十三章节),“曲则全”(第二十二章节),“知其白,守其黑”或“知其荣,守其辱”(第二十八章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足者富”(第三十三章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第三十六章节),“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第三十九章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节),“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节),“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第六十四章节),“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第七十一章节),“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第七十三章节),“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第七十八章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第八十一章节),等等。因此,掌握了老子立足于“反”的看问题视角,它犹如一把钥匙可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解读《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