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乙本:
道生之德畜之。物刑(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也。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育之。亭(停)之。毒之。养之。復(覆)之。而弗[之心](恃)也。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帛书甲本:
道生之而德畜1之。物刑(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2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3之。遂4之。亭5之。□(毒)6之。之。弗有也。为而弗寺(恃)9也。长而弗宰10也。此之谓玄德。
注释:
1畜:本义家畜。引申饲养;养育。“畜”有珍爱、珍视的意思,而天地不仁,没有人的仁爱意识。
2爵:古代饮酒器具。表身份的贵重,引申封号。
3长:这里的“长”指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有了生存的能力,用通俗的话说:“上道了。”
4遂:遂,《说文》遂,亡也;《广雅》遂,往也。遂,由某种原因致使人或物跟随某人或某物,而对其好的、善的行为不做出干扰、干涉的动作,遂的本义是追随,同“随”;引申为奔走、离开;顺从、顺应;称心、满足;成功、成就;通达;跟随;通达;成功,实现。
乙本作“育”,育,本义生产子女。《广雅》育,生也。育,生养;抚养,教育。
5亭:在道路边供人休息的简易处所。“亭”通“停”,停,止住;《释名·释言语》亭,定也,定于所在也;停留;放置,搁置。万物在生长过程中由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产生种种矛盾的现象而停止运动、生长。
6毒:本义毒草;使动用法,解毒,治疗;解决矛盾、问题。
7养:本义饲养,《说文》养,供养也。养,供养,奉养。人类在育小和养老两个方面体现出了人类的仁爱。
8覆:遮盖。这里的“覆”有人之将老而有美德庇护的意思,让他不遭受诋毁和伤害。
9寺:同“恃”,也同“持”。乙本作[之心]。
“恃”,本义依赖,依靠,仗着;恃,依仗,仗势欺人。
“持”,拿着,握着;掌控,控制。
类似“我帮了你,你也要在之后相应地‘帮’我。”“我在某事上帮你说了‘好话’,我遇到事的时候你也要‘帮’我‘说好话’。”这里的‘帮’有交易、要求回报的成分,是“拿着”“凭借”付出的“帮助”当“本钱”,期望获得回报。
甲本、乙本相对照,作“恃”。
10宰:本义充当家奴的罪人;屠杀、分割(主宰,控制);主持、治理;古代官吏的通称。
合并文: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德畜之;道长之,德遂之;道停之,德毒之;道养之,德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此之谓玄德。
译文:
道产生了万物,而德在抚育万物;万物成形又成器体现着道与德,因此万物尊重道的同时又崇尚德。道德的尊贵啊,就算给他最高的爵位他依旧保持本色。自然的道生了他,德养育他;道使他长大,德在旁边默默地守护他;他在道里停止了,德给他解开病痛;道养他到老,德依旧环绕着他。生了他却不占有他,建立他却不依仗他,长大了也不奴役他,这就是最深的德行。
释义:
一撇一捺谓之人,有人说人字是男人与女人的组合;有人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有人说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人类认知的道、德合一,“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人字的一撇一捺是道与德的相互支撑。
人类“继承”了自然之道和自然之德,在自然里建立了人类之道和人类之德,人类之道和自然万物之道同一的,都是获取和付出为一体的“运动”,而自然的道与德是“无情”的,人类的道与德是有情的、分辨利与害和善与恶的,这个人类的基本意识成为区分人和动物、植物的“行为”基础。
道是物质和意识进行运动、发展的方向,物质运动有其运动的规律和法则,是在一定的空间里有时间的运动;物质在运动,运动是力的作用,有内动力和外动力,是自身在天地里的发散(付出)和汲取(获取)同一体行为,一出一入、一收一放、一呼一吸;运动是自身和其他物质之间在空间里力的相互运动,有稳定的也有突发的,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或正或奇,或刚或柔,或强或弱,碰撞聚合、敚系行随;运动是物质和意识的动作、活动、行为,运动有形式,或直或曲或方或奇;获取和付出有方向,出入有渠道,收放有动作,呼吸是“活动”,或行或止,或生或死,生死相依。
“自然”生道,无中生有,道上生道,有中生有,人与物的道层层叠叠;物道有反应,人道有感受,或利或害,或相吸或相斥或融合或相拒;道与道之间形成活动的无形间隙,如气如风、如网如丝,或约或束或规或矩,是谓德。
德是物质、意识之间相互作用出来的法则,是个人和集体、个体和整体在空间、场里相互运动、互相作用的产物。这个互相作用体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相互畜、随、毒、覆的意识和动作。这些扶助、引导和保护的美善意识和行为,有有意的也有无意的,有有私的“眼里有人”,更有无私的“心里有人”;有个性也有共性,有个体的也有整体的,交织混合、融为一体。获取和付出行为的方向有利害,出入的渠道有善恶,收放的动作有准则,呼吸的“活动”有节奏,或“绝”或“豆”,或祸或福,福祸相倚。
知力道、见力德而立德,明其德、知其道而立道德,立道德而行,人也。运用获取有道和付出有德的力作用于人与自然里,形成了人类意识、行为的活动之道——生活之道:养育之道、认识之道、思维之道,教育之道、劳作之道、社交之道,治理之道、处罚之道、用兵之道;家之道、乡之道、国之道。有道即有德,动作有起止,行为有美恶,有道有德,以中正方;无道无德,以奇对奇,没有德的道不会长久。
内彩旋纹彩陶豆马家窑文化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如何理解人与自然里的道德关系,今天人类命名了一个非常符合道德关系的词汇——生态链,即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交互运动关系,在维持“需要”、满足“欲望”的过程中,在不伤害的基础上到达相对平衡、稳定的人与自然同步发展状态,以满足人、家、乡、国的“有”。用《孟子·滕文公上》中的陈相见孟子来讲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道德关系: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问:“许子一定是自己种了粮食才吃饭的吗?”)
曰:“然。”(陈相说:“是的。”)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孟子问:“许子一定是自己织了布才穿衣的吗?”)
曰:“否,许子衣褐。”(答道:“不是,许子穿粗麻编织的衣服。”)
“许子冠乎?”(孟子问:“许子戴帽子吗?”)
曰:“冠。”(答道:“戴的。”)
曰:“奚冠?”(孟子问:“戴什么样的帽子?”)
曰:“冠素。”(答道:“戴生丝织的帽子。”)
曰:“自织之与?”(孟子问:“自己织得吗?”)
曰:“否,以粟易之。”(答道:“不,用粮食换来的。”)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问:“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曰:“害于耕。”(答道:“会妨碍农活。”)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问:“许子用锅、甑烧饭,用铁农具耕田吗?”)
曰:“然。”(答道:“是的。”)
“自为之与?”(孟子问:“自己造的吗?”)
曰:“否,以粟易之。”(答道:“不是,用粮食换来的。”)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说:“农夫拿粮食交换(生活、生产所需的)器具,不算是侵害陶工冶匠;陶工冶匠也拿他们的器具交换粮食,难道就是侵害了农夫利益了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制陶冶铁,停止交换,样样东西都从自家屋里取来用?为什么要忙忙碌碌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不怕麻烦呢?”)
“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农、具、冶、织是人类获取需要的劳作之道,各有其能,人力和物力相互作用,因此劳作之道有精耕细作、精益求精、两不相伤的劳作之德才能物丰人美、利人利己;“交易”是人类获取需要的“互补”之道,获取利益有诚信和欺诈的行为,付出的货值有实和虚、真与假的现象,因此交易之道有实实在在、货真价实、老幼不欺的经营之德才能长久;言语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交流、沟通之道,有方向、有目标,或对天、对地、对人;有场合、有情境,或在家、在乡、在国;有渠道、有路径,面对面、线对线,在个性里找到共性,在共性里指导个性。言语有声有音,有情有性,有真有假,有美有恶,有清有浊,有唬有豆,因此言语之道有脚踏实地、有根有本、实事求是的言语之德才能成为强良(廊),辅助好向上向善的生活之道。
在人与自然里的生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不是相互“利用”的关系。相互作用是相互的尊重平等,相互的扬长补短、惩恶扬善、去粗取精、互相有利的发展关系;相互“利用”是追逐金钱、名利的个体行为,把相互看做是主人和奴仆、地主和佃户、雇主和雇工的关系,有奴仆的“用”而主人得“利”,从而失去了“和其光、同其尘、畜其珍、解其纷”的道德基础。
道、德的认识、理解和运用都是从区分利害、认识善恶开始,还记得父母对你的嘱咐与叮咛吗?“火,小心!别烧伤了!”“电!别摸!咬人!”“水热,等一等,凉凉再喝。”“路上注意安全!没事早回家。”“冷了,多穿衣服。”“好好的。”……这是道、德一体啊。每个人都在人与自然的道里践行着自己的德,父母在稳定、安全的国家里“无中生有”、相遇相知组合成家,每个小家又组合成了大的国;父母在生活之道中“有中生有”生产下子女,并付出着“有私”的养育之德抚育着子女;当你穿上衣服、拉着父母的手行走在家、乡、国的“道路”上,整体性的国之德、乡之德、家之德、人之德就环绕着你,和谐、友爱的众德犹如风、气包裹着你;同样,你的欢声笑语、向上向善的意识和行为也和众德融为一体,在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人与自然里运动、发展。
人站在天地间犹如繁星闪烁,彼此照亮、各有星辉。德是人类的规,道是人类的矩,道有千万,德有万千;道是运动的物质,德是活动的意识,道与德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道德不是羁绊,是护卫人类自由、发展的“前端”,因此要了解道、实践道、发展道,知道明德;认识德、培养德、践行德,知德明道,走好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