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8/11 22:21:00
道、天、地、人是宇宙间最重要的四种存在,人只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自然而然,即以自己原初的那个样子、那种状态为法则。道家心目中的圣人没有占有的欲望,“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64章)。老子认为,管理者的心境、修养与能否把握管理之道密切相关。“致虚极,守静笃。”(第16章)虚与实、动与静相对相关。我们整天忙于太多实务与应酬,疲惫不堪,不如抽一点时间读书、反思、打打坐,适当“守中”也就是“守虚”、致虚、“守静”,即保持闲静的、心平气和的状态,排除物欲引起的思虑之纷扰,实实在在地、专心地保持宁静。这也是要排斥外在之物的追逐,利欲争斗等引起心思的波动。“观复”,即善于体验万物都要回复到古朴的老根,回复到生命的起点、家乡与故园的规律。“观”就是整体的直观、洞悉,身心合一地去体验、体察、观照。“复”就是返回到根、“道”。把握住常道才是真正的聪明,即大智慧。不然就会妄作、妄为,结果会很糟糕。理解、把握了常道,才能有包容之心,做到如天无私覆那样的公道、宽容,可以凝聚人心,这才是天下为公、天长地久、长治久安之道。如果做到了,你可终身无虞。上善若水老子不仅以虚无为用,又以反向为用。道的变化、功用有一定的规律:举凡自然、社会、人生,各种事物现象,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行。柔弱往往会走向雄强,生命渐渐会走向死亡。老子看到了事物相互依存、彼消此长的状况。老子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极限,主张提前预测设计,避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展,防患于未然,因而提出了“贵柔”、“守雌”的原则,“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8章)老子、道家以否定的方式,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里。体悟道则要用减法,减损掉充塞我们头脑的条条框框,即我们对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与人云亦云、习以为常的东西的执着,包括一些观念、习见的束缚。小聪明、小知识、小智慧、小利益的计较以及某些陈说、成见、规范影响了人之天性的养育,戕害了婴儿赤子般的、看似懵懂无知实则有大知识、大智慧、大聪明、大孝慈、大道德的东西。无为是不妄为,按事物的本性而为,故无不为。老子的智慧,肯定虚、无、静、寂,凝敛内在生命的深度,除祛逐物之累。“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46章)管理者本人应修养身心,力求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贵柔守雌、慈俭谦退、知足不争、致虚守静、清静无为、返璞归真。总之,“无为而无不为”,即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事。这是要我们少干预,少瞎指挥,不要蛮干,减少盲目性,不要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天地万物之道具有否定性与潜在性,因而创造并维持了每一肯定与实在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潜在与现实、否定与肯定、空无与实有、一与多,沿着不同方向发展变化。道的展开,走向并回到现实。这启发我们促成潜在向现实、否定向肯定、空无向实有、一向多的方向转化,但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律动。道是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待的精神与物质的微粒、能量、动势、事物、原理的相对相关的动态统合。道家之道,虚灵不昧,是无用之大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有之用是有限之用,虚无之用是无限之用。道家启发我们超越现实,透悟无穷。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的方法学,亦即重视管理中的软件、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