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道德经都说了些什么
TUhjnbcbe - 2024/8/11 22:25:00
李从悠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19/5387160.html

《道德经》有不同的释义版本,有的版本作者会按自己的理解在某些地方增补几个字,有的版本会认为个别句子是错简重出、重新调换顺序,但总体上,这些改动都不影响其思想精髓。

我较喜欢陈鼓应老师的《老子今注今译》,里面有很多训诂学的依据,更为信服。

《道德经》共81章,我按个人的思维习惯将其表达的思想和论题分为三个层面——道(道体、规律)、个人修养、治国。

一、“道”的层面

这部分包含了“道体”的描述和道的运作规律两部分。

老子认为宇宙、天地、乃至万物的生成都源于“道”。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是万物之宗。道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甚至无法准确的描述它,只能姑且称之为“道”。但是:

道却无处不在——“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它生成了万物——“朴散则为器”;

它平等对待万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种对宇宙初始的想象应该是根源于《易经》中乾元、坤元的思想——“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和“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这样的观点不同于宗教的神造说、主宰说,又与现在的量子物理理论毫不违和,这是最震撼我的一点!中国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对物质世界有这样的认识,是我们华夏儿女最值得骄傲的事了!

关于道的运作规律,老子认为世间万物虽变化多端、变幻莫测,但究其根本,可归结为几个核心的规律:

1.相对相生、物极必反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一体两面,没有绝对的好于坏、善与恶、对与错、美与丑,他们都是相对相生,相互依存。这也告诫我们,看事物不要非黑即白,要摒弃二元对立的“分别心”,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老子在36章的观点常被人理解为阴谋家(“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但其实这是对“物极必反”的极具智慧的应用,是在掌握了道的规律之后,像太极一样的四两拨千斤。

(第2、22、40、58、63章)

2.循环往复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也正是基于此观念,老子告诉我们要持虚守静、要“知常”,也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做事。

(第16、25章)

3.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的重要观点,但老子的无为,并非消极的“躺平”,而是不妄为的意思。就像道一样,顺应自然规律的做事、不勉强、不刻意、不强加个人意志和欲望的去作为。

我之前因“无为”二字认为老子是出世的,而在认真学习了《道德经》之后,才明白老子恰恰是入世的,是教我们如何去做事、做对事、做成事的。

(第34、37、45、48章)

4.柔胜刚

老子认为“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他用水、人的身体、树木来举例说明“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但通过水,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子所说的“柔弱”并不是软弱无力,而是柔弱中又有着坚韧的力量,就好像水滴石穿的力量一样。

老子所说的坚强,也不是我们现在生活中用的坚强的含义,他应该指的是刚愎自用、逞强这类的含义。

老子用水做比喻,同时也说明了谦下、不争的道理。

(第36、43、76、78章)

以上这4个“道”的运作规律:

第1.2点也是根源于《易经》阳极复阴、阴极复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思想;

第3.4点是实在而又全面的阐述了《易经》中坤卦的卦德,“厚德载物”“含贞”“括囊”“柔顺”。

二、个人修养方面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很多关于圣人的描写,也可以作为我们个人修身养性、提升修养修为的参考准则。其中的主要元素有:

1.无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不争:谦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3.少私寡欲:见素抱朴、致虚守静

4.慈和善

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益的信条格言,是我们中国人写在基因里的道德准则!很多父辈挂在口边的话,皆是古圣先贤的智慧的代代流传。

三、治国方面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毫不掩饰的批判了当时执政者的暴政、严刑峻法、统治者的剥削和高压政治。这老子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告诫,通过文字可以体会到老子的痛心疾首。(第74-79章)

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他认为战胜也要以丧礼处之,这是出于对所有生命的悲悯。他认为战争若是源于贪得不知足,那是很大的罪过。我们只可不得已而战、不可以兵强天下。

(第30、31、46、68、69章)

老子认为好的统治者应该是希言的、无为的、百姓感觉不到其存在的、少私寡欲的,且“以百姓心为心”,谦下涵容。并且老子在第80章描绘了一幅自己理想中的乌托邦,小国寡民,自给自足、民心质朴、各国相安无事。这是受限于当时农耕社会的时代背景,但现在想象起来,仍然很美好。

《道德经》文字优美有力,意味深远——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

“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这些表述生动形象,含义深刻,震撼人心!

寥寥几个字,包含的意象和道理可以引申出一大段话,引人无穷回味和思考。

像这样一部充满世间智慧、人生道理、又具有文学性的经典经书,为何现在的孩子们不学了呢?其实现在学校在“道德与法治”课堂里也会加入一些心理学、社会情感学的元素,例如:自信、同伴关系、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但倘若孩子们真正从内在理解“谦下不争”的话,自然会缓解同伴关系的问题;

若懂得“一体两面”,自然有助于他们面对挫折增加抗逆力;

若懂得“物极必反”,自然不会肆意妄为,规范行为。

一个人一旦悟了“道”,就不再需要“术”的规范了。

因此我很希望现在的课程里能拣选一些适合孩子的部分,让孩子们领会、背诵。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宝藏,“家里有矿”,为何不用呢?

当然,道德经里也有我现在还无法理解的部分。例如:第13章的“贵大患若身”、第62章为什么强调道可以“求以得,有罪以免邪?”,等等问题。查阅了释义书籍,上面的说法仍然不能使我信服,期待有朝一日能有老师指点或是人生阅历给我以答案。

如此一部可奉为“经书”的圣人之作,真的希望不再只是充当学前幼童牙牙学语的“歌谣”,而是能够真正完整地、严肃地被人们所学习、诵读,能流淌进我们华夏儿女的思想里,指引更多人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都说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