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二声)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chu而声)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二声,yue四声)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刍狗:草扎的狗,用于祭祀,用完了就扔了。比喻轻贱无用的物品。
橐龠:风箱,用手推动鼓风,让火更旺。现在实物虽然见得少了,但是接受过义务教育应该都知道是什么样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被引用得很多的,也是很容易被误解的。天地不仁,不会偏私于某事某物,只是按照自己的规律来运行,迅雷疾风,虽然令人望而生畏,都是万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圣人不仁,圣人只是参照天道规律,制定好人事法律,不会偏爱于某人。这里的“不仁”,并不是残暴不仁,去残害生灵的意思,而是不要偏爱偏私某人某物的意思。如果过于偏爱某人,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离开了温室的庇护就会枯萎了,这反而害了它。《黄帝阴符经》中“恩生于害,害生于恩”也有这层意思。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笔者看过不少注解,但是感觉都没有解释清楚,一般的解释是: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越出风。这解释看起来说得通,但总是让人觉得有些云里雾里,动和出并没有转折关系啊,而是因果关系,一推动,风就出来了,这不是废话吗?其实,这个“出”字是通假,通“拙“,笨拙,不顺的意思。联系起来解释:天地之间是不是可以用风箱来比喻,看起来是空的,但是又不是随意压服的,越使劲推,遇到阻力越大,(慢慢的推反而没那么大的阻力)。这里老子解释了世间事物的一个比较普遍的规律,事情不总是一蹴而就的,要遵照规律慢慢推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这些词儿天天听到,不知”道“的人,常常违背这个规律,做什么事情上来就是三板斧,要么事倍功半;甚至撞到铁板上,承受失败的苦果;或者勉强做成了,也留下很大的后遗症。
其实老子从不故弄玄虚,而是象邻家大爷一样苦口婆心,娓娓道来,他是很希望人能看懂,因为他根本不需要象某些半吊子一样,故作高深才能让人觉得很厉害的样子。只是因为先秦文言文和后来的文言文变化比较大,而且通假字(万恶的通假字,上中学的时候就被虐过)太多。咳咳,笔者感觉自己开始写《道德经》注解以来,也变啰嗦了很多。
说到这里,笔者又忍不住要啰嗦几句了,老子说的是做大事、复杂的事,要考虑清楚了再稳步推进,不要操之过急。至于吃完饭要不要洗碗,喜欢某个美女帅哥是不是要去追,周末去吃水煮鱼这样的小事,不用费脑子的事情,只要想到了,就马上去做。否则养成了拖延症可别怨笔者或者太上老君(老子),“得策辄行”(了解的信息足够了,谋划清楚了,就不要拖延)和“轻举妄动”(没想清楚,见利而盲动)的区别要分清楚。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数,通速。我经常听到这种心急火燎地去做事,结果白费力气,最后穷途末路的例子,不如用不偏不倚的态度,稳步推进的方式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