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历史上首次用甲骨文解读道德经,还原
TUhjnbcbe - 2024/8/22 0:27:00
王弼版《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帛书老子》甲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垣无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門。《帛书老子》乙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觀其妙,恒又欲也以觀其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又玄,眾眇之門。(以上内容来自高明先生所撰《帛书老子校注》)一、王弼版《道德经》与《帛书老子》的文字差异的由来。我们把通行的三国曹魏王弼标注的《道德经》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放在一起看,会发现,《帛书老子》虽然比王版《道德经》早,但并不是老子《五千言》的原本,《帛书老子》中的「也」字是后人为了读通《老子五千言》加上去的。显然,王弼知道这点,于是,在他的标注版中,把所有的「也」字都去掉了。王弼标注《道德经》的意图很明显,他也在努力还原《老子五千言》的真正面目。王弼不但知道他的前人为了读通《老子五千言》加了「也」字,而且前人也根据当时的文字进行了翻译。老子写《五千言》的时间,是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当时各个诸侯国的文字并不统一的,所以,各国拿到《老子五千言》必定会根据自己文字的字义进行翻译。鲁国会有鲁国文字字义的《老子五千言》,楚国会有楚国文字字义的《老子五千言》……王弼知道这样的历史,所以,理所当然的认为,他所看到的《五千言》(也许就是《帛书老子》)中的字都有可能被改动过的,于是,他依靠自己的天赋、学识、胆识就把「无」字统统改成了「無」字,把「眇」字改成「妙」字……二、为什么要借助甲骨文还原《老子五千言》王弼这种改法,不但不能还原《老子五千言》的本来面目,只会越改越乱。原因很简单,王弼缺少两个还原《老子五千言》的基础条件:第一甲骨文,第二对甲骨文真正内涵的了解。老子曾经担任过周朝管理天下典籍的官员,所以,老子写《五千言》的时候,所用文字的字义是非常接近甲骨文的字义。而王弼标注《道德经》的时候,不但甲骨文的字体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且很多源自甲骨文的字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严格的说,「无」、「玄」、「眇」……这些字,王弼已经不认识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还原《老子五千言》,就必须从甲骨文的字义去解读。这里要为第一次接触心智玩家文章的新网友介绍一下「重叠结构世界」与「心智系统转换」(老读者可以跳过这一段)中华源头文化的核心建立在「重叠结构世界」与「心智系统转换」基础上,甲骨文造字的时候,就是根据「重叠结构世界」以及「心智系统转换」造的字。所以,不能用我们现在对文字的定义去认识甲骨文,甲骨文并不是为了记载日常语言、经验而创造的文字。而是为了向后世传递「重叠结构世界」与「心智系统转换」而创造的图示。1、重叠结构世界:完整的世界,由显性、隐性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其中隐性世界是完整世界的主体。2、心智系统转换:完整的人体,也由显性、隐性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人体重叠而成,其中隐性人体是完整人体的主体。显性、隐性人体中各有一套心智系统。一般人只会使用显性人体的心智系统(下称:第一套心智系统)。心智系统转换,就是让人学会使用隐性人体的心智系统(下称:第二套心智系统)。老子所写的《五千言》,其实质也是在全面阐述「重叠结构世界」与「心智系统转换」,今天我们即将解读的《道经》第一章就对「重叠结构世界」与「心智系统转换」的阐述。三、「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的内涵「道」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有地位的首领在十字路口思考」的象形,而甲骨文「德」字是「在十字路口想明白了」的象形。请看下图:上图,左边这个字是金文「道」字,中间这个字是甲骨文「德」字,右边这个字是甲骨文「行」字。从字形上来看,「道」字表示的意思是思考、认知的过程,「德」字表示的意思是思考、认知的结果。但是,老子对这个「道」字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在人的认知能力以外,客观存在的「隐性世界」以及产生「隐性世界」的范畴。这些都是属于老子「道」的内涵。但是,在这句「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是特指被人用第二套心智系统认知的「道」,这个「道」与后面的「名」是相对应的,「名」是「道」被认知后,在意识中产生的认识、概念、经验。所以,在这段话的后面有「兩者同出,異名同胃」一句,这里的「兩者」指的就是「道」与「名」。这个「胃」字没有必要翻译成「谓」,TA就是「胃」的象形,用得很形象,就是「来自同一个地方」意思,是对「同出」的强调。「可」字在甲骨文中,并不是“可以不可以”的“可”字,请看下图:上图,左边两个字都是甲骨文「可」字,右边一个字是甲骨文「巧」字。甲骨文「可」字的造字结构是上「巧」、下「口」,这个「巧」字是能工巧匠的巧,有深入、细致、完美的含义。所以,甲骨文「可」字的直接意思是,表达非常深入、细致、完美的意思,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认知的非常深入、细致、完美。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句读断法也是不合老子原意的,是对「可」字的误读,正确的断法应该断在「可」后面。所以,这一句正确的句读断法应该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这里要专门解释一下这个「非」字甲骨文「非」字是两排相背站立的队列。甲骨文的「非」字与「不」字是根据「重叠结构世界」原理造的字,「非」字所表示的是同一性质世界中相反、相背的关系,而「不」字所表示的是不同性质世界,隐形世界与显性世界之间相反、相背的关系。所以,「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的意思是,在隐性世界中的道能被人非常深入、细致、完美认识,但是,道是动态的,变化的。道能被非常深入、细致、完美的描述,但是,道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对道的描述也要随着道的变化而变化。四、「无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觀其眇,恒有欲以觀其噭」的内涵前一段是说「道」能够被非常深入、细致、完美的认知与表述的,后面这句,老子就在告诉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去认知「道」。在说「认知道的方法」之前,老子做了一下铺垫,引入两个概念:「无」、「有」。这个「无」字并不是简化字,而是正体字。「无」字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只有篆书的「无」字,但是,我们根据甲骨文的造字原理以及借助甲骨文「元」字来判断,在甲骨文中是有「无」字的,「无」字是在「元」字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上图左边的甲骨文字型,是我们推演出来的甲骨文「无」字,右边是篆书「无」字。那么,这个「无」字是什么意思呢?「无」字上半部的「=」字符,就是「重叠结构世界」的象形,上面一横表示隐性世界,下面一横表示显性世界,「无」字下半部是个「人」字,这个「人」字如果不出头,就是「元」字,现在出头了,表示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隐性世界,第二个含义是指第二套心智系统。在这一句中,这两个含义同时被用到了。「无名萬物之始」的「无」是指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主体部分——隐性世界,「恒无欲以觀其眇」的「无」是隐性人体的心智系统——第二套心智系统。那么,那个「有」字又是什么意思呢?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我们只要深入体会一下,就能感受到甲骨文「有」字的内涵。上图,左边是甲骨文「人」字、右边是甲骨文「有」字,大家看一下,体会到了什么吗?「有」字是一个人弯腰、低头、张开双臂好像在找什么东西的象形,引申的含义,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意思。「有」字也被老子用来表示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显性世界,第二个含义是指第一套心智系统。在这一句中,这两个含义也同时被用到了。「有名萬物之母」的「有」是指重叠结构世界中的显性世界,「恒有欲以觀其噭」的「有」是显性人体的心智系统——第一套心智系统。明白了老子对「无」、「有」的定义之后,我们就可以来解读这句话了。「无名萬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句读断法应该是这样的「无,名萬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用来表示:显性世界里的万物在隐性世界中本源的名称,「有」是用来表示显性世界中产生万物的基础的名称。甲骨文「始」字的造字结构是「司+女」,表示一种管理女性生育的权利,这个「始」字与甲骨文「母」字形成了一种中心(始)与外围(母)的关系,与「无」、「有」形成对应关系。有了前面的铺垫,后面这句「故恒无欲以觀其眇,恒有欲以觀其噭」,老子开始告诉我们如何才能认知到「道」。解读这句话,我们首先要把这句话的语序整理一下,其中「恒无」、「恒有」是两个完整的独立概念,「恒无」是指「第二套心智系统」,「恒有」是指「第一套心智系统」。「觀其眇」、「觀其噭」与「恒无」、「恒有」是对应的,「眇」是指对隐性世界的认知,「噭」是指对显性世界的认知。给我们带来费解的是「欲以」二字。其实,「欲以」这两个字是为了强调「恒无」、「恒有」这两个概念而被某种古代句法“挤”在了一起。这两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欲,觀其眇,以恒无;欲,觀其噭,以恒有」,意思是,想要认知万物的隐性世界部分,就用第二套心智系统,想要认知万物的显性世界部分,就用第一套心智系统。五、「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又玄,眾眇之門」的内涵「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这句上面已经解释过了,是指一开头说到的「道」与「名」,这里我们重点解读一下「玄之又玄,眾眇之門」这句。在王弼版《道德经》中,「玄」字、「眇」字的字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王弼不知道这两个字在《老子道德经》中的真正含义,所以,在《道德经》中被他添加了一句「同谓之玄」。其实,「玄之又玄,眾眇之門」是对前一段中「恒无欲以觀其眇」的强调。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下甲骨文「玄」字。我们没有直接找到甲骨文「玄」字,但是,其他甲骨文中都有「玄」字,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依然可以认出甲骨文「玄」字的含义。上图,左边是甲骨文「丝」字,找出「丝」字是为了区别中间的「兹」字,「兹」字是两个「玄」字组成的,TA的字义与「丝」字的意思是不同的,「丝」是几股线编结在一起的象形,而「兹」字就是两团松松缠绕的丝线。右边这个甲骨文「率」字最能表现「玄」字的意思:一团松松缠绕的丝线,放入表面很平静的水中,就能显现出水面下水的流动。「玄」字在甲骨文中表示一种「认知的临界面」,在显性世界中通过这个「认知的临界面」可以认知到隐性世界。所以,「玄之有玄」的意思是,通过显性世界的「认知临界面」看到「认知临界面」的另一面——隐性世界。我们相信在老子《五千言》的原文中「玄之有玄」这两个「玄」字是不一样的,前一个「玄」字像8字一样,上下两个圆圈是空心的,表示显性世界的「认知临界面」,后一个「玄」字,上下两个圆圈的中心都加了一个点,就像下面这个「玅」字的左边旁。表示「认知临界面」的另一面——隐性世界。《帛书老子》中的「眇」字很可能是对「玅」字的误写,真正的「玅」应该是这个字,左边上下带点的「玄」字表示认知的结果,右边的字不是「少」字,而是水流中一根随着水流在飘动的丝线的象形,这个象形其实就是「玄」字的本意。「玅」是对「玄之有玄」的解释。而「眾玅之門」的「門」指的是「恒无」——隐性人体心智系统(第二套心智系统),一个人只要进入第二套心智系统就可以认知万物在隐性世界中的本源「道」。篇幅有限,更多关于「重叠结构世界」、「心智系统转换」的内容,请阅读心智玩家百家号的文章,阶段《道德经》连载中,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上首次用甲骨文解读道德经,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