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界有一句话,叫做“入世读孔孟,出世读佛老”。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推崇的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之道,那就是——入世与出世。
想要入世的人,读仁、爱、礼,读读孔孟皆可,而已入世却迷茫想出世的人,不妨读读老子的《道德经》,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困扰已久,积怨已久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道德经》这三个观点,尤其是人到中年,若是懂得这三个规则,你就知道自己真正所需、所缺,前途自然会更光明。
一、外其身而身存——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七章
是故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因此圣人把自己摆在后面,结果自己反而会占先;危险时把自己置之度外,结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因为他不自私吗?所以反倒成就了他自己的目的。
不同于孔孟的“智”,不是为了简单的“趋吉避害”,不是为了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用的,道德经要教你的,是学会无私地放下。
道德经有句话,叫做“天长地久”。天、地为什么能长久,而天、地服务的人却不能长久呢?因为天跟地是无私的。因为无私,你反而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叫失小利而获大利。
现在的社会,并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社会,若果你想要获得更大的成功与收益,必须学会放开自己的格局,必须学会让利,也必须要学会共赢。当你放弃了自己眼前的那份利,而去选择把这份小利分享出去,获得你的“利”的人呢也就越来越多,他们自然也会越来越喜欢跟你合作,久而久之,你也业务越来越广,自然收益也就越来越多。我们这个时代,都在强调有用,老子强调的是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
二、正言若反——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七章
正言若反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来说,就是正确的言论好像就是相反的一样。进一步理解的话,就是很多我们觉得错误的东西,往往都是正确的。
比如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提到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就是最好的说明。
不要轻易的就去相信别人的言论,也不要轻易的相信自己的认知。要做到真正的清明,就需要你多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去分析原因,也就是先摸门道再下手的话,成功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三、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语出老子《道德经》第73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敢于勇猛的就会死与勇猛,不敢于勇猛的反而因此存活。
不知道克制,总是对外界表现强硬,遇事冲动,胆大妄为,这就是所谓“勇于敢”,那么,勇于敢会怎么样?老子说了:“则杀”,会让自身处于外力的激烈反抗和围剿,甚至反杀,让自己陷入绝境
勇于不敢则活。真正懂得柔软平和的作用,才可以保全自身,长久立足,持续发展,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韩信淮水边,忍胯下之辱,不曾施展勇力。但井陉之战却披坚持锐不曾有半分怯懦,背水列阵,尽展勇力。明白将勇力施展在哪,明白怎么施展勇力,这样才能有功,才能得贵,而不是只要简简单单施展勇力就可以的啊!这就是同样是施展勇力,或利或害的原因啊!
老子一直说要尚予,尚付出,先予而后能得,但是还是和施展勇力有同样的前提条件。不是随随便便付出就一定能得到的,要讲究对谁付出,要讲究怎么付出,如此才能得到啊!
我们从小到大,从入世读书到工作开始,处处都要抢占先机,抢夺第一,总觉得,是只有做到第一才是最好的。
每次没有做到最完美的时候,我们总会有一种思想,那就是所有的不成功,都是自己的不努力造成的,我们羡慕别人的房子,别人的存款,别人的车,也以为只要努力,所有的一切都能得到,成为自己羡慕的“有钱人”。
尤其是人到中年,你的精力不仅仅要放在工作上,还要放在父母的身体、孩子的学习、自己和老公/妻子的身体健康上等等。
央视名嘴白岩松,曾说自己知天命的50岁却深感迷茫,直到读了《道德经》,才渐渐的从迷茫中走出,他也说,道德经,就是自己的“生命之书”,这也是用出世的眼光看问题所得到的好处。
的确,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道德经》
很多人觉得,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但是想要读懂,没有一定的国学功底,读起来也是一头雾水,根本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所以我给大家推荐的,是这套《道德经》。它是有原汁原味儿的原文,还有注释、翻译,还有点到即止的引申。
为什么要“点到即止”?因为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套书的注释、引申,只是通过故事来引导你自己思考自己的“道”,这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也代表着自己对事物发展变化的看法,这样的注释方法,对读者也更有益。
这套《道德经》一共6册,厚厚的一大摞,不管是摆放在家里还是床头,睡前阅读一番,作用都是很大的,它帮助你解决现在工作、生活上的压力与忧愁,带你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如果您想购买的话,您可以点击下面的商品横幅,就能买到这套道德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