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是浙江人,但是一直在上海求学、工作,上海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曾经写过一篇《上海人》,里面有一句话:“上海人就是过分精明,他们很现实!”
余秋雨说一个外地人在上海,很容易被辨识出来,因为真正的上海人骨子里有种傲慢,这也是上海的一个文化特质。
上海文化在于一个“汇”字,南北交汇、中西交汇、江海交汇,注定了是一个接受并且消化各种文明最彻底的城市,而且有种特立独行的精神在里面,很少改变。像徐家汇,便是来源于徐光启的家族世代汇居地。
有一回余秋雨在上海坐公交,车上有点拥挤,一个外地人不小心碰到了个上海本地阿姨,阿姨眉头一皱,轻声地说了句:“外地人!”
上海话里外地人的发音加上略带嫌弃地那种表情,让外地人很受不了。外地人也不甘示弱,两个人大吵一架:“外地人怎么了?你是比我好看还是比我有钱……
吵归吵,但是余秋雨却认为上海人一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上海人有很多心照不宣的秩序和规范,有一整套心理和文化方式,这个不是单纯按照地域区分的,而是按照你对这种文化方式的认可度区分的。
这点上有点像岛国,他们接纳并把利于自己的文化吸收掉,然后还是坚持自己的文化。
余秋雨在上海很多年,肯定也是受到了这种文化的熏陶,而且本身对上海也是比较认同的,而且这样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余秋雨非常推崇和尊敬中华文化,而且他认为传统的国学代表不了真正的中华文化,国学只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加一点到家文化和民俗文化,而真正的中华文化则是气象万千,非常博大精深的。
年,余秋雨出版了《文化苦旅》,在投身中华文化研究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他写的文章不光大气还有诗意,文字里映衬着他的朴实和执着。
他不光研究中华文化,还研究世界文化,甚至自己走遍了几个文明古国的遗址,就是为了看看为何这些文明消亡了,兜了一圈之后,他认为只有中华文化才是真正被传承下来的。
随着余秋雨在中华文化研究的深入,《道德经》成了余秋雨眼中中华文化的代表,仅仅余字的《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但是《道德经》不但本身晦涩难懂,而且历朝历代解读的非常多,从韩非子的《解老》开始,名见经传的至少几十个版本,而且随着朝代的更迭,《道德经》原文甚至也各有不同。
可以说现在的《道德经》不光是有老子的智慧在里面,也有历朝历代很多名人的思想在里面,对于这样一本经典,余秋雨一直想攻克下来。
这一次,余秋雨前后研究了30年,才拿出这套《老子通释》,一方面长期钻研历代注本,另一方面余秋雨还原了老子原文的“散文诗”气质,用自己的“余氏散文”把讲解、翻译、注释融为一体。
有了余秋雨的《老子通释》,相信你看起《道德经》来就非常简单了,不但能看明白,还能轻松地理解。
余秋雨对中华文化的把握和解读,在国内是顶级水平,《老子通释》也值得每一个人仔细品读,这是闪耀几千年的古代圣贤的智慧,读懂他,你的思想和智慧也会攀上一个新的高度。
真正的中华文明,浓缩在这余字的道德经中,这才是我们文明的根,不管你在做什么工作,只要静下心来读读《老子通释》,不光能获取知识还能提神自己的境界。喜欢的可以入手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