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人们对于“生死”,大都讳莫如深,以至于习惯以死为大,甚至美化死者,把死者生前的许多失误或错误抹掉。
这一方面虽然可以表示对于死者的尊重,但另一方面却也容易造成忽略事实,最终无法做到实事求是等之弊端。
我们举个例子。
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人去世需要办丧事时,家里人往往习惯人为的把街头与街尾的街道封起来,不让其他人与车辆通行,以至于严重影响人们通行。
古之圣人画像而这种做法在小城市或者县城,几乎是成为一种惯例,甚至成为一些有宅基地之人炫耀的资本。
但这种看似尊重死者且合理的行为,实际上不但是一种极为自私的表现,而且还是一种不理解“生死”,甚至是亵渎“生死”的一种做法,正如《清静经》中所说“流浪生死”一样。
何以见得?
我们先看原文,即: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大意是说,人由于有妄心而不能清静之缘故,从而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妄想,以至于让人身心疲惫——受到外在一切以及自身情绪的干扰与影响,最终无法重归于“清静”的状态,从而流浪于生死,背离“天道”之法则。
那么,到底何为流浪生死呢?
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继续探讨,即:
一、流浪生死是一种不明“生死”的表现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