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传承千年的道德经竟非原本完整版道德经
TUhjnbcbe - 2024/8/25 18:15:00

《道德经》,又称为《老子五千文》,出自春秋时期李尔(老子)之手,此书乃是前秦时期诸子百家时期的一部名篇,书中详细介绍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可谓是道家思想的源泉。整部道德经共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起初并未分章,后来前37章改为《道经》,从第38章开始之后的章节改为《德经》,总共分为81章。

《道德经》,顾名思义,该文本以“道德”二字提纲挈领,本文论述的内容极多,涉及了用兵养兵、治国安家、修身齐家乃至养生问道诸多内容,但文中最主要突出的为政治思想,以政治为主旨,其余内容皆围绕政治而展开,文章内容比较深奥,意义深刻,部分内容晦涩难懂,但总体来说包含万象,不似其他文章只是专注一面,因此,《道德经》又被称为万经之王。

目前现代通行版的《道德经》,皆为王弼所著,共有字数。其本人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更是魏晋时期的代表人物。其爱好老子,曾任尚书郎,主要的作品为解读《老子》的《老子注》。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目前的所看到的《道德经》绝大部分并未老子原本,著书者另有其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出土,在其中出土了部分古经书,本身墓中出土古书实乃常事,但是此次出土了早已传扬千古的《道德经》。要说《道德经》本身也并未有什么出奇之处,毕竟现代的《道德经》早已家喻户晓,甚至有不少学者更是家中常备。但是经过整理复原后发现,此次出土的《道德经》却与现代通行的《道德经》有不少出入。

其实,若只是字里行间一些词义有误那也并无大碍,毕竟古代文字记载与传扬过程中总有记录错误的地方,稍加对比改正便是。但是却有部分地方之语义与我们熟知的文本相差甚大,虽说部分地方仅仅丝毫差错,但是其意味却差之千里。笔者便指出最明显之处给予说明。

此处源于《道德经》、《道经》第14章:

通行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书本:“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从两处对比便可以看到,整句话看似变化不大,但是古本却是“执今之道”,而非“执今之道”,仅仅“古”和“今”两字的变化却差之甚远。通行本的意思为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那么此处的“道”指的何物?这就要探究老子生活的时代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我们都知道,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而春秋是正处于东周前期,春秋时期三雄争霸,正处乱世,礼乐混乱,毫无秩序,急需安定,那么就需要之前的秩序或者礼乐来治理。因此,此处的“道”即指西周时期的礼乐秩序。因此,本句话可以理解为,把握着以往的周礼来管理当今的天下。那么,这是老子的思想吗?不妨再看一下老子与孔子的对话。

孔子曾问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意思是你之前所学的礼乐不过是早已逝去之人所述,我们要活学活用,以古鉴今不能直接套用。因此,从此可以看出老子是否认用之前的礼乐来管理今天的。

其实不看孔子、老子之对话,我们也可分析得到此文的错误。周朝何至于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礼乐秩序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其次,春秋时期,战乱不断,此时并非利用礼乐治国安邦之时,诸国忙于战争,因此并非巩固邦本的绝佳时机。

而古文中的“执今之道”,则是要求把握当下之道,来驾驭现今存在的事物,从中探知其远古的起源,这叫做大道的要领。这方是老子原意,以今御今,旧的制度无论过去多么辉煌,与今天的社会始终是不融洽的。当前方尽是白雪皑皑,自会有人携新绿登门。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承千年的道德经竟非原本完整版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