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讲了一个故事,名闻天下的圣人孔子,大老远地去请教老子问题。老子倒也没有拒见。而是不动声色、居高临下地把孔子一通教育。孔子倒也不生气,出来之后还感叹说,“我知鸟会飞,鱼能游,兽可走,而云中之龙人难见,老子便是这样的龙啊!”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孔子见老子,要问的是礼。老子对孔子所说的,其实是“道”。这两个本来就不是同一个东西。但这不代表老子不懂孔子,老子对孔子的教育,无非就是一句,你这人不现实(“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在这个时代别瞎嘚瑟,嘚瑟没好处(“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孔子也是懂老子的,很明白老子的良苦用心,所以感叹老子为龙。老子、孔子,互为知己。但世人对老子的理解,似乎有偏。人们总是把老子庄子放在一起,说他们无为。
实际上,老子并非“无为”,庄子才是“无为”。老子其实是一种反向思维,相反相成,由反得正,是一种对于人生、文化、社会的反思之后指出路线的方法。孔子懂这个道理,司马迁也懂,所以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01老子并非不争,只是以道而争
这时候,先要厘清概念。什么叫无为?无为就是啥都不干,躺着。所谓无为而治,就是啥都不干,不干涉,然后天下大治。是一种躺赢。
人尝说老子是“无为而治”,又说“不言而教”。所谓不言而教,就是譬如你有个儿子,不要管他顽皮不顽皮,放养吧,不要去说他,说了反而干扰他的天性,这就叫不言而教,统治者教育人民也该这样。
从老子的《道德经》来看,说的道理似乎是这样。但真的是这样吗?
不是。
既然不言而教可以成功,老子为何要写《道德经》?那还是有言嘛。
无为吗?也未必。
所谓无为有为,需要看目的。庄子从不讲目的,它讲究的是顺应自然,啥目的都不带。老子不一样,老子是讲目的的,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最终是为了什么。老子都讲的清清楚楚。而且,老子的目的并不像庄子那样是为了内心安适,老子的目的,多数是世俗的。
比如,“无为而治”的目的是什么?是治。只不过方式是通过“无为”而已。这也叫做不争之争。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老子说治国不要用智慧,人民之所以难管理,就是因为人民学着学着也聪明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干脆就傻乎乎的,人民无法效仿,就大治了。
所以,这实际上不是不讲目的,而是讲方法。什么方法呢?善于学习,学习水——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方法就是学习以柔克刚。有一个坚刚之物无法攻克,怎么办?学水,该绕道就绕道,该浸泡就浸泡,来个以柔克刚。
学水的目的,是为了“克坚”!
所以,老子是争的,也是有目的的,只不过他很讲究方式方法,所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别争了,争起来你也未必争得过,索性不争,不争,最后的结果就是没人争得过你。目的:争!
总之,老子的“无为”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他是以无为求有为。
为了这种目的,老子做了一些“隐秘”的斗争。这些方法论总结起来总共三条路线,从而和尘同光——
02第一条路线:道
老子是个哲学家,总有形而上的考虑。或者,准确地说是对文化、生活、人生的反思。《道德经》第一个字就把这种反思呈现出来了,那就是“道”。
老子的“道”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巨大。这个字影响着后来人们的生活和思维。直到现在,我们都会说:你这人讲不讲道理;人道;这孩子不讲孝道。
可见道的影响绵延数千年。
我们知道中国神话说人是女娲娘娘造的,但女娲娘娘是谁造的?这个本源问题没人去说。老子说了,是道!道,就是宇宙本源,一个先于天地而存在,浑然天成,寂寥独立,周行不怠,创造一切的东西。。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就是存在。无处不在。
这种反思,为后来的人们指出了一条精神道路,光明的道路。中国人真的从本源上内在上思考自身。
虽然,这是一种抽象思考。但极具文化精神的意义。
而且,老子说的明白,人生之道,就是德。而德,本来就是万物的自然属性。万物,包括人。
这是一种天性,天生的,天然的。不是人为的。
那老子的第一条路线,岂不就是人在内在精神上,回归自然?!而且是道、德同体合一的回归!
03第二条路线:无
“无”,是老子哲学的杠杆。是一个曲折的路线。老子就是通过“无”,来说“有”的。老子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
这也就等于说,道的本质,就是无。。所以,无边无涯无限大。道理也很明显,杯子空了,才能往里倒水,屋子空了,才能住人。所以,无,是创造者。
这就回归到01中所讨论的问题,无为,以及无为而治。只是一种方式方法。老子给出这个路线,是说,在方式方法上要顺应自然之性,才能达到目的。因为他认为天之道,就是德,而大德是自化的,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
老子是非常相信人的。他人为过于认为的引导教化,都是破坏道,因为这违反了天性。所以,不要太追求那些损害大德的有目的的智慧或者行为,那是有害的。他甚至说:“智慧出,有大伪。”
相传老子出武关的时候,是骑青牛而去的
在这个层面上,所讲的方法就是“道法自然”。顺着走吧,另辟蹊径,虽然从你自身来看,得不到啥好处,但是,实际上你却能得到出人意料的好处。当然,用这种方法,必须洞察事物、人本质上的变化之道。然后选择一种阴柔一些的办法,最终达到目的。
04第三条路线:反
反者,道之动。
老子的意思是,要让道动起来,无行起来,需要反向操作。这道理似乎很有道理的,火箭速度那么快,都是因为反推力。
而且,因为“道”不是直线走的,是转着圈走的,循环的。这个点上,得不到,下个点上必定转回来,这就叫“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事物都是会向着反方向发展的。相反相成。所以,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万物有缺,才是圆满。就像《易经》所说的“亢龙有悔”、“大象无形”。
这种反向思维方法,是老子智慧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智慧的重要源泉。
老子通过“反”,让人们开始以万物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角度去认识自身。认知之后,是一通操作——“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衰”。
这像极了我们的生活呀。这路线给我们的文化生活所给予的营养和智慧,简直无法估量。
赵孟所书《道德经》,局部
路线之合:同尘和光
老子的智慧,其实是人民的智慧。因为绝大部分人,其实是处于弱势的,所以,在生活上要讲究方式方法。老子对于后世的思考,是静思。以虚、静制实、动。
以柔弱的姿态,认清自我,选对方法,才是生活里的强者。老子思辨的智慧恰在此处。就像他对孔子说的那样“丘啊,人生在天地之间,就是天地的一部分。天地是自然生的,人也就是自然生的。他们是一体的,你看啊,人有幼、少、壮、老,循序渐进的变化,天地有春、夏、秋、冬不断交替,这都是正常的,有啥叹气的。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只要人活着本性不乱就可以了。像你这样,天天忙着搞什么仁义讲座,你不明白啊,那是一种羁绊,要讲仁义,得靠权贵功名,这玩意儿有高有低,弄不好心里就焦虑,慢慢的又让利欲侵入内心,那可就烦恼了。”
老子的一切智慧,都是由反得正,其实是积极的。只不过,他不愿意强行折腾,是以心底里、智慧中的柔软去对待世界的。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为玄同。
把自己溶化光、尘之中,即可不出户知天下,不出牖,见天道。这是老子对文化的静思!也是对普世大众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