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以易解老,以老解易其二道是对易经
TUhjnbcbe - 2024/8/28 17:50:00
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东方既白著

由上一节《何以“以易解老”:其一、老子具有师承《易经》的历史机缘》的解读内容我们知道,老子应该有充分的时间资源和物质资源,以及本身天赋异禀的悟性,去精读揣摩不同版本的《易经》原文,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又不像知识信息大爆炸时期的我们,有应接不暇、分门别类的各种书籍和学习娱乐手段可以使用,读《易经》也许应该就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必修课程之一。

其实不但老子精读了《易经》,孔子也精读了《易经》,这是有史实资料可以佐证的,比如《论语述而》第十七章的原文说:子曰:“加(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另外还有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晚年孔子学《易》,“韦编三绝”的故事,其中说:“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后来用“韦编三绝”形容某人读书很勤奋。当然还有被后人津津乐道、奉为经典的《易传》,据说也出自孔子之手。因此,老子和孔子应该都是精读过《易经》的,而且两人都对此有了不同程度的感悟,都写了相应的“读书笔记”,只不过孔子的“读书笔记”,看起来更中规中矩,更像读书笔记,不但论证了《易经》的卦序排列问题,更对其中的一些卦辞、爻辞做了重点的诠释和解读。因此,后人又把《易传》形象的比喻成《易经》的“十翼”,意思是说,《易经》有了这篇“读书笔记”的辅助,如虎添翼,后人在此基础上学习解读《易经》,也可事半功倍,甚至如履平地。

《易传》,《易经》十翼也

而老子的“读书笔记”,则看起来更像一个不漏痕迹,而又能提纲挈领的“读后感”,但也正是由于老子这个看似不是读后感的“读后感”,才有后人不无赞叹地说,《道德经》就是对《易经》的继承和超越。那为什么说《道德经》是对《易经》的继承和超越?这是一个很值得当代人去认真思考和详细论证的事情。针对《道德经》是对《易经》最高境界的解读,做个形象的比喻:《易经》是智慧的海洋,而《道德经》则是在《易经》海洋里孕育出来的超级完美的“巨珠”。老子不但对《易经》进行了继承,更对《易经》进行了绝对意义上的超越和升华,这个超越和升华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万象归一,大道无极。《易经》里没有“道”这个字,目前甲骨文里也没有发现,虽然不能完全确定这个字是老子的发明,但至少从老子的《道德经》开始,“道”的概念和理念开始横空出世,开始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变得无比重要。

道法自然

“道”这个字有多伟大?从太极八卦来看,《易经》和《道德经》的内容都契合“阴阳太极”的辩证思想体系,而从当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易经》和《道德经》的内容亦都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体系(这是后话)。但老子并没有停留在对《易经》的精准解读和更宽泛的诠释上,而是对《易经》进行了整体的、形而上的总结和升华,从阴阳太极的繁杂中归纳总结出了万物的终始点:混沌无极之道。众所周知,《周易》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思想。而综合当前的各种已知史料和文化源头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老子和孔子都对《易经》做了深刻解读,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做了读书笔记,只不过相对《易经》的学术思想和整体架构而言,他们两者选择了不同的研究方向,老子著《道德经》对其进行了“形而上”的归纳总结,孔子作《易传》对其进行了“形而下”的诠释解读,但也都殊途同归。

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孔子解《易》算是只讲出了周易一半的思想精髓,也就是只懂了从有到有的道理。所以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从1到10,十进制的内容。而根本没有论述从无到有,也就是从0到1的过程和内容,比如被尊称为《易经》“十翼”的《易传》,更像是诠释《易经》的经典著作,属于对《易经》的具体章节和词句进行具体诠释解读和解说发挥《易经》思想方法的论文集。而《易经》和《道德经》则都是从下至上,天地同筹,众生平等的,《易经》讲天、地、人三才之道,《道德经》则讲“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其不但在《道德经》大部分章节中对天、地、人“三才”之道的阴阳性进行升华总结,更在几个重要的章节中专题描述了其升华后的“混沌无极之道”,对《易经》进行了形而上的巨大升华和超越,在《道德经》中开创性地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经典论述,使其一下子占据了哲学研究领域天花板级别的制高点,这几乎已经成了一个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就目前所知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来看,这个“道、天、地、人”四层之道的四分法极具合理性、前瞻性和不可替代性,此架构体系是我们后人进行哲学研究和创新工作所必须遵循的总法则和总原则。

众所周知,《易经》的基本原则是上天垂象和综合辩证,从天地抽象出基本八卦衍生万象。就像一个无私的母亲,把天地万物的规律打开给老子看,老子汲取《易经》的营养,实现了一次伟大超越,把天地万象合而为一,抽象出一个总象,叫作“道”,将道的性状表述为“混沌无极”。一方面,《道德经》是对《易经》太极八卦的深刻解读应用,而老子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从阴阳太极到混沌无极,把人的思维从阴阳太极的低维角度超脱出来,不仅仅限于像《易经》那样论证世间万物从有到有的辩证关系,而是立于混沌无极的更高维度,贯穿了从无到有,也就是从0到1的终极通道,重构了万物终始点的秩序体系:“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是对天地宇宙的一次伟大超越,天地宇宙不再是终极真实,而是道的彰显,中华文明拥有了无限和永恒,这次超越之伟大,无论怎样赞叹都不为过。

如果说太极是宇宙万物演化的总法则、总规律,那么无极就是绝对终极的“真实”,太极还有宇宙时空,还可以模拟抽象出一个太极图,而无极没有宇宙时空的概念,是演化太极的演化之源、演化之母,无形无相又无所不在:“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这是对人类思维的绝对超越,因为《易经》是综合辩证的重要源头,所以可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又因为“道”的绝对超越,所以《道德经》被尊称为“万经之王”。以余愚见,只有理解了“道”的绝对超越性和“有无”的综合辩证关系,我们才能掌握解开《道德经》奥秘的第二把钥匙。而如此不可思议的超越,《老子》开宗明义时则仅仅说了24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举重若轻,何其优雅、何其洒脱、何其逍遥!从此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选择性和更加广阔的空间舞台,中国文人的研究领域也从《易经》所开创的“天地人”三才之道迈向了“道天地人”的终极层面,文化研究的方式和范畴的也从《易经》“从有到有”的片段升华到了《道德经》的“无中生有,有中化无”的整体循环过程。

以阴阳太极为界,无中生有,有中化无

虽然它们两者都以唯物辩证的方法来揭示研究事物的本质,但就涉及的范畴和深度来看,《易经》仅相当于牛顿宏观经典力学的层次,而《道德经》则在牛顿宏观经典力学的基础上更深入、更广泛地达到了相对论甚至量子纠缠的更高层次,这一突破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使是现代堪称精密绝伦的西方哲学体系,也只是更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易解老,以老解易其二道是对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