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解开《道德经》中“三生万物”之谜五
《道德经》“三生万物”中的“万物”具体指的是什么?在道德经中没有明确地表述出来,但是深刻理解了《道德经》精髓的孔子,在他所述的《易传》第十章中隐晦地表明这个“万物”是什么?
他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解释这句话,从而说明白“万物”的具体所指。
这里的“参伍以变……”,从两千五百年以来,到今天也是众说纷纭,就没有人能解释的完全令人信服,这也是孔子得其老子思想后,留给后人的诸多奥秘之一。
这里的“参”与老子的“三生万物”的“三”用法、字意义完全相同,“三”就是一个数量词,在《易经》中它被表述为天地人的意思。“五”也一样,在《易经.系辞》中解释说:“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此“五”既指构成天数的“五”个数,也指构成地数的“五”个数,这两组五位数错综相合又构成另外的五个(成)数(这是易中的二五之精)。这个“五”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代表与概括。
“参伍以变”的“以”是依次,从……到……的意思。在甲骨文中“以”是已(胎儿)的倒文,即头朝下的胎儿,表示已经成形,要降生了。如《易?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此句是说:要想为人所信从则要像手指依次的弯曲握紧东西一样相连及,你富有了则应该相帮邻人,这样才能共有共荣形成一个和谐的像手掌一样的整体。
“错综其数”的“错”是说自然数字的一阴一阳,一先一后交错而相连,当然这10个自然数是有差别、差异的。“综”是自然数字的复杂总合或搭配相加、吻合的意思。
“通其变”,就是通达它变化多端的意思。其中的“变”代表的意思是阳极阴变,阴极阳变,凡物事达到了极致的某一点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这个“变”是“参伍以变”的变,指的是依次从“三”到“五”的转变。如道存万物图(叁五以变)。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生成万物”的第3个阶段中它包括:1、处在上方的清轻的阳气;2、处于中间的由于阴阳损益而产生的“和”气;3、以及处在下方的浊重的阴气。
因此,处在最上方的清轻的阳气是刚建的代表,在物质中它表现为阳消阴长的坚定、肃杀、收敛状态,用天来五行的金及用八卦中的乾兑来表示。
因此,位于上方的阳气与“和”气的上边就构成了另外的一个具有两端的阴阳,由此这对阴阳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反弹的运动,也由此它们之间也产生了一个激烈运动的物质(用五行中的“火”来代表)。
因此,在自身阴阳的损益运动中,达到“和”平衡的冲载结合状态体就构成了五行中的“土”,也用八卦中的乾艮来表示。土在物质中它表现为阴阳运动平衡的博大包容、生养、止息状态。
因此,位于下方的阴气与“和”气的下边就构成了另外的一个具有两端的阴阳,由此这对阴阳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弱势的运动,也由此它们之间也产生了一个可供使用的相对静止的物质(用五行中的“水”来代表)。
因此,处于最下方的浊重的阴气是生发的代表,在物质中它表现为阴消阳长的仁爱、生发、调达状态,用天来五行的木及用八卦中的巽震来表示。
这种五行化生方式是以相对运动为进化原则的,它们之间的结合重组是基础的化生万物的开始与湮灭。这就是《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也相当于《易经.系辞》中的“两仪生四象”。道德经中的“三”实际就是相比于“四象”的这个阶段。
“遂成天下之文”这句话意思是:于是就可以理解天下万物形态处境,生发变化出的纹理与色彩。这里的纹理与色彩指万物的极致变化的界限,万物的本质,万物的基本构成与它的外在表现。这个“文”特指宇宙天地间的基础物质构成的纹理。整个物质纹理构成指的是我们的先人早已认识的金、火、土、水、木五种物质(纹理)的区分。“文”古通“纹”,纹理的意思。如道存万物图(五行),此图的物质为什么这样安排?这实际就是“三五以变”的形状,也是万物构成的基础存在的画面。想要更详细的了解,请参看《阴阳、五行、八卦的联系及衍变》一文。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这句话意思是:极尽其数的错综奥秘,就能理解确定全天下综合出来的大像。此大像指的是宇宙天地万物存在的画面。此画面就是原始的伏羲八卦图中各个卦的位置的排定画面。想正确地详解这句话的意思,还得参看《系辞中的8个字,解开的洛书之数和先天八卦位置的千年之谜!》一文。
“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这句话意思是:若不是天下万物达到极致之点时才引起反转的改变成化,岂能如此?
在此不多说了,自己理解,或留言一起探讨吧。
此文有不足之处,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