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呢,获取知识太容易了。百度、谷歌,你不知道的任何事,输入几个字马上知道了。现代人多识少智,而我们的古人少识多智。”
年,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去和哲学家陈鼓应教授聊天,陈鼓应教授对他说了上面一句话。
一语惊醒梦中人。
早就有人在说信息过载,但遗憾的是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所有自以为掌握了知识的人都在喋喋不休地向人们灌输一个概念:
要读书啊,要知识啊,要得到啊......不然,你就悲惨了。如果你没钱,那你一定是因为知识不够呀;如果你有钱,那么你连知识都没有,又怎么能保住钱,又怎么能够保证生活质量呢?
可是,他们不会告诉你,智慧不是因为你看了、听了多少的知识,而在于你排除了多少臃肿的杂念。
这是一个“无聊”成为奢侈,空白时间几乎不存在的年代。
人为什么会莫名地焦虑和烦躁,就是因为他的心智被繁杂的信息所占据、没有了空间。
生活需要留白。
我们看古人的画作,一山一水,有留白才有意境,才能够意味深长。
可我们的生活呢,因为强调“得到”,所以塞进来许许多多没有用处的东西。
当然,在我们去“得到”的时候,是觉不到那些是没用的——反而会有一种收获的满足感。
西方的一个哲人曾叹息道,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里面有多少是我用不到的东西呀。
而我们手里那块屏幕,一直在散发着强大的吸引力,以让潮水一样的信息塞进你的眼里、耳朵里、大脑里。
“手机,不错,它让大家再没有了无聊的时间,但是也消除了那些因无聊而诞生的伟大。”
一天24个小时,人不能不停地去工作,一定要有吃饭、睡觉、发呆的时间,你也许会觉得这是一种浪费,但创造性的灵感火花就是在身心“放空”之中产生的。
人离不开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从某种程度上说,信息就是眼睛、耳朵和大脑的“食物”。
但是,信息不在于多,而在于化。
如明代的圣贤王阳明所示,“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横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
所谓“两脚书橱”、书呆子,就是得了这种消化不良的病症。
只知贪多,而不能够消化吸收,俗话说读书读傻了,就是这个道理。
尽信书不如无书,“化”的诀窍就在于理解、思考、批判和吸收,只有化为己有,才是滋养的食粮。
金庸在《天龙八部》里写段誉学的“北冥神功”,就曾因为吸取了别人的内力太多而差点没命,读书、信息获取之类,也是如此。
“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
人只有在心神澄澈之际,才有智慧的通达和生命的愉悦。
而这种境界根本不在于你获得了多少知识,知道了多少的信息,你看老子的《道德经》不过五千字,可谁敢说自己的智慧就比老子还高明?
论聪明,论能力,论境界,在中国企业家当中,马云何曾服人?
但他说,“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我只读得懂《道德经》,老子读得懂我。”
所以,智慧是一通百通,根本不是你看多少书、买多少知识得来的。给别人钱,还要别人在自己的脑袋里下蛋,何其愚笨啊!
但如今这样的太多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