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中
TUhjnbcbe - 2024/9/2 18:23:00

上章,通过马王堆汉墓出的《系辞传》原文,对“刍狗”的误解做出了解释。梨花认为,老子提及刍狗并非是要贬低或轻贱任何人,而是为了阐明天地与效法天地的圣人,将万物与百姓,视做均衡自然的财与资。如《鬼谷子》中阐述的万物持枢之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所谓“持枢”指把握事物生成的规律。故,《鬼谷子·持枢·全篇》曰:“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鬼谷子

《荀子·天论》也说,无形的天拥有四季寒暑之分,有形的地拥有自然资源密布,灵秀的人则拥有调和天时地利的治理能力,这就叫做天地人相参配合。人若放弃了调和天时地利的灵秀之能,而去盲目羡慕天时、地财的各自功能,则是最大迷惑!(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荀子·天论》

言下之意,人治要与天时、地利相参配合,不能颁布违反自然规则的政令,比如在春耕或秋收时节颁布发动战争的命令,耽误农时。

这便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道理。言下之意,万物均是调和自然平衡的有形之财。万物丰茂,则财物富足;百姓是调和衡自然平衡的有无之资,人杰地灵,则治理得当。

但《鬼谷子·持枢》与《荀子·天论》等先秦名篇阐述的道理,均出自《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天地人三才之理。故,《易经》有中华传统文化“群经之首”的美誉。

中华文化“群经之首”——易经

而《系辞传》中记载的“天奠地庳”之理,阐述的同样是天、地相参配合的阴阳之理。同时也是后世明朝大儒王阳明总结的“知行合一”之理,既认知与行为需要统一的简单道理。

因此,王阳明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之知之成”。

既是说,“天奠”是均衡自然的无形宗旨,“地庳”则是均衡自然的有形财资。因此在《说文解字》中“庳”指“中伏舍”,宫殿下端的存放物资的房舍。

地庳

但梨花认为,天与地,无形与有形相亲比邻,不可分割的道理,还是通过寓言或比喻的方式讲述更加容易理解。

因为,假设有人询问什么是弹弓?我们总不能告诉他弹弓像弹弓……而是应该使用他能理解的比喻方式告诉他,弹弓的用处像弓箭,但外形却像树杈,并且使用皮筋相连。这便是惠子所说的“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的道理。既,说话的人,要使用他人所知的事物或道理进行比喻,从而使他人知道不所知的事物或道理。

生不逢时的名家惠施(惠子)

而梨花要讲述的,便是著名的佛家禅理故事“仁者心动”。

说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年),六祖慧能遁迹五年后决定外出弘法,落脚广州法性寺,正好碰上印宗法师在讲《涅盘经》。这时一阵风吹来,旌旗开始摇动,便有一位僧人说“是风在动”。而另一个位僧人却说“是幡在动”。两位僧人为此争论不休。

这时六祖慧能上前,说了一句直指佛家禅理的至理名言:“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您可能不相信,慧能的一句话,便得到了法性寺宗信法师的认可,也开启了慧能法师分外传奇的弘法生涯。

那么慧能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够得到宗信法师的认可?

慧能说,风和幡是不可分论统一整体,如果没有风,没有无形不可视的推动力,则幡不会动;但如果没有幡,没有有形可视的展现力,又如何证明是风在动?

因此慧能认为,风与幡是不可分开论述的一体关系,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亦如荀子所言,大理不可蔽于一曲偏见。

故本章曰“天地不仁”。

因为天地没有仁爱偏私,始终公平公正。

仁者心动

那么何谓“道”?何谓“德”?何谓“仁”?何为“义”?何谓“礼”?

梨花认为,讲到此章(第五章),“道”“德”“仁”“义”“礼”的含义与区别必须做个大概了解,否则之后章节很难解释的清楚。

因此我们需要先看一看“德经”首章,《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前半段是怎么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1
查看完整版本: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五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