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十章四
TUhjnbcbe - 2024/9/2 18:24:00
力克宁补骨脂白斑抑菌液 http://www.kingbaby.com.cn/gushi/12603.html

数千年来《道德经》之所以无人能解,原因无外乎“道德”的定义千人千语,万人万解。如同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言,若人人都将自己的成心当做判别是非的标准,那谁还没有一个标准呢?

相同的道理,一万个人心中就有可能存在一万种定义道德的标准,因此古往今来无论谁定义道德,都难逃受人追究难诘的结局。不但孔孟老庄如此,佛陀、耶稣同样也不例外。

而关于道德,关于哲学,中国近代哲学大师胡适先生在《中国的哲学》一书中评价:“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例如行为的善恶,乃是人生一个切要问题。平常人对着这问题,或劝人行善去恶,或实行赏善罚恶,这都算不得根本的解决。哲学家遇着这问题,便去研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人的善恶还是天生的呢,还是学得来的呢;我们何以能知道善恶的分别,还是生来有这种观念,还是从阅历经验上学得来的呢?”。

因此,在黑格尔的这样哲学大师眼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所讲述的道德哲学,不过都是些老道的经验教训。如同经常走某条路,久而久之便对路况了然于心,哪怕闭着眼睛走也清楚哪里有坎儿,哪里有坑。这便属于老道的经验教训。而在人群中生活久了,自然也会知道做人应当诚信,谦逊,友爱……否则无法在社会中长久立足。而这些行为选择,同样也属于老道的经验教训。

曾几何时,梨花对中华传统文化,乃至世界诸多文化的看法与黑格尔、胡适一致。同样认为,人类文明起源于锲而不舍的自然现象观察与规律总结。但随着对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深入了解,梨花又渐渐意识到,这样的想法很可能大错特错。比如中国人对天文节气,对医学易理的认识与把握都大大超出了循序渐进,从无到有的生成逻辑。甚至达到了未卜先知,匪夷所思的程度。并且不止中华传统文化如此,世界文化史上很多消失的古老文明也同样如此。比如玛雅人对天文历法的认识高度,埃及人对建筑的高超技艺。

现代大多数的人固执地认为,古代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使用的石条源于天然采集,因此推测建造“胡夫金字塔”需耗费十万人,二十年之力。但年,法国化学家约瑟夫·戴维道维兹却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他认为,建造金字塔所使用的石条,有可能是人工浇铸而成。约瑟夫·戴维道维兹大胆猜测,古代埃及人先将从采石场里挖来的石灰石破碎,后与水混合制成石灰石浆料,再与高岭土、钠盐、白垩(碳酸钙)混合,就可以在现场浇筑成型,制造石条。因此他猜测,古代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所耗费的人力与时间,远没有现代人估算的那般庞大。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约瑟夫·戴维道维兹还找到了很多的证据。首先他发现建造金字塔使用的石块,要比当地采石场上的天然石块轻百分之二十,而浇筑制成的石块由于在浇筑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空气混入,因此在石块内部形成大量气泡,使得石块变得比较轻。

其次,如果是天然的石块,石块中的古生物化石应当层层沉积,均匀分布。但金字塔的使用的石块中,古生物化石却分布散乱。这很可能说明建造金字塔的石块,都经过破碎后重铸的人工浇筑过程。

但这个解释至今仍有很多人反对,反对的原因无外乎不愿承认史前文明的存在。不过这也只是少数具有权威的现代人的极端看法,相反,早已消亡的诸多古代文明均认为,世间万物莫不运转在周而复始的轮回过程中,如同年复一年的四季更迭,一代衔接一代的生物演化。文明的存续同样也不例外。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便是玛雅人关于七个太阳季周而复始的假说。还有中华古籍《周脾算经》中关于气候更迭的规律阐述:“阴阳之数,日月之法。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生数皆终,万物复始。天以更元,作纪历。”。

当然,您或许认为《周脾算经》的中记载纯属无稽之谈,但现代地质学家却发现地球生物在演化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周而复始的莫名灭绝规律。比如发生在4.4亿年前,导致百分之八十五物种灭绝的“奥陶纪大灭绝”。

还比如发生在3.65亿年前,导致海洋物种大量灭绝的“泥盆纪大灭绝”。

2.5亿年前,导致百分之九十六物种灭绝的“二叠纪大灭绝”。

2亿年前,导致爬行类大量灭绝的“三叠纪大灭绝”。

和万年之前,导致恐龙灭绝的“白垩纪大灭绝”。

迄今而至,人类对以上确实存在过的物种灭绝现象的成因解释,也仅仅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偶发因素。还没有哪个权威机构能如同《周脾算经》,对物种灭绝的规律给出如此系统性的解释。

《周脾算经》的解释原理其实很简单,华夏古者认为既然天地周而复始,空间与时间无时不刻都处在此消彼长的循环过程中。那么由天地孕生的自然万物,也应当如同孕育它们的母体般处在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中。所以万物才有生有死,有成有毁。四季才周而复始,循环不止。文明同样也不例外。因为文明的产生与陨灭,与自然环境的优劣有着必不可分的必然关联。再高级的文明也有抵御不了的自然灾害,比如华夏古籍《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望古之际,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泱泱而不息。”。

什么叫“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空间不再覆盖,时间不再承载。那么您说,什么样的文明程度,能抵御得了破碎时空的自然巨变?

无独有偶,大约成书于公元前年左右的苏美尔泥版书中同样记载“那种情形恐怖得让人难以接受,风在空中可怕的呼叫着,大家都在拼命地逃跑,向山上逃去什么都不顾了。每个人都以为战争开始了……”如果苏美尔人真如同我们想象的那般愚昧落后,面对未知的自然灾害首先想到的应当是天神的愤怒,而不是战争。也只有了解战争能够带来天塌地陷的可怕后果后,苏美尔人才会想到是战争降临。

长篇大论的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并不是老道的经验教训,而是源于上古文明的文化传承,龙的传承。庄子所说的“天德”,效法天地运行规则的行为品德。因为《庄子·天地》中记载“物得以生,谓之德”言明,天地生成万物的规则便是“德”,便是人们应当效法的行为准则。

那么天地生成万物的规则是什么?《庄子·天地》开篇便直截了当的言明“天地虽大,其化均”空间与时间虽然广袤无边,但它们彼此分布却均衡、对等。

《周易·象传》开篇也说“天行健,地势坤”天地的运转形态是对等、对称,而运转趋势是创生万物。

关于“健”,《说文解字》中记载“健,伉也”。

那么何谓“伉”?对等,对称之象,所以古时情投意合的夫妻也称伉俪。

更加神奇的是,如果按照古人的天地寓意时空的理解,使用现代天文学对天体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空间与时间数值进行比较,您将发现古人说的一切都是真的。天与地,空间与时间在运转过程中,确实时时刻刻都对等、对称。

比如以天文单位Au作为空间单位的火星平均日距1.Au,如果连续乘积三次,结果将约等于3.53……(1.×1.×1.≈3.53)。

而以“年”作为时间单位的火星公转周期1.88年,如果连续乘积两次,结果同约等于3.……(1.88×1.88≈3.53)。

还比如,以天文单位Au作为空间单位的金星平均日距0.Au,如果连续乘积三次,结果将约等于0.……(0.×0.×0.≈0.)。

而“年”作为时间单位金星公转周期0.年,如果连续乘积两次,结果同约等于0.……(0.×0.≈0.)。

也就是说,天体空间数值的三次方,除算时间数值的两次方,结果相等。这便是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在十六世纪末发现并命名的天体运行三定规律之一,调和定律。

但旧石器晚期,也可能是在三十万年之前(唐初训诂学家韩愈的说法),中华文化的创始人,上古伏羲氏,便已定义出了易学象数的立卦之数,即卜算天地之数,参天两地而倚数。

什么是“参天”?空间幅度交错(乘积)三次。

什么又是“两地”?时间幅度交错(乘积)两次。

什么又是“倚数”?什么是“天圆地方”?又如何运用《周脾算经》中记载的上古象数歌诀——方数为典,以方出圆,笠以写天?有时间,建议大家去看看梨花为了更好的注解《道德经》,所写的《时空中的秘密》等五篇辅助文章,不但能够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史前文明,进而更加正确的理解《道德经》。

长话短说,“天地虽大其化均”告诉我们的不止是时空对等、对称的物理形态,还有天地创生万物的共性规则——“均”。所以庄子在阐明大道出于泰初,时空有无并存的混淆状态后,进一步补充道,万物正是效法了天地持中而行的均衡运转形态,才得以产生(物得以生,谓之德)。

也因此,老子在本章结尾补充道:“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孕育生养万物的母体什么?是天地。所以中华民族才有盘古开天辟地的古老神话传说。但多数中国人却一直模糊的认为,天地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抽象概念,但其实,天地指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现代科学重新命名的物理概念空间与时间。

也就是说,盘古劈开的天地,即是现代所说的时空。而老子所说的孕育万物的母体“玄牝”,指的也是它。那么时空为什么又叫做“玄牝”?因为“玄”指黑而有赤色者,而《周脾算经》中明明白白的记载“天青黑,地赤黄”,天地时空的色彩是青黑与赤黄并存混淆。而“牝”指母性。如此,青黑与赤黄并存混淆的天地时空,不正是孕育万物的母性之门?

本章老子说,天地孕育万物时会矫枉万物的拥有,即“弗有”。因此人们不难发现,世界上并不存在纯粹唯一的事物。例如没有不存在杂质的黄金,也没有不存误差的计量单位,更加没有百分之百纯粹的唯一的事物。

任何事物,若从微观角度去看都不纯粹,因此迄今为止人类依然没能找到创造世界的基本元素“上帝粒子”。

所以老子在本章开篇才会讲出这样的话“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老子反问,彼此相成的精神与肉体合抱为一,能够永不分离吗?聚守精气想使思绪变得柔和,但能够如同婴儿的思绪般柔和无扰吗?清除杂质深入到细微的极致,但能够完全没有瑕疵吗?爱护民众治理国家,但能够事事顺其自然完全不使用巧智吗?运用感官之时,又能否杜绝情欲困扰静守如雌?通晓各方的道理,但能够大公无私完全不存偏见吗?

其实老子是想告诫世人,世间本不存在真理,绝对或唯一的行为标准,只存在永无止境的变化,因事而更的弗居行为。如他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所言“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老子说,受到宠爱其实不是什么好事儿。得到之时保持警惕,失去之时同样保持警惕,这才是宠辱若惊。老子的言下之意,受人宠爱与受人侮辱都是需要矫弗的处境。所以他提倡功成身退,弗居自保。但老子没有提醒的是,知耻后勇的人之共性。

而差不多相同的行为理念,《庄子·大宗师》中也曾提及,上古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庄子说,上古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也不图谋世事。像他们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会后悔,赶上了机遇不会得意。

众所周知,普通人错过时机都会后悔,但庄子却说上古真人“过而弗悔”,错过时机会矫枉自己的沮丧心情。同理,“当而不自得也”指,赶上了时机矫枉洋洋得意的自得心态。由此可见,庄子口中上古真人是一群什么样的古怪之人,至少在唯利是图的多数现代人看来,这些人不谙世事,不近人情。怕是也只有在老庄孔孟这些华夏先贤眼中,他们才是行为的表率,道德的宗师。

由此也不难理解“弗”字本意为何指“矫枉”,而“弗居”的本意指,以均衡为宗旨的行为理念。所以老子才说“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因为世间万物祸福相依,得失相符。若从相对角度而言,虽然失败非常令人惋惜,但您也不得不承认,失败其实也人生中无法替代的巨大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失败后重新振作起来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故佛家常说“自古度人先度己,从来知满再知空。”。

也因此,老子在本章结尾强调“生而弗有,长而弗宰”,天地在孕生万物的过程中,会矫枉万物的所有。例如在祸福之间,让人们自己做出抉择。并在万物成长的过程中,矫枉万物的主宰。例如在得失之间,同样让人们自己做出抉择。

俗话讲万物有得必有失,而人生的智慧,大道的环中之要便在于如何在失中看出得,又如何在得中预见失。这便是“玄德”,天地的均衡品德,庄子所说的无为天德。

1
查看完整版本: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十章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