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对道德经第二章的些许感触
TUhjnbcbe - 2024/9/11 1:24:00
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ask.bdfyy999.com/

今天下午闲来无事,随手拿起《道德经》翻看两页,但第二章的论述对我颇有触动。为了分析方便,先将原文复述如下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此章可以看作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宇宙或者世间规律,用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等事例说明世间万物皆是相对而言、相伴而生的;第二部分讲的是圣人处事应谦虚内敛、不居功自傲、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如果能这样做反而功劳依旧是属于他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很多时候提到秦始皇修长城之事,都容易联想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并以此来反映秦始皇的残忍暴虐。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秦始皇劳民伤财、不顾百姓死活而修长城一事就是错的呢?当时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入侵和骚扰,秦国将北方各国修的长城连为一体,这项工程即使放在现代都是宏伟巨大,更遑论是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国家大量的征用民夫、百姓赋税沉重,死伤之人不计其数,造成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对于各地的起义残酷镇压。从这个角度讲,秦始皇未能以民为本、休养生息,确是一个暴君无疑。

但若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或不尽然,就是因为有了长城的庇护,中原文明反而增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直到明朝时都依然在北方修筑与完善长城。可以说在中国整个封建历史的长河中,长城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很难从某一个角度或立场而一言以蔽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得我在上大学时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女士每次见到乞丐都会给予一定施舍,她的家人与朋友多次劝她说很多乞丐都是好吃懒做,骗取他人的同情心度日罢了,说你这样的善心反而是在纵容他们的不劳而获和懒惰。听得多了,她也有些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对的。有一次,她下班途中看到一个年轻人穿着有些脏的衣服在路边乞讨,地上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己身无分文,望好心人能借他一点钱买一张回家的车票,而且他会签字据以为凭证。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样的乞讨方式和理由并没有任何新奇的地方可言。她也犹豫了,不过最后她还是给予了这个男孩金钱上的帮助,然后这个男孩问过她的联系方式后立了字据给她。对于这张字据谁会真的当真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后来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信,是那个男孩寄来的,信中说在他最困难最无望的时候,是这位好心的女士帮助了她,他心存感激,并说自己以后也要多帮助有困难的人,把这种爱心传递下去。从这以后,她更加坚定了帮助他人的想法:我分辨不出来哪些人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但我用自己的这种方式,终会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故事中这位女士的善良有对错吗?帮了该帮的人就是善?帮了不该帮的人就是恶?对于那些以乞讨为业的人来说,她的帮助对他们而言无所谓善恶,对于她的家人朋友来讲,她帮助了那么多好吃懒做之人,甚至可以说是在“纵恶”,但对于真正需要被帮助的这个男孩而言,她的做法就是善的体现。其实善与恶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只是立场不同罢了。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要是出于本心的“善”去做事就可以了。什么是本心的“善”?就是没有任何功利的、附加条件的善。或许这就是老子所提倡的“上善若水”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过以上两个故事我想说的是,世间万物的矛盾体都是相互依存的,看似对立,却又实则统一,是是非非都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去评判一个人、一件事的对错,我们要从更多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待问题,这样会更客观、更公正,也更容易听进不同的意见,吸纳各种有益的建议,减少自己的种种烦恼,也避免厚此薄彼,产生矛盾。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道德经第二章的些许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