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之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
治理百姓、敬事天地,没有比爱惜精力、收敛知识更为重要的了。
正因为爱惜精力、收敛知识,所以要趁早服从道。趁早服从道,就是厚积其德。厚积其德就没有不能胜任的事。没有不能胜任的事就无法估计他力量的极点。无法估计力量的极点,他就可以担当好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大道,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这就是根深蒂固,长久永从的道理。
解析:
这章是讲述给王侯士人们的俭啬之道,主要在于修身。所谓俭啬,就是爱惜自身、收敛精神、内心淳朴、不事炫耀。做到这些,就应该按照“道”的精神内涵来做,可以用于修身、治国等。
第一部分“治人事天,莫若啬”,治理百姓,敬事天地,首先要做好的是爱惜自己的精力、收敛自己的知识,不要显得张狂。古代的统治者都是敬事天地的,所以北京有天坛和地坛,这是皇帝敬事天地的地方,说明古代的统治顺从天意是统治策略的一项,所以老子提出了治人事天的“道”家理念。
而要做好这一项,就需要提高个人的修为,从自己内心深处觉得遵从天意是施行治国策略的一项。遵从天意,诸侯王本身就需要做到不使小聪明、不认为自己有了知识而做出狂妄、悖逆的事情,收起自己不合天意的想法。
第二部分,做到爱惜精神、收敛自己认为的不合天意人道的思想就需要在心理有“道”,因为“道”家思想中的主要观点是天、地、人的和谐,也就是按照天意、明白地上万物的生长、做到人的和谐,才能做好“道”家思想。只有在内心按照“道”家思想来要求自己,才能做到爱惜精神、收敛小聪明。这就要求服从道家思想越早越好,才能做好以道家思想来要求自己、对待百姓。
而以最早的时刻来顺服道,就要多积德。因为道家讲的是道和德,德是在顺从道的基础上逐步养成的,积德也是顺服道的一个重要方面。积的德越多,自己的内心就越宽阔、外界带来的干扰就越小,同时克服外界干扰的力量就越强大,这样就称为战无不胜,当然是心理上的战无不胜,内心不被攻克。这就说只有当自己的信仰强大的时候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我们看过《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就是因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可以抛弃阻碍自己的任何力量,同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献出年轻的生命。
这就是说在自己的信仰足够坚强、具备战胜一切的想法的时候,内心力量的驱动力是非常大的,自己心里产生的源源不断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是没有人能够知道的。在内心不断涌现对道家思想的追求、以不屈的思想将道家思想坚持到底的时候,这样的人就可以治理一个国家。这里说明老子的观点中,治理国家是以强烈的思想理念来完成的,是将这种思想以合理的方式在百姓中间推广,使人人按照道家的理念来行动。
而且治理国家需要掌握国家的根本大道,知道怎样要求基层管理者和百姓按照道家的思想来完成自己的工作,这个在前面的讲述中很多,如“处无为之治、行不言之教”;而百姓则需要达到温饱、有屋住就可以了,不要有过多的想法和要求。这样王侯们则轻松治国,不用处处去彰显自己的功劳;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显得井井有条,呈现出繁荣、和平、美好的景象。没有人会批评王侯士人,王侯们的统治可以不断地坚持下去,而这时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
做到治理国家的这种修为,需要一个人内心的坚守、对道家信仰的不断追求,在内心中产生根深蒂固的、长久永存的道家理念。提高自身的修为,以信仰来达到对国家的治理。
历史上的统治者信仰道家思想的很多,有的想着通过提高自己的修为达到长生不老、有的希望自己信仰、其他人也信仰,人人来做好一个道士。如汉朝的“文景之治”采用的是道家思想,开启了汉朝的辉煌,因为当时的环境适合这种思想;明朝的嘉靖帝是一个忠实的道家信仰者,但当时的官员们很少有像他一样来信仰的,而他的治理则是明朝陷入困境的开端,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信仰的贯彻、推广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培育策略的执行者、并让百姓明白这种理念。
老子讲的是道家思想,这在中国的源远流长是根深蒂固的,也是深入百姓生活的。但时代在进步,外来文化也在输入,而道家思想仍然能影响人的生活,足以说明《道德经》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