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译
不推崇贤能,使得民众不争名。不让货物稀缺昂贵,使得民众不偷盗;不显现引发欲望的事物,使得民众内心不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是让民众内心清静,衣食无忧,志向柔和,身体健康,常常使得民众没有妄知,没有妄求,使得有思虑的人不敢胡乱作为。用无为的方式,也就没有不被治理好的。
解读
在第二章,老子揭示了相对性的存在,并且描述圣人是无为的。在第三章,老子揭示了治理中的相对性,以及如何用无为的方式来做治理。第三章的内容,可以指导自我的管理,也可以指导组织的治理。
在组织的管理中,相对性也是一直存在着。管理的行为,原本是为了有利的结果,但同时又会造成一些有害的影响,很难做到绝对的“有利”,也很难做到绝对的“无害”。常见的管理困境,是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
对于问题,都可以回到源头来看。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有不符合于“道”的行为。而行为的产生,是因为存在欲望。人以为追求欲望的满足,会得到愉悦,但结果是欲望越来越大,内心杂乱,又产生各种的问题。
所以圣人的治理,是让民众内心清静,没有杂欲妄想,如此每个人可以感知“道”的指引,用无为的方式为人处世。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这样,那么整体的治理就不存在问题。
在第三章,老子讲了无知、无欲、无为的概念。无知,是没有妄想的意思,内心清静,自然可以感知“道”,可以从“道”来认知各种的事物。无欲,是没有杂欲的意思,内心清静,符合于“道”的欲望是正欲。无为,是顺应“道”,自然而然地为人处世。
感悟第三章的教授,是去除杂欲妄想,让自己回归清静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