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道德经第十章境界是修养的最好诠释
TUhjnbcbe - 2024/9/30 18:02:00
自媒体短视频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253-1.htmllov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精神和身体合一,能够不分离吗?结聚精气,致力柔和,能像无欲的婴儿吗?洗清杂念,深入静观,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感观在进行生命运动,能守静吗?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道生万物,养万物,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发展而不自恃其功绩,使万物生长了而不去主宰它们,这就叫最深远的“德”。

本章的内容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老子采用只问不答的方式,其意是答于问的反问排比形式,而且,具体有力地从六个方面阐述了,个人修身养性的工夫,以及达成工夫后,如何作为参与社会活动的指导思想。

老子首先说,精神和肉体相结合,能不能分离开。精气结合起来是可以达到柔和的状态,但是,能像柔弱的婴儿那样无欲无求吗?

这段话老子其意是在说,修炼心性的最高境界是看你能不能像无欲的婴儿那样。婴儿的内心是没有是非标准的,婴儿的心性是收敛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婴儿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然而然的。是最符合“道”的。

所以老子认为,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就应该像婴儿那样,无欲无我,自然而然的状态。

在老子看来自然界中,最接近“道”的一个是婴儿,另外一个就是水。

接着老子继续说,清除内心的思想杂念,达到深入静观的状态,是不是就能心如明镜呢?就能明亮没有尘垢了吗?

爱戴百姓,治理国家,能不能遵循道义而为呢?意念不专一,不稳定,就会有轻举妄动的行为,这样是守不住柔弱和宁静的状态。就无法来预测和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

明白四达,就能做到不用智慧心机吗?这一部分老子主要是讲,个人修养心性后所达到的境界,是不是和“道”相统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儒、释、道三家都非常重视个人心性的修炼。因为,心镜不明,则物来不应。所以只有心镜明,才能清楚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这是儒、释、道三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也是用心若镜的道理之所在。

最后老子说,“道”生养了万物而不把万物据为己有,这是“道”的高尚。推动了万物的发展而不自恃其功绩,这是“道”的谦卑。

“道”使万物生长了而不去主宰它们,这就是深远的“德”。这是老子借“德”来体现“道”的高尚,也是更进一步来说明“道”的重要性。

本章老子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要做到形神合一静心、尚柔,而且还要以清静无为、守雌弃智这样的状态来作为。

然后是说,当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后该如何作为。老子的答案是,要像体现在万物上的“德”那样,不据为己有,不去主宰万物,这才是修养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第十章境界是修养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