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道德经21章,告诉我们感知美好的生活
TUhjnbcbe - 2024/10/11 17:04:00

《道德经》第21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的内涵、运作,只遵从于道。

孔,按照现在理解,是一个洞,意思是深远,有一定道理。《说文》:通也。从乚从子。乚,請子之候鳥也。乚至而得子,嘉美之也。金文的孔,是个鸟的形状,张着嘴。古人认为,见到这种鸟,表示府内要添丁,是好事。所以,我倾向认为,孔是美好之意思。如孔雀,就是华美的鸟。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指的是这种美好的德也好,按照别的解读,大德也好,深远的德也好,其实是惟道是从的。惟道是从,指的是跟随大道而行,有道才有德。我们也就能理解: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等等。道德仁义礼还是有个顺序的,道在先,德在后,是通常的理解。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道表现为物的时候,是恍恍惚惚的。

大道是一个形而上的存在,虽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但是,是存在而不是幻想,也不是一般人理解的道是规律。

恍惚在现代汉语之中,有点迷迷糊糊、神志不清的意思。在这里不能这么解。古文大多一字一意。恍,心+光,内心感觉到有光,即:用其光复归其明,大道之光;惚呢?忽,一个计量单位,一丝为十忽。现代汉语还保留了忽的本意。如,飘忽:很小很轻,故飘忽不定;忽然:很轻,故会突然转折、变化;疏忽:很微小,故容易疏忽。这里就有很微小、难以察觉、飘忽不定、快速变化等综合含义。可参考《庄子·应帝王》:倏忽与中央之帝混沌的寓言。这是老子返观大道有种惚恍的背景。

比如疏忽,这个事情很小,所以容易忽略了,马虎了。生活之中我们不能疏忽很小的细节。往往在小的细节上没注意结果失败了。要疏而不失。

后面这四句话就比较有名了。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四句话要对齐,对齐就自然凸显出:象物精信,惚恍窈冥。道德经不能像散文一样排版,要以诗句的形式一行一行,对齐,就能看到很多的奥妙。

《道德经》的每一章,一个是要分段,一个是要对齐。

如2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樸

樸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通过分段,显示不同意思;通过对齐,悟到:谿-谷、不离-乃足、婴儿-樸的递进关系。这一章的义理就呼之欲出了。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那样惚惚恍恍啊,其中有象的存在。

在这种惚恍的背景下,老子反观到象。那什么是象?应该是对从现在到未来的某个时间段的一种形势、趋势的洞察,在内心自然出现一种象,把握了未来的一种变化。如35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正因为把握了未来的趋势变化,所以大家都向他靠拢,做成大事。

伟大的企业家、政治家都会在内心呈现一种象,把握到这个大趋势,顺着这个趋势而为,自然就成功了。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那样恍恍惚惚啊,其中有物的存在。

在恍惚的氣化背景下,老子还反观到有万物还处于形而上的存在。这个物呢?就包含了现代汉语之中的人物、动物、植物。那为什么有人物、动物、植物的区分呢?按照元氣论,就是禀氣不同。如:人得中氣;动物如鳞介羽毛得东北南西之四象之氣;植物自然得余氣。所以人为四大之一,万物之灵,从中可以直通大道。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那样深远暗昧啊,其中有精的存在。

窈兮冥兮的窈冥,都是宝盖头,也就是穴。穴,为土室,也引申为空窍,有幽深难测之意。穴下的幼,则有微小之意。冥,也有幽远不可见的感觉。老子反觀到,在幽远不可见的、难以测度的洞穴之中,有精在萌生。

什么是精?《说文》精,择也。看不懂。再看《莊子·人间世》:鼓筴播精。《註》簡(捡)米曰精。就理解了,原来就是把米(谷)当中比较好的饱满的选“择”出来,这就是精,作为种子播下去。所以,精,初始含义,是最好的米(谷)。精,米+青,我猜测这个青,是柬的变形,揀(拣)的意。后来精,引申为“最好”的意思,如精义、精兵等。

《管子·内业》:精,氣之极也;精也者,氣之精者也。管子此说很重要。这里的精,就是氣当中最好的部分。

《黄帝内经·素问》:积氣以成精。氣多了也就自然有精,其实就是氣凝聚为精。混沌从浑樸不分,逐渐往精氣神方向分化。而精,更接近形而下。混沌逐渐降级,往有形有质的形而下方向演化,理解樸散则为器的过程之一。

大道演化的混沌元氣,一开始可能是相对均衡的一團,然后随着大道的自然赋予的玄机,在不断地往外膨胀扩展。这个过程有氣的自然清浊分离,也有氣的自然氤氲而孕育万物,也有氣的自然凝聚为精华。各种未来的趋势也就在其中了,可以内心感悟到象的存在。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精是那么的真切,其中有信的存在。

精,老子感悟到是非常真切的存在;真,也意味着纯粹,没有杂质。其中有信的存在,即,精是信的载体,承载着信。

信:人言为信。综合现代汉语的词组:口信、信息、诚信、相信、潮信、信任、不失真、不失信,信就有这些等综合的含义。如,口信携带信息,传递的时候要不失真;说话要讲究诚信,这样才能获得信任;要准时到达、守信;传递口信的时候要不失真等等。这里的信,主要指现代意义的信息的含义,也就是精氣携带有信息。

人言首先是信息,传递某种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个信,也就是人言一出来,随着内心而直出,无形之中就伴随着精氣,就自然带有氣化的能力,尤其是圣人,感通大道与天地氣化,氣化能力强大,就自然起到一定的作用,兑现言之中的信,也就是承诺,言而有信。也理解为,如果称得上言,言出则必然带有一种凝聚的氣的精华,携带着信,所以在无形的氣化上无论是对天地,还是对百姓,都有效果。

那么我们也就自然理解了,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个信,如果其中的精氣不足、不够,自然起不到完整的作用,也就失去了诚信,别人就不再相信你。

所以,信还是很复杂的好几个意思的糅合,都完整地保存在现代汉语之中了。

也可以理解为老子能把精之中的信息解读出来,所以他才有各种靈机源源不断,才能有原创的五千言《道德经》的问世。

就如我们现在的无线电波、wifi一样,其中有很多信息,有图像、声音、文字等等。而大氣之中也弥漫着各种的信息,就看是否有解读能力。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从远古到现在,道的名字不能消除,依据她才能观到万物的开始。

从古代到现在,对老子而言,古代就是我们讲的上古,他的现在,就是老子所处的时代。这个名是什么呢?可以是大道,也可以是象物精信,以此才能反觀万物的存在和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等。这里面不是有象吗?

为什么说,有了名,才能以此返观万物甫始的状态?可以理解,中华大道代代传承。对于有道之士之间,固然可以默契于心;但是,如何传承给下一代呢?必须有名,才能描述、传承(包含用语言、文字)。先有语言,然后逐渐形成文字,有个“始制有名”的阶段,开始给万物命名;然后,就能代代传承,“以阅众甫”,莫有断绝。

阅:“《说文》具数于门中;《徐曰》春秋大阅,数車马也。具数,一一数之也。”所以,阅,有逐一检阅的意思;用什么检阅呢?自然是10章指出来的玄览,故为阅览。

众:万物,其中有物的物;甫:开始、初始。从甲骨文金文看,甫的本意为,苗刚刚从田里面生长出来的样子。这里就指万物的最初始。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我为什么能知道万物最初始的状态呢?就是因为返观了“道”才认识到的。

为什么老子返观到了万物的甫始时候的在形而上的状?就是因为他感通大道,所以能返观到象物精信,惚恍窈冥。

注意了:众甫之状,此时为状,还没有到形。万物这个时候还在混沌之中,还仅仅如《易纬乾凿度》讲的:太始,形之始也;所以只能是称为状。

形与状不同;音与声不同;观与察不同;行与动不同。《道德经》的名,有很多不同,这是我们读经需要仔细区分看似相近的名的不同内涵。

我最深切的体会就是要自信。我们都是混沌之中孕育的,那么与大道母亲自然有种联系、牵连,所以感应大道不是一件难事,反而是最自然的事情。但是为啥感应不到?就是私欲大了。在我们甫始的生命外面有层染着,所以与大道有隔阂。逐渐少私寡欲,去掉染着,自然见素,自然抱樸。这当然有个过程。但是在这个少私寡欲的过程之中,我们已经能有所感应了,自然就显出修身家乡的美好生活的状态。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21章,告诉我们感知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