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死了,在他的心中,这是一场光荣的殉道。当他被推向绞刑架的时候,还在宣扬自己坚持了一辈子的主张,弘扬自己所谓的真理,说着“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只有神知道”的狠话。
千百年后,时间给出了答案,人们称其为“愚蠢的大多数的胜利”。然而在东方智者老子看来,他终究还是说得太多了,无异于对牛弹琴;牛虽然很蠢,听不懂琴音,把琴弹给牛听就很聪明吗?
文/希夷
符号帝国独家原创
一
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天雨虽阔不润无根之草。苏格拉底对着门口的铁匠、路边卖羊肉串的摊贩、骂街的泼妇大谈特谈“爱与智慧”,终究是搞错了对象,无异于对牛弄琴。
因为说的太多送命的,历史上还有个人比他错的更多,那个人就是三国时期的杨修。
曹操在桃酥上写上“一盒酥”,本意确实很可能是让众人分食,与众同享,但这并非丞相的终究目标,他最终的目的是让大家在共享之前,先直接或间接,尽心或尽力哪怕是用力过猛地称赞自己“与民同乐,平易近人,高风亮节,英明神武”的作风,而不是让人猜谜,然后抢去了自己的风头,刷一个小聪明。
传令“鸡肋”之时,确实已经有了退兵之意,但之所以还没有命令退军,是因为为了顾全面子,他在等一个台阶,杨修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他只知道自己的在众人面前显得很能,却让老大骑虎难下,没有台阶可顺溜地下去,这不是找死么?
苏氏错在搞错了对象,杨修是搞错了别人的初衷,在《道德经》的标准下,他们俩都是错的,错在说得太多。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这是一种“为无为”的境界,该说话的时候绝不憋着,不该说说不好的时候,绝不多说一个字。
二
说话有三个境界。最傻的那种,就是不管对象是谁,语境合不合适,对方的目标和自己此次发言的目的,只图口舌之快乱说一气,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纷乱,引发意外的矛盾,导致事情急速朝着坏的方向发展。
就像李逵那样的,动不动就“你个鸟人”,或者像傻姑那样的,不知所云。
第二个境界需要做一些功课,对对方的情况要有所了解,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怎么说,最终不管对方是否满意,最起码自己的目标是达到了。
就像《琅琊榜》中梅长苏做的那样,因为他的时间不多,而且身处险境,所以他更多考虑的是如果达成目标,而不是让双方都满意,尤其越到后期,靖王夺嫡的意图越外露,他就只能越加专注己方的目标。
当然苏哲也有做得很高明的事情,说话很高明的案例。比如在把庭生从掖幽庭中救出事件,就属于最高境界,所有的事情似乎都不是他有意推动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他几乎没怎么提要求,别人就已经把他所有的想法都说完了。这就是第三种,最高级的说话艺术。
“守中”不是闭口不言,什么都不说,装傻充愣装哑巴,而是时机到了再开口,用最少的话达到最大的目标。
三
舆论界和娱乐圈儿就最能说明这个问题。韩寒当年“出事儿”的时候,方舟子说他是人造的韩寒,本来根本不需要辩解,明眼人稍稍带点脑子就会明白,那是方在无理取闹蹭热点博眼球。即使是脑子不怎么好的人群,只需要多走一步,看看韩寒的实际表现,心里也有明白了九成。
可能是因为反差太大太过气愤了,不淡定的韩寒还是没忍住,结果越抹越黑,虽然纠缠没有淹没事实,事情最终还是水落石出,毕竟是显得说得太多,几番言行很多余。
演员赵立新,出身不错,教育程度很高,才很有才,但就是千年老二,从来没红过。这几年好不容易因为几部优秀的作品,以及在各种节目中的才艺展示出名了,可偏偏要去碰高压线,自己主动撞南墙,虽然在他自己看来,自己的境界很高,但是却遭到了民众潮水般的唾弃,自掘坟墓,自己作死。
还是因为话说的太多,道理你自己明白就行了,有些话不用说给不懂的人听,要命的话就更不能说了。
再如自称中国版乔布斯的罗永浩,商业界的段子手,相声说得最好的程序员,每次发布会预售,都把自己的产品吹得震天响,可是一出来,不是打脸就是掉链子,最后搞得倾家荡产,兼之身败名裂,没有人再听他说话。
所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就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说话,说什么话,说给什么人,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个道理放在行为上,也一样适用,因为言行往往是分不开的。
四
就拿美容这件事来说。我们先不讲什么“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的道德论断,单单从初衷上讲,你追求美的目的还是为了加成自己的实力,更大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每个人就像是一个小吃店,长相只是门面,普通人天生的脸是朴素了点,第一眼并不惊艳,但只要你的核心价值过硬,酒香不怕巷子深,凭借口碑效应终究是会立起来的。
而如果只是不断折腾搞装修,今天换一个门头,明天换一套家具,吃得东西没有让人过口不忘,还是会被遗忘在街市无人问津的角落里。
即使直接说脸,很多网红都看谁谁漂亮,于是趋之若鹜,自己也整成那样,结果还是遭到了群嘲,即使赚到了第一桶金,在大众的心目中,也会给你打上一个“花瓶”的标签,忽略你其他的所有真才实学。
反观国际著名模特刘雯,她的脸算不上漂亮,但是因为个性,因为有风格,反而成为了香饽饽,这是广大网红们一辈子也无法企及的境地。
很多人搞禅修搞打坐,总是想着让自己是信念停下来,但是佛说一弹指间八万四千念,你想凭借意志把脑子清空,怎么可能?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越想静越是躁动,越想减念头反而越多。
所谓“中”者,本身就是“空境”,不没事找事,不苛责强求,不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盈盈不绝。
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苏格拉底死了,在他和自己的学生看来,是因为他太聪明了,他的智慧已经为当时的世俗所不容;但在“愚蠢的大多数”看来,他很蠢,蠢得像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