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常见四种断句:第一种: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第二种:无,名天地(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第三种无,名天地(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第四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这四种断句哪一种更合理呢?
第一种支持者多,支持者有:河上公《河上公章句》王弼《老子注》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朱熹《朱子语类》
第二种支持者:
王安石《王安石老子注辑本》司马光《道德真经论》苏辙《老子解》俞樾《诸子平议》
第三种很少,第四种和第一种差不多。
我们来分析一下,那种断句更合理一些。
我们先从结构上来分析。
前两句“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这一句分歧少,除了一个名有分歧,这句话主要是提出了一个“道”的概念。
接着如果是按“有名和无名”断句,这句话是强化了“道”的概念。
如果按照“有和无”断句,那么重新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有无”的概念,那么这种断句开篇就出现两个概念,开篇出现两个概念符合文章的要求吗?难道不是一个概念更合理吗?按这种断句这章后面和“有无”没关系。
紧接着老子说到“有欲和无欲”,为什么老子说“有欲和无欲”?
因为最后老子说此两者就是指“有欲和无欲”,“有欲和无欲”的同时出现,可以进入到众妙之门,众妙之门就是道之门。这就是老子写作的逻辑。
正因为前面有“有和无”的断句,所以有人把“有欲和无欲”也拆开,为了和前面“有和无”联系,这里断成“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这种断句最后得出此两者就是“有和无”,“有和无”的同时出现能进入众妙之门,这种结论好像不成立。
天地之始是什么?万物之母是什么?
老子在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通过这两章我们可以知道:道先天地生,道是万物来源,那么无名天地之始我们可以这么看:
道,天地之始
通过这两章我们可以知道:道可以为天地之母,道生万物,那么有名万物之母可以这么看:
道,万物之母
那么为什么会得出道即是天地之始又是万物之母?
因为这个结论并不矛盾?
因为老子说过道是永恒存在,永不消忙,那么在我们天地开始之前,道就存在,道是我们天地的来源,这时候存在的道还没有人给这个道取名字,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
而到了后来天地出现了,万物出现了,这个时候道一直存在,只不过开始给这个特殊的道重新定义了道的特殊的内涵,和以往的大家常说的道字含义完全不同,所以老子说:有名万物之母
其实有名和无名都是指道。
老子写作的逻辑:首先提出道的概念,接着强调这个特别的道,接着提出重点“有欲和无欲”,最后总结“有欲和无欲”是进入道之门的关键。
所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断句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