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的断句方式,直接影响到对本章的理解,进而关系到对整部《道德经》的正确解读。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于古代的文章基本没有标点符号,这就为有想法的人提供了空间。
传统中对第一章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断句方式,一种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恒)无,欲以观其妙;常(恒)有,欲以观其徼。”另一种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恒)无欲,以观其妙;常(恒)有欲,以观其徼。”
第一种断句方式始于宋朝王安石、司马光,后来颇为流行,尤其被近代解老者所青睐。
直到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以及后来的北大简本,均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这种断句方式才被彻底否定。其实,《道德经》行文逻辑非常严谨,全文都紧紧围绕中心思想展开,前后呼应且没有矛盾之处。就本题而言,后面的第三十二章有“道恒无名”、第三十四章有“恒无欲”,对道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描述。
确实,很多人喜欢“无”,因为可以注入无限的想象力。但是,圣人老子是让大家来认识大道、认识世界的,怎会让人们随意想象呢?
能让您轻松读懂的《道德经》解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