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道家人生秘术老子道德经做人要诀,参透福报
TUhjnbcbe - 2024/10/16 10:02:00

一个人,最忌锋芒太盛。纵使天纵奇才,名满天下,也不必自我骄矜。要知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江海不避细流,才能成其大,高山不避微尘,才能成其雄。锋芒太盛,往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即使确有本事,也不免刺伤了旁人,引起无谓的妒忌与逆反。一个合作的团队,成员往往有凝心聚力的本事。不能做到与大众贴心知心,则骄阳之下,万物凋敝;能包容万物,则和光普照,万物复苏。

今天继续讲《老子》第四章,谈一谈能助你快意人生的“和光同尘”之道。

一、谦冲不已,才能生生不息

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冲,是虚而不满、源远流长、绵绵不绝之意。也可理解为,用中、中庸而不持一端之意。道的妙用,就在谦冲不已,犹如一泓泉水从山间留下,不急不缓却从不间歇,最终汇入无底的深渊。水的天性,可以比喻道:水流即永无止境,水渊又永无注满之时。道就是这样缓缓而行,轻灵而清澈,灵活而绵绵不绝;无处不在,无时而不有;生生不息,又不生不灭;小如流泉,大如深谷;小如水滴,大如太虚。

二、道的三个属性——独立、觉悟、先天

道,澄澈澈、清湛湛,与世界混杂而不污浊,看似与世间混为一体,其实有着自身的独立。

这种独立,来自于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来自对生命、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感悟。这种感悟,让人们早已不在意表面的纷争、肤浅的名利,而更加注重内在的东西。这种东西,难以给它命名,万物却都是从它那儿生发而出,勉强称之为“万物之宗”。道生一,一生二,然后天地演化万物。然而道本身从哪里来?究竟是何物所生?

没有人知道“道”的真正由来。道本无形,道本无名;有名之道,早已非真正的至道。因此,只好称其为“象帝之先”:假设有一个主宰天地万物的大帝,那么道就还在大帝之先。就好像神话小说中说的“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君还在前”:天在最初,鸿钧又在天之前,陆压又号称在鸿钧之前,而陆压就是最初吗?也不是。只有最初的那个,才是真正的至道。

三、用好“冲”与“盈”的辩证法

说到“冲”与“盈”,有人恐怕会第一时间想到金大侠笔下的两个鲜活形象。不错,令狐冲、任盈盈彼此谁也离不开谁,“冲”与“盈”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能充分理解“道冲”“用之或不盈”的道理,自然可以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不露丝毫锋芒,将尘世间无尽的纷扰化解于无形之间。

对于修行来说,修行的基本功,就是做到“冲虚能下”“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就是“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永远不盈不满,来者不拒,有容乃大;永远去者不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无拘无碍,无欲无求。避免抑扬顿挫,不去中流击水,虽有大浪如信步,从无平地起波澜。

对于修心来说,道者自称“练气士”,因为需练气而修息、炼神而修心。对气息与心神善加保养,却又不拘泥于某一个形式,任由其自自然然、冲而不盈。行道,用道,却不拘泥于道;从道上走,却又要脱出于道之本身,这就是“用道而不为道所用”。此心此身随波逐流,在红尘浊浪形成的漩涡中顺势而动,却又不在浊浪中留下一点痕迹。盖因“善泳者溺,善骑者坠”,一旦在红尘中留下痕迹,留恋缠绵而不去,那就有沉没沉沦的可能。这叫做“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不违反自然之道,也不特意将自己摘出红尘之外。

四、道家正宗——“和光同尘”之法

和光同尘,与万物一体,与娑婆世界不分彼此;融入尘世之中,方能跳出尘世之外。这些“怀瑾握瑜”的高人们自愿放弃深山古洞的清静,入世修行,自己放逐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乃是一种极为高妙的修行之法。“宝剑锋冲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红尘炼心的经历,哪能够大彻大悟,参透天地自然的玄机,哪有资格追寻“道”的真谛?

“挫掉锋芒,消除纠纷,含敛光辉,混同尘世”之法,是道教修行的基础,自古受到道家的高度重视。魏伯阳真人《参同契》云:“被褐怀玉,外示狂夫”。所以自古以来,装疯卖傻、游戏人间的道德高人数不胜数。传说中有吕纯阳、铁拐李,倒骑毛驴张果老,灵隐寺济公和尚;至于书中文艺形象更不胜枚举,《蜀山剑侠传》当中嵩山二老、《射雕英雄传》洪七公等等。禅宗二祖慧可,晚年也是游戏人间,似乎在践行“入世才是修行”的大乘心法,又似乎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修行就是吃饭睡觉走路的人生至理。《金刚经》中的佛祖也没有头顶放光、飞行绝世,而是和普通佛教徒一起,着衣持钵入城乞食。

五、修身齐家,凝心聚力

“挫锐解纷”,如果用于自己,则是挫掉自己的锋芒,捋顺思路、解除心中的纷扰;如果用于团队,则是挫其当中不和谐的声音,解除他们的心灵纷扰和后顾之忧。同时“和光同尘”,收敛自身散发的耀眼光辉,将自己混同尘世,与人打成一片。如果明知道举世皆浊,你非要独清,那岂不是没事找事?浊不是一时之浊,是长期之浊;不是针对你之浊,而是天生之浊;凡是浊,存在即意味着合理,你认为的浊,或许有其存在的必要价值;有清就有浊,如果要消灭浊,那也是在消灭清。

老子短短五千言,古今无二大文章。道德经到底是自然学,还是丹道学,到底是帝王学,还是人文学,古往今来,有谁能说得清?自从五千言问世以来,恐怕就是老子本人,也再难控制和估量其无比深邃的内涵了。它犹如一汪清澈见底的泉水、一面无比深邃的明镜,每个人从中,都可照见纤毫毕现的自己,照见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家人生秘术老子道德经做人要诀,参透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