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顾
在《道德经》第十七章中,老子通过四个层次来讲述了“何为最佳领导者”。好的领导者,应该是放任百姓自由生活,让他们为自己的生活努力。领导者只需要“听民心,遵民意”就好。
《道德经》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
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
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
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悟之所得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仁义:本义为“仁爱与正义”,具体老子所指向的是什么,我在资料中并没有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但“仁义”这个词的解释和定为是来自于老子,而我个人的理解也偏向于“仁爱与正义”。
当社会的政治制度与秩序被废除了,才会有人提出“仁爱与正义”的重要。我们总喜欢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事做人都有相对应的“规矩”。这样的想法他可能不是全对的,因为也有很多人说要打破规矩,不能总是“墨守成规”。
你怎么看呢?
规矩是针对那些“不规矩”的人而设定的,它框定的是道德的底线。何为道德?这个范围可大可小,有人说,道德就是我们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而道德很大程度上是向善的人性。
当一个社会的制度与秩序被废除了,那我们可以理解是统治者失德,致使国家混乱不堪,这个时候“大道”也形同虚设,毫无威严。此时就能看到“仁义”的重要性。老子通过这样相反相成的辩证思想,进而分析了智慧与虚伪、慈孝与家庭纠纷、国家混款与忠臣等的关系。为的是表达事物的平衡性,形似相反,实则相成。
老子的主要思想里就包含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也是老子思考事物的一个方西。就比如,我们每个人对于“美丑”都有着不一样的定义,那么我们思考的角度肯定也是不一样的。他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不好的,但都是属于个人的思考方向。
那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老子的“相反相成”辩证思想。
“智慧出,有大伪”
智慧:聪明、智巧
大伪:虚伪、奸诈
中华上下五千年,人类从元谋人到现在,智慧的进化也是经历了好几个层次。关于智慧与大伪之间的相反对立观,我其实是不太能理解的。人学习知识,为的就是丰富自己,是自己进步。但关于老子话语的解释,我只能理解为时代的发展对人类智慧的进步与生存下去的虚伪产生了对立相成关系。
“六亲不和,有孝慈”
六亲:父子、兄弟、夫妇。这里指家人之间的关系。
孝慈:一本作孝子
当一家人和和睦睦,没有任何的纷争时,子女的尽孝,在别人看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家庭并不和睦,或者我们极端一点说,这家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很大,子女对父母很不好;但另外一家,子女待父母又极好。那么,在外人看来,后面这家的子女就是非常孝顺的。
正是因为有人做了不好,才能彰显出别人的好。就如《道德经》第二章中讲述的“美丑相依,善恶相存”一般,再次讲述了老子的对立相成的辩证观。
“国家昏乱,有忠臣”
国家和平安宁,没有人会去推崇忠臣,即便你在忠心,也很难被世人所记住。但当国家出现祸乱时,此时护国之臣就会被世人所推崇,忠臣也会被世人所记住。
在这一章里,老子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治理,他指出:仁义与大道废、大伪与智慧出、孝慈与六亲不和、忠臣与国家昏乱,形似相反,实则相成,老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了相当丰富的辩证思想。
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平衡时,没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