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乱世道士下山救世,盛世道士归隐深山”这么一句话,在许多人的认知里,道士都是选择隐世修行的。儒释道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儒家来说,它奉行的是“入世”的处世观;对于佛教来说,则是以“出世”修行为主,那么道教的修行究竟是“入世”还是“出世”呢?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道教的教义及产生背景。道教是东汉时期由张道陵天师所创,道教承载了传统的黄老道家思想,并且是在原始鬼神崇拜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道教的修行都是以道家思想为根基。道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以道法自然为核心,阐述了如何让人们的个人修身达到少私寡欲,如何让人们的处世达到天人合一等境界,这也是道教的立教之本,也是对“道”的完美阐述。而庄子的清静无为及逍遥处世的思想也对道教的发展与教义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次我们再来了解一下道教的基本教义:
道教的最高信仰:尊道贵德,天人合一
道教的神仙崇拜:敬天法祖,寻仙访道
道教的善恶报应:天人感应,天道承负
道教的修炼秘诀:性命双修,返璞归真
道教的核心宗旨:仙道贵生,济世度人
从上述关于道教的背景和教义可以看出,道教不是简单得像佛教那样只注重自我“出世”修行,也不是像儒家那样为了追求功利“入世”。道教的修行和处世观是属于“入世”与“出世”兼行。
细数道教历代仙真的得道成仙经历,他们大多都是隐于深山修行。全真派的祖师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等,均曾隐居于终南山修道。汉朝时茅氏三兄弟即茅盈、茅固和茅衷来到句曲山,看到此地人杰地灵,是清修圣地,于是选择在此隐修,最终三位祖师在此得道飞升。葛玄和葛洪曾在洞天福地的阁皂山隐世修行,阁皂山是“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馆”,二位祖师也是最终证道成真……在出世修行时,他们都遵循道家所倡导的少私寡欲及自然无为,这种远离世俗七情六欲的修行方式也促成了他们证道的目标。
然而“济世度人”则是道教“入世”的一种修行方式。对于道教来说,成仙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通过内外丹修炼,即最初是通过服食炼制的丹药并结合一些养生之术,后来经过道教的发展逐渐由外丹转变为内丹修行,通过“性命双修”已达到长生。最重要的则是积累功德成仙,济世度人是积累功德最直接的体现形式。
《太上感应篇》有云:“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它告诉我们,想要成为天仙,就需要完成一千三百件善事;想要成为地仙,需要完成三百件善事。药王孙思邈“悬壶济世”,他一生行医布道,不求名利,只为了救苦天下苍生,人们都称颂他为“活神仙”;吕洞宾祖师受钟离权度化,在人间积累三千功德及八百善行,最终证道成真。
所以说,道教入世主要以济世度人为主,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道教的本质就是劝化世人积德行善,道教信仰的神仙也是“道”的显化,是道教劝善思想的表现形式。因此,道教是“入世”与“出世”兼行。不是简单的“出世”,也不是世俗的“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