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恒无名。
道以及广义信奉的大道、天道、王道和人道,早已成为华夏文明和华夏民族的精神柱石。并奉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指导自己的人生行为、轨迹。《道德经》被尊为万经之王,实至名归。
本文所要讲述的,则是《道德经》的真正核心要义:即,兹养生命。其具体路径:濡养脾胃之“后天之本”,深根固柢,培固肾之“先天之本”,以致培本固原,实现生命自主改造和自动升级,精彩此生。
1、慧心与慧眼。
老子称:“福祸相依”。一生之中,每每机会来临通常伴有危机,能够抓住机遇成就生命、健康和幸福的人从来只是少数。世人称之为“幸运儿”。能看见并存机遇和危机,属于多数人,且看清楚的更多是危机或风险。想要真切分辨清楚、像迷一样隐伏在危机背后的真实机遇,需要一双慧眼。
当年老子于函谷关留下墨宝《道德经》,原非写给寻常人用,寻常人自己也不具备理解和消化《道德经》的底子。世人读《老子》常一头雾水,兼一脸迷茫,不知所措。自汉以来广为流行的河上公版、王弼版注析,以及建立在二者基础之上的诸多校注训诂版本,被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辛追夫人墓出土的《道德经》帛本甲本证实,不仅存有大肆擅改原文情况,更基于粗浅社会伦理人文及权谋之术等认知,荒诞谬注。致使后世一众聪明才俊,穷经皓首,毕其功于一生误入歧途,荒废时日,离《道德经》核心要义且行且远。
因此,没有慧眼,则需慧心。所谓慧心,就是清楚自己能力局限,懂得借助慧眼,为自己开启一扇生命精彩世界的窗户。透过这扇窗,看得更深、更远。而打开这扇窗子之人,就是老子。
2、道和德
那么,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二千年来纷繁复杂,众说不一。这同样涉及《道德经》核心要义。在进一步深入解析前,还应当指出:以国喻身,是《道德经》拟称身体的一个重要表述形式。这是准确理解《老子》的关键所在。
道和德,具体而言分别指“胃”和“脾”。养护好“后天之本”,培固好“先天之本”,则拥有了“治未病”、不生病的强大免疫功能,远离“亚健康”、“不健康”、甚至“慢性病”的纠缠和折磨。岂不精彩?岂不美哉?
那么何以知道道和德,就是“胃”和“脾”?《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篇》概括为:得胃气者生,失胃气则逆,逆则死。且“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胃为五脏之本”。中医更直接称脾“百骸之母”。人体作为超级复杂的生命自组织巨系统,个中系统组成及结构,相互间精密配合,巧妙运转。维系生命各器官、组织和系统运行的能量来源,则来自“脾”和“胃”源源不断生成、输布的精华濡养物质,为之源泉。因此,被称之为“后天之本”。至今人们描述人体生理结构,还保留有些许痕迹:如“肠道”、“胃肠道”、“味道”、“食道”、“消化道”等消化器官的名称。虽然人们习以为常,已经浑然不觉。显然《道德经》之道和德,专指人体中,生成、维持和蓄养生命的器官及其所化生精微养分,完全不同于后世异化为人品、品性或德行。
另,据《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养生贯穿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分别为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即生、长、收、藏,才是一个完整、连贯的养生过程,且周而复始。并且分别由肝脏、心脏、肺和肾脏各司管一季,同时该季也成为滋养该脏的最假季节。脾脏则运行四季不停歇,源源不断、不间歇地输送“胃”制造、生成的养分,服务于四(季)脏。因此,《道德经》精炼概括为:道生之而德畜之,......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3、世人为何会曲解《老子》如此之深?
为什么后世对《老子》的理解,偏狭隘到如此面目全非的程度?原因复杂多样,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认知的局限、狭隘或贫乏:
1)、《老子》作为“黄老学说”的重要奠基性著作,司马迁《史记》记述老子: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养寿也。《道德经》站在“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的“治未病”高度,于生命之巅会师《黄帝内经》,珠联璧合,以身喻国,详尽阐述了生命、健康、养生、养性、心理、经络、脏器、中医疾病发生与诊治、疾病控制与预防等众多特定生命特征类信息。时至今日,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生命科学等,均属前沿学科。对生命的有限理解,必然限制对生命的正确认知。现代科技对生命运行机理的认知和理解,在达到一定高度后出现瓶颈制约,再无法前行一步:我是谁?生命是什么?意识和身体的关联方式和作用关系?换句话生命本质是什么?是身体?还是意识?在这些关乎生命的基本问题上仍未取得显著进展。单纯通过外在技术手段,即使凭借可放大万亿被显微可视技术,依然无法在体内找见“我”的存在或运行轨迹。
2)、《道德经》问世约年,中华文明连绵延续,虽未有断裂,但是古文字、古文化、古习俗、以及政体体质、经济、生活方式等,均已发生剧烈变迁。脱离当时历史背景,脱离生命主线,任何囿于纯粹文字或字面考训的断章取义,都会严重偏离,南辕北辙。
以国喻身,是《道德经》和《黄帝内经》拟称身体的一个重要方式。如《道德经》中“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中的“百姓”,并不是后世普遍认为的黎民百姓或人民群众,而是各地一方“诸侯”。有“姓”的都是大族、望族,且有治理管辖权的官位。至于后来,逐渐演绎指称普通百姓,则相当于当时一个布衣、一介草民,没资格得“姓”。此“百姓”,实指“五脏六腑”等人体重要器官、组织。在《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分别论述了“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正是以身喻国的直观体现。
又如,“曲则金”、“古之所胃曲金者”、“诚金归之”之中的金,由于不清楚金的涵义,甚至在各版本注解中,改“金”为“全”,成之为“曲则全”。然后认为字通意顺,注解为“能委屈才能求全”,“只有金子这般品质才般配”。这一曲解正是严重误解《老子》,并作为证明老子主张“委曲求全”的弱者哲学、阴柔哲学的证据来源。如此见解实在风马牛不相及。那么其真实涵义又指什么呢?依然在《黄帝内经》中可以找到答案:曲金者分指“春-秋”两季,并概括指一年四季。因为曲=曲直,为肝,属木,“肝曰曲直”,对应春季。为生发季节。金=肃杀,为肺,属金,“肃降”,对应秋季。秋天为收成季节。故以春秋(曲金)概指四季。四季养生,以秋季收成为重,故称“诚金归之”。
而且历史上金之本意,并非“黄金”或“金子”,而指金属类器皿。如商鼎青铜器上铭文,除称“铭文”,还称“金文”。青铜器则为铜锡所铸,而非黄金。
结语:
道,已然成为国学群星中的一颗耀眼的璀璨明珠,光芒四射。离《道德经》核心要义越近,越能精彩此生。然则纵然一部珍贵的生命健康宝藏,摆于世人面前,却犹然“养在深闺人未识”,又未免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