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有福气的人,往往有这
TUhjnbcbe - 2024/11/4 3:14:00

道家始祖老子作为中华文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圣大哲,他素以博学而闻名,甚至就连孔子也曾入周向他虚心问礼。

若论老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恐怕就是他为后世留下了旷古绝今的文学经典《道德经》。

此经结合了老子对政治、修身的主张看点,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甚至后人称道:“不读《道德经》,不懂人生真谛;观《道德经》,就等同与老子相见,阅读经中智慧,那便是在学习老子的世界观、人生观”。

如果一个人能够接纳老子的思想,并且灵活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践行老子的告诫,那这个人就必定是一个有大福泽的人。

就好比《道德经》中有记载这三点智慧结论,每一个都是有福之人的特征。

也许短时间内我们可能无法全部悟透,但只要自己用心观摩钻研,哪怕只是学会其中一点,日后也定是受益无穷的。

01不争,你永远没有敌人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句话的释意是说:“圣人具有不争之德,不争于天下,不与天下论短长,所以,天下无敌;又因为能落实人我关系,懂得自身谦让不争,顺其自然,所以才能够在成全别人的同时,成全了自己,使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

所以说这一章的关键点在于“不争”,“不争”才是能人君子该具备的思维观点。

相传春秋战国时,政治家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很好,辅助齐桓公称霸中原。然而诸国之中,唯独楚国气盛,不愿臣服于齐。

于是朝中百官纷纷向齐桓公请战,要求率重兵去打楚国,以兵威震慑楚国称臣。

然而管仲却不认同交战的做法,他表示:“齐楚交战,旗鼓相当,任哪一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倘若能胜,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倘若战败,只怕齐国万人的生灵将成为尸骨,所以不当与其争一时锋芒,当从长计议。”

事后,管仲暗中派商人到楚国去购鹿,并且哄抬鹿价。那些楚人没有挡住金钱的诱惑,于是纷纷放下农具,奔往深山去捕鹿,整个国家都开始陷入了“捕鹿”狂潮。

结果楚国上下所有农民都去捕鹿,一时间田地空置下来,没人供奉粮食给部队。于是楚国军队就派人用钱买粮,哪知道管仲已发出号令,禁止诸国之间通商。

这样一来,楚军受限于粮食匮乏,部队士气也是日益税减。而楚成王对此无可奈何,也只好派人求和,接受齐国的号令。

管仲不动一兵一卒便降伏楚国的故事也非常直接了当的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

有时候看起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往往都不是最妥善的方法。想有好的成绩,就不分昼夜地读书;想要赚钱,就要夜以继日地工作;看到目标,就一股脑的径直前往。

这些方法看似快捷有效,殊不知成事当知“欲速则不达”。这些不假思索的手段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甚至还有可能本末倒置,让好心造成更加不好的结果。

现实生活就是如此,有些人总是喜欢与人争长短,分高下。觉得只有通过“争”的方式才能拔高自己,抬高自己在外界的地位形象。

然而事实恰好相反,与人争得越多,外界就只会认定你是一个丝毫必究,心胸狭隘之辈。届时与自己愈发疏远,如此一来,反倒是把修身立足的根基都给弄丢了。

事实上,真正有见识的人从来都不屑于自我显摆,有功绩的人也从不会自我夸耀的,高贵的人更是不会自命高贵的。

只有那些违背大道的人,才会有“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多余行为。多余的事做多了,结果自然也就好不到哪里去了。

所以《道德经》中就曾告诫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无为”为何有益,“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有所为而又有所不为,它是一种极佳的处世智慧。

因为不会与人事物正面相抗,不会强行为之,因而能驰骋天下之至坚,有与世无争,守弱胜强的智慧,那么不管走到哪里,自然也就很难遭遇不必要的麻烦和失败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有福气的人,往往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