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空前绝后一枝独秀的道学《五千言》
《五千言》,这本论述“以道立天下”从而可以被命名为《以道立天下通论》或简称《道论》的伟大著作,也即司马迁口中“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的”上下篇”中华历史典籍,也被不明真相的懵懂后人误称为《老子》,或被后儒盗版篡改而改称《道德经》(唯我独尊两千多年的儒术,不放任原版《五千言》原貌自由流传绌儒,自是必然),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灿烂的明珠和瑰宝。中华民族五千余年文明史所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举不胜举,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髓、最具民族文化和思想精神代表性、囊括了几乎全部民族文化精华的代表作,无容质疑,当首推这本问世于周朝初创时期、以否定周儒礼制(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立世的《道论》。其异常精炼、富有韵律和散文诗形式的行文,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余文字,就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朴素自然、博大精深,涵盖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观、社会观、历史观等诸多内容在内的宇宙观,并最终以建立在宇宙起源理论基础上的终极哲学理论指导人类的社会实践,落脚为“以道立天下”的天下为公大治之治世学说!为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奠定了天下大治的坚实理论基础。影响所及,不仅融化在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大趋势,随着中华民族逐步与整个世界融合于一体,它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所接受、所推崇和应用于指导他们自己的社会实践!乃至于有洋洋洒洒十一卷《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威尔·杜兰特(WillDurant)博士称赞说:或许我们应该把每一本书都烧掉,只留一部《道德经》,并在其中找到智慧的总结。换句话来说,就是其他什么书都可以不留,只留《五千言》就够了,因为它里面包含了人类一切智慧的总结和启迪。
历史与现实中,《五千言》传世至今有两个版本:
第一种是原抄写于竹简之上的竹简本《五千言》,简称为简版。据说,源传于西汉河上公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魏晋人王弼(公元—)又再作注。这是现在传世通行本道德经的祖宗,也是流传年代最久范围最广影响最大从而传抄擅改错误最多的《五千言》版本。由于《五千言》的原本逸散已久,在年代以前,源于王弼《老子注》的传世通行本曾经一度成为此书的唯一留传。至今依然影响巨大。
后来,年又出土了不晚于公元前年战国中期的郭店楚简本《五千言》甲乙丙三组节选本。这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五千言》竹简抄本。可惜此简本仅存字,约为传本的五分之二。且由于盗墓而竹简有缺失,故无法精确估计此简本原有的数量为何。年,又从海外回归入藏北京大学一批竹简约多枚,其中包括一卷比较完整的简版《五千言》。在对残留泥土、编绳、丝织品和漆器残片进行取样分析后,此批竹简被初步定为西汉初年物品,也是距今两千多年的古本。不过,经过章节与内容对比,不难发现,新发现的楚简与汉简,与传世的王弼本等具有相同的书写版式——皆是分章版且把“绝学无忧”四个字划归到了王本第20章首,并与王弼本第2章一样,同样缺少“恒也”二字。王弼本第15章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与楚、汉简本基本相同,仅多一个“久”字和比楚简少两个虚字“将”,文意则完全相同。所以,这就充分证明:所有竹简本《五千言》皆出于同源,乃是一个更久远的分章古竹简本的不同流传抄本而已。
第二种则是年底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千言》甲乙两个不分章的完整版本,简称帛版。其内容形制则与简版差别很大,甚至不能再说两者是同一本书了。尤其是其中的甲本,用字考究,不避讳秦始皇嬴正及其父赢楚、汉高祖刘邦等。现据对比于抄写于公元前年的青川木牍的字体,及其避讳秦惠文王之名“驷”却不避讳其子秦昭襄王赢稷之稷可知、可证,它是抄写于秦惠文王时期,大约前-期间的先秦文物,比考证抄写于前年前的楚简还要略早。乙本则避刘邦讳,却不避刘盈、刘恒讳,因而可以断定它是汉朝初期的抄本无疑。再经过避讳内容对比,可以断定帛乙是与北大汉简同时期的抄本,形制却明显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版本系列的历史传承。这充分证明,在汉初,社会上就已经同时存在着简版(汉简)与帛版(帛乙)两种版式不同、内容差别也很大的《五千言》版本了。但绢帛价格昂贵,一般人用不起,就连孔老二都说:“贫不及素。”这里的“素”,指的就是绢帛。所以,帛书高昂的成本决定了它只能是流传于官方与上层社会之中的珍品。相对而言,简版则就成为成本低廉从而可以广泛流传于社会民间的普品了。而这也许就是后来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官方帛版被罢黜禁绝而失传,民间简版成为唯一传世版本的客观原因吧。
由于分章必然源于不分章,再结合帛乙与汉简两个同时存世的版本实证,这就为我们彻底证实了《五千言》的确存在官方存档不分章帛书正版与民间流传的分章竹简盗版两个流传系列的结论,从而告诉了我们一个基本校勘准则:文字校勘必须以正版帛书为准,缺漏再参考其它简本。所以,要不是马王堆帛书重见天日,恐怕后人永远也不可能再知道何为《五千言》原版了,也无从谈起什么校勘准则了。所以,帛书正版《五千言》能够在失传两千多年后的年代偶然现世,实实在在是当代国人名副其实千载难逢的莫大福音。
不过,帛书《五千言》由于埋藏时间过久而残缺不少,而儒改本《道德经》作为独尊儒术两千多年而被儒家为我所用篡改曲解而成的盗版本,又错误篡改太多,面目全非不堪卒读而必须纠正,因此,我们以帛书《五千言》甲本为底本,顺序参照帛书乙本、傅奕本、楚简本、北大汉简本、王弼本等,逐步校勘复原,补全补正所有残缺,终于得到了现在的完整的原版“帛甲《五千言》校勘复原本”,以正视听。
由于历史传承上千年,因而流传下来的《五千言》版本以及诸多的注、释、解、疏、补、评、证、诠、译、辨、校等,多之难以计数,其中有名有姓藏之名山者,就超过数百种之多。但令人深感惋惜的是,就我们所能见到的传世本及其注疏等而言,要么是把“五千言”引向了神秘主义,使之变成为一种求仙炼丹、请神问道之神秘道术,为此还于东汉时期诞生了一个民族宗教流派道教;要么是妄加理解臆测删改,然后以自己的张冠李戴、主观臆断为根据和棍子,对其作者大加挞伐,甚至全盘否定而将之贬之一文不名。比如有人的结论就是这样一种典型:“总的来看,在理论上,老子是一个失败者”,以至正好应验了作者自己早在文中的预言:“言有君,事有宗,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
当然,各家各派之间,虽然见仁见智,参差不齐--除了过分贬低之流者外,也有过分吹捧者存在,但也确实存在许多具有真知灼见者,如至少有许多著作是正确地理解了《五千言》思想体系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不过,总而言之,至今仍没有任何一本著作真正理解了《五千言》的思想核心,皆是开篇第一章论德即错,道德经以道不可言论开篇注解则更是错上加错,当然更遑论完整准确地理解五千言的整个思想体系了。
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弥补这一历史缺陷,在正本清源,还原历史真相的同时,准确揭示《五千言》的思想核心,并据此而完整准确地分析、解剖《五千言》的思想体系,还作者与其作品的本来面目,同时揭露后儒篡改而成的《道德经》的盗版真相,让世人能够真正认识到《五千言》的真正作者这位人类历史中鲜见的大思想家、大理论家、大哲学家的无比伟大和光辉的真面目。而也正是年《五千言》帛书甲乙本的出土面世,使实现这种目的成为可能。因为帛书甲本作为抄写于公元前年之前战国中期的先秦文物,是太史公司马迁都难以见到的珍贵文物资料,而它能在今天出土面世,确实是现代《五千言》研究者的莫大福音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由于它避免了多年之间的传抄和后儒篡改所带来的种种错漏谬误,基本上反映了《五千言》的真实面目,因而使得我们能够避免种种传抄篡改陷阱而直接面对一个相对真实的五千言思想体系。虽然它也存在种种问题,如1、原帛残损严重,2、当时汉字发展仍青涩从而文字少且有失传、根字之通假众多,3、存在脱文、误抄、错漏等诸种抄文缺点,但与传世的通行本道德经相比较,仍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至少它能够基本保持原貌,每章都有一个比较清楚和容易理解的主题,有一个容易理解的完整思想核心和治世理论体系,基本不存在传世本由于千百年传抄而造成的大量无法理解、不知所云的错漏文字陷阱,不存在两千多年历史中后儒的篡伪和那些所谓老学专家动不动就以“谊不可通、谊不相属”等为由、轻易而作的人为臆测和胡删乱改,从而使我们能够有机会看到一本未遭阉割添加而文意基本完整的《五千言》,从而有了正确的研究底本,并因此而获得了正确了解和理解《五千言》的思想和理论体系所必需的基本客观条件。所以,本书所依据和引用的《五千言》,就是本人据《马王堆汉墓帛书》原帛图及帛书组释文所撰之《帛书甲本《五千言》标点补正校勘复原本》(见后),而这种“校勘复原”做法的内在正确性和逻辑合理性就在于这些不同传世本皆出于同源,只是后来的传世本多了些篡改、错谬、衍文等,但仍是正确内容居多而已。
由于正版帛书《五千言》于年代现世以前,世上上千年仅存“基因”相同(如分章、错漏、篇次等相同)的盗版竹简本《道德经》,因而许多原版帛书《五千言》研究者,由于对《道德经》传统成见太深,了解的历史上的东西又太多太杂,相应地,脑海中的历史框框也就太多太杂,以致于若要他们完全打破这些既有的历史框框而按照新面世的珍贵正版帛书原文去理解和解释《五千言》的思想体系,就成为一种勉为其难甚至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少则得,多则惑”,因而他们反而看不到正版帛书本的无比优越性,甚至错误地认为帛书本“是一种从来最古的本子,但却不是最好的本子”,“以帛书为权衡,而不泥古”(陈鼓应)等,甚至有学者如高明者,竟然自以为是想当然,无凭无证把帛书本限定为非善本:“帛书老子甲、乙本在当时只不过是一般的学习读本,皆非善本”!明知“近古必存真”,却竟然数典忘祖、本末倒置地用儒改盗版王弼本《道德经》为据:“本书选用王弼本作为校勘帛书老子甲、乙本之主校本”,去校订正版帛书本,且依然固执己见和坚持王弼本的错误,甚至按自己的错误理解去非议帛书本为错伪。如有人就根据王弼本而非议帛书本中的“女以重之”为“安以动之”的错伪等等,以致是非颠倒:“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反而错过了由于正版帛书本面世而带来的这个认识原本《五千言》思想体系本来面目的大好机遇。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地捉弄那些顽固不化、不知与时俱进接受新生事物的花岗岩脑袋的所谓专家教授的,想来确实令人扼腕慨叹,深感遗憾和无奈。
本人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和需要,开始学习和研究《五千言》。“书到用时方恨少”,自知才疏学浅,班门弄斧,但为了正本清源,破除后儒为己所用而对《五千言》所作的诸多篡改和故意歪曲误导的儒解诠释,还《五千言》被汉武帝罢黜百家而埋没从而已迟到两千多年的一个公道和清白,也为了让国人真正认识《五千言》的庐山真面目、彻底揭穿那些儒解歪曲和数典忘祖者的无知狂妄与谬误,只好勉为其难,借正版帛书出土的大好时机从头学起,且假定自己生活在帛甲抄写的战国中期,秦惠文王时代,现知的韩非、王弼本等全部历史注解皆未问世,因而也就不能和不用象高明那样自谦:“愚自知寡陋,不敢妄作,惟衷众议,择善而从”,而是打破一切历史框框,历史注解全部推倒,从0开始审视诠释一切;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由原版帛甲本始,开创《五千言》注释一代先河——《五千言正解》以传世!最终结果自然也与传统历史注释存在本质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就权当是抛砖引玉、贻笑大方吧!谨请方家客观看待,多多批评指正。
历经数十年的艰苦钻研,现在终于可以说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吧!对于《五千言》的来龙去脉,作者身份,后世传承等等问题,总算是有了一孔之见。希望从本人此书之后,有关《五千言》的研究能够一劳永逸地杜绝千人千论、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全部推翻那些建立在错误盗版《道德经》底本基础上的超千年儒解历史谬论,使之与其他学科的学术研究一样,走上建立在正确底本基础上、结论具有真理性的良性研究发展的健康道路。下面,先把这些年的学术研究成果与结论一一列出,以与大家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