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承认这个标题稍微有点哗众取宠了,但也确实说出了本章的要点之一,就是古时候得道之人高深难识,你很难从外表把他上分辨出来。至于另一个要点,我们把它放到后面讲。
老子在书中列举了得道之人的七种表现,有的版本则是九种,但是这些外在表现不是重点,我相信如果老子愿意,他可以列出百种、千种、甚至上万种表现来。
重点在于通过这些外在表现你能不能分辨出一个人是不是得道?你能不能分辨出他是不是有核心竞争力?你能不能分辨出他有没有深厚的背景?你能不能分辨出他是不是一个深藏不露的高人?
为什么重点在于这么多的“分辨”?这问题稍等一下再讲,让我们先来简单描述一下得道之人的七种表现吧,不然都不好意思给人家说我们看过《道德经》第十五章。
他看上去迟疑谨慎,就像冬天渡过结着冰的河;
他看上去警觉小心,好像担心近邻的攻击;
他看上去庄重恭敬,就像去赴宴席的宾客;
他看上去洒脱放松,就像冰块正在消融;
他看上去朴实厚道,就像未经加工过的木料;
他看上去豁达潇洒,就像空旷广大的山谷;
他看上去浑厚包容,就像浑浊奔腾的河水;
……
其实按照这个套路,可以无限列举下去,但是既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如果不能举一反三的话,那前面的十几章岂不是白学了?!
现在让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重点在于有那么多的分辨?因为我们必须要分辨啊,不然就可能shi的很难看哦!
他看上去迟疑谨慎,可能是他拿不准该用哪个大招对付你!
他看上去警觉小心,可能是他发现了你发现不了的危险!
他看上去庄重恭敬,可能是他看到了你视而不见的大人物!
他看上去洒脱放松,可能是他胜券在握早已吃定了你!
他看上去朴实厚道,可能是他大智若愚扮猪吃老虎!
他看上去豁达潇洒,好吧,可能人家真的就是豁达潇洒!
他看上去浑厚包容,可能是你还没触碰到他藏匿的底线!
……
当你不知道你的对手有多么厉害,是不是应该全神贯注咬牙硬撑?
当你不知道你的朋友是不是真心,是不是应该谨言慎行提高戒备?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前面的几章,知道为什么要“功成弗居”了吧?知道为什么要“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了吧?知道为什么要“功遂身退”了吧?
对了,还会牵涉到后面会讲到的内容,比如什么才是“反者道之动”和“弱者道之用”?
因为你不知道对方的底细啊;因为你不知道一个看起来很LOW的人是不是在装傻;你也不知道一个看起来很菜的人是不是在扮猪吃老虎;当然,你也不知道站在你面前素面朝天的路人甲,可能就是你一直魂牵梦绕却高攀不起的女神……
我承认,本章是在描写得道者的状态和外表,但是我们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话,迟早会被一个表面上看起来是青铜的王者给灭掉……要是在游戏里你还要重来的机会,可如果是在现实中因为疏忽大意而后悔莫及,那可就真是哭都没地方哭去了!
当然,我不否认有人拉大旗作虎皮,也不否认有人专注于表演好多年,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只要我们保持谦虚谨慎,多钻研多学习,就一定能识破那些弄虚作假者!
有一个小问题,因为谨慎而受骗,和因为冒失而送命,你会选择哪一个?
现在,让我们回头开始的部分,来讲一讲本章的另外一个要点,不要过分追求极限和完美。
原文“保此道者,不欲盈”,直译为得道之人不追求盈满,再进一步解释,大都翻译为得道之人不自满;个人意见,这里应该是说得道者不要过分追求极限和完美,才能始终拥有上升的空间和回旋余地才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过分执着于极限和完美,则容易陷入偏激和被动,最终凝滞生机,无法做到推陈出新、圆融贯通。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附:《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