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白岩松韩启德北京大学这个论坛上他们决定
TUhjnbcbe - 2025/1/23 0:32:00
潮新闻记者刘晨茵

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回避、不恐惧死亡这个话题,当周围的人开始正视死亡价值的时候,全社会也积聚了更多的智慧和力量重新审视过往对于死亡的“刻板印象”,死亡一定是冰冷的、恐怖的、至暗的吗?

如果说“死亡是温暖的”,后边应该加问号还是叹号,抑或破折号或省略号?

清明前夕,以“死亡是温暖的”为主题的第五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京大学会议中心举行。

从名字可以看出,这个论坛非常特殊。年,首届北大清明论坛拉开了探讨生死的帷幕。借着清明节的特殊氛围,每一届论坛都研讨“死亡辅导”“死亡关怀”“医疗·殡葬一体化”“生命教育与死亡审美”等话题,以期不断打破避讳死亡的语境与禁忌思维。几年来,数十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嘉宾在这里交流他们对生死的感悟。

在今年的论坛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医院院长顾晋、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等来自医学、哲学、社会学、生死学、传播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给观众以独到的阐释。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

白岩松:死而不亡者寿

死亡是温暖的。这句话特别具有冲击力。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死亡不是温暖的,它是冷冰冰的,是可怕的,更是忌讳的,很少有人谈论死亡。事实上,我们需要去思考死亡到底是什么,该怎样去面对。

出生入死这个成语源自老子的《道德经》。它客观反映了人生的状态:人从出生起就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出生即入死。由此可见,古人对生死有着清晰豁达的看法。我认为,死亡就像人生终点处的一面镜子,反过来照射着我们,让我们珍惜生命,在有限的生命空间里活得更加精彩。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死亡变成了人们忌讳谈论的事情。幸亏有清明这样一个日子,给我们提供了祭祀先人、亲人的机会,也给我们提供了思考死亡这个问题的机会。

前不久,我欣喜地看到时代的一些进步。北京组织了一次骨灰撒海活动。在渤海入口处,很多人把亲人的骨灰和玫瑰花瓣一起撒向大海,画面神圣又温馨。那一刻,我真的感到,死亡是温暖的。北京的骨灰撒海活动开始于年,目前已经举行了多次,累计有2.6万人完成了骨灰撒海。这2.6万人是怎样看待死亡的?他们的家人为什么会尊重他们的决定?这说明人们的观念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这几年,我参与了红十字会的一些公益活动,如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器官捐献等。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们其实可以更坦然地去面对死亡,提前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事。

年,湖南长沙一个16岁的小伙子名叫叶沙,不幸突发疾病离世。在他弥留之际,他的父母决定将他的器官捐献,7个饱受疾病折磨的陌生人因此重获新生。后来因为知道叶沙生前喜欢打篮球,其中几位受者组成了一支篮球队,投入日常训练。年1月,这支“一个人的球队”出现在中国女子篮球联赛全明星周末的赛场上。曾经的国手巴特尔担任这支队伍的教练,姚明也到现场去看望队员们。这让观众感动又感慨。

年,在重庆做外教的27岁澳大利亚小伙子菲利普,突发疾病离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菲利普的父母遵从他的生前愿望,将他的器官捐献,个人因此获得新生,2个人重新获得了光明。因为菲利普生前热爱音乐,第二年,这些受者组成了“一个人的乐队”。

这两个故事让我非常受触动,我想起了老子《道德经》中的另一句话:“死而不亡者寿”。叶沙和菲利普不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着生命吗?他们虽然已经不在人世,但人们会一直传颂他们的故事,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真正的长寿。

古人曾为追求“长生不老”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炼丹、吃补药、用偏方等,可始终求而不得,因为“长生不老”违反了自然规律。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结束吗?未必。金庸先生曾说:“人生就应该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我想,金庸先生所说的闹不是折腾,而是指让自己的人生精彩一些、好玩一些,让自己和周围的人开心一些。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人的生命观也在不断进步。年,深圳有了第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捐献数量从1增长到用了10年。而2年,深圳市造血干细胞捐献数量从1增长到只用了11个月零7天。器官捐献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志愿登记数量已经超过万人,而近两年志愿登记人数接近00万,达到之前十年志愿登记人数的总和。

有人说,人总是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我希望,未来当我们离去时,亲朋好友可以一起轻松谈论我们精彩的人生故事,共忆相处过往中的点滴美好,带着敬意告别。这样的死亡便是温暖的,也印证了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

韩启德:死亡是失去,也是馈赠

近年来,人们对死亡相关问题的探讨由忌讳到热烈,这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死亡是温暖的”。这句话似乎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因为死亡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是痛苦的、绝望的,甚至是恐怖的。最近几年,我读了不少关于死亡的书,也亲身经历和看到一些事,逐渐感觉到死亡确实可以是温暖的。

个月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化学家童坦君因为摔倒溘然长逝。我和童老师相识40年,亦师亦友,他的离去让我非常悲伤。我们自发在北医举行了一次追思会,追忆他的重大贡献、自主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坦荡的君子之风。他一生培养了上百名研究生,既对学生们严格要求,又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许多学生虽然离开童老师多年,但仍然对童老师有很深的感情。听他们含着热泪讲述和童老师的故事,我的心里涌起一阵阵暖流。这不正是童老师去世所带来的温暖吗?童老师的去世是失去,也是馈赠。我们在对他的追忆中,收获了无价的感动和真情,这便是死亡永恒的馈赠。

今年是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原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彭瑞骢诞辰一百周年,我们正在筹备纪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时回忆起和他相处的点点滴滴,想起他对我的关爱,心里不仅有伤感,还有浓浓的暖意。正是在这无尽的追思中,我收获了这位长辈给予我的持久的温情。

前几天,我的一位同事刚刚送别了他的父亲。这位同事因平时工作繁忙而疏于照顾远在东北的父母,有幸在父亲生命的末期回到父亲身边,细心照顾了一段时间,内心饱含感恩。他每天替父亲擦洗身体,想起儿时母亲为自己洗澡时的脉脉温情。

陪伴和送别父亲的过程重塑了这个家庭的亲密关系,使得原本被家里人排斥的弟弟与大家亲热起来,亲朋好友也难得聚在一起。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对以往所有的委屈表示释怀,对他的母亲流露出平时少有的温情,一家人一起在家中度过了难得的温馨时光。我想,这样的告别充满着彼此间爱的馈赠,是温暖的。

前不久,我发起了一个殡葬工作座谈会。近年来,我国的殡葬文化出现了可喜的进步,传统的遗体告别仪式越来越多地变为顺应逝者生前爱好的纪念活动,告别现场的灯光和色彩变成了暖色,遗体化妆力求还原逝者安睡时的状态,对骨灰和遗物安放也有了很多创新方式。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安顿好逝者,了却逝者未了的心愿,与此同时,也慰藉亲属的悲伤和痛苦,体现死亡的温度和温情。

死亡既是有形的躯体的消殒,也是无形的生命与爱的馈赠。从宏观的层面来说,在有限的资源下,任何生物都需要通过上一代的死亡来保障下一代的新生,并由此实现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而保障这个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实现物种的长期存续。从这个角度来看,死亡是逝者对生者的生命馈赠。

而从微观层面来看,死亡勾起生者对逝者的怀念,想起他们在世时的贡献,念起他们在世时的好,感悟到人生的意义;逝者能在临终前了却一些平时未尽的心愿,享受亲人加倍的照顾、谅解和眷恋,这样的相互馈赠难道不是温暖的吗?

人本能地恐惧死亡。我认为,生和死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两面,要知生死,必须理解生命,想通我们为什么而活。我们很难单靠理性破解生死问题,更大程度上还得靠感悟、靠情感、靠共鸣。生死问题不仅是一个哲学的理性命题,还是一个有温度的感性问题。

最近,ChatGPT的发布引起了轰动。我请一位朋友替我问了它一个问题:“我已经78岁了,我很怕死,怎么办?”它回答:“作为人类,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命运,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生命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尝试让自己生活得更有意义,更好地享受自己的生命。”ChatGPT从保持积极心态、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岩松韩启德北京大学这个论坛上他们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