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的上篇是《德经》,下篇是《道经》,合称为《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一部经典著作,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教哲学创始人老子《道德经》以哲学意义的“道德”为纲宗,主要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是所谓的“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这部著作的精华所在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既要有“德”,也要有“道”,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二千多年来,《道德经》光芒四射,其影响力无处不在,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都奉之为经典。今天学习道德经,仍然可以从中吸取许多的智慧,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下面是对《道德经》中几段语录的思考和启示。
《道德经》是万经之王一、“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德经》中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说最优秀的人,当他听到一个好的道理时,立马就会去实践。中等的人则是一边做一边怀疑,现实生活中最多的就是这种人;而最糟糕的人反而是嘲笑。所以不被人嘲笑的,一定不是最好和最精妙的道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个将军把人分成四等:一等人最优秀既聪明又勤奋;二等人是聪明但懒惰,但聪明的人懒惰不可怕,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让他勤奋起来。三等人是愚蠢且懒惰;四等人是最糟糕的人,既愚蠢又勤奋。狂躁的希特勒不仅愚蠢,而且十分勤奋,并且把愚蠢的想法努力地付诸于行动。如果希特勒是一个愚蠢且懒惰的人,那他就不会祸害众生了。
人类历史上无数的悲剧和糟糕的事情,都是由愚蠢人的勤奋造成的,所以一定要防止愚蠢的勤奋。
希特勒发动的二次世界大战惨剧二、“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这是《道德经》中第57章的语录。老子说治理国家一定要正派,带兵打仗一定要出奇,同时以无事来安抚天下。
历朝历代有很多皇帝大多烟消云散,但凡能留下名声的,都是刚正不阿的。因此,“做人要正,做事要奇”可以成为座右铭,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正派,但在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与众不同,出奇才能制胜。
三、“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是《道德经》中第60章的语录。老子意思是说,治理大的国家要像做小鱼小虾一样,不能开膛破肚,不能折腾。越大的国家越要像烹小鲜,不能来回地折腾,越折腾越乱套。把握大政方针,不过于事无巨细地折腾,是为有“道”。
烹小鲜就这么简单四、“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中第63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言,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的意思是说,天下所有的难事,一定要从简单的开始做起;天下所有的大事,一定要从细节开始做起。圣人认为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大,都是先从最小的事开始做起的,所以最后都能做成大事。
其实所有的事都难,只有闷着头地干,一点点、一件件地做好,最后面前就没有难的事情了,这是“道”,也是一个很好的辩证法。
万里长江第一湾五、“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比别人低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为。在《道德经》第66章中,老子在这句话中,用水来做比喻,说明为人处世的道理。
在水当中,最辽阔的就是江和海,为什么江和海最辽阔呢?老子说因为它比任何事物都低。为什么叫做海平面呢?海平面就是零,所有离开海的陆地,除了极个别的区域,都比海高。水都往低处流,所以累积起来,就形成了最辽阔的大海。
海纳百川有这么一个真事,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他当时是北京大学的副校长,有一个学生拿着行李来北大报到,他看见季老先生走过来,就说:“哎,大爷,您帮我看一下东西”,季老说:“没问题”。于是小伙子就去办报到手续了,40多分钟才回来。小伙子说:“谢谢您,大爷”。季老说:“没事”。在第二天北大的开学典礼上,小伙子往主席台上一看,蒙圈了,原来昨天那个大爷,就是现在坐在台上的副校长季羡林。的确,季老先生一辈子为人处世低调、仁厚,不仅是做学问的大师,更是做人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