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2/24 0:28:00
套用一句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老子”,《道德经》的版本可能有数十种之多,然,书籍残缺、竹简脱落,二千多年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版本和不同的断句。历代各家注释蔚为大观,莫衷一是。《道德经》作为中国文化或哲学的一面旗帜,被称为“万经之王”,这未免不是一种缺憾。道,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五花八门的断句:道,可道,非恒道;道可,道非,恒道;道可道,非恒道;那么,老子到底要表达他的什么观点呢?我们不妨看一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非恒道,一切皆可突破创新老子知道“有物混成”,但“不知其名”,于是“强为之名”,老子把这个“名”称之为“大”。为什么会称之为“大”?在图形文字里面,“大”是一个张开手脚的人的形象。头顶不到天,脚跨不过地,双手摸不到边,天很“大”、地很“大”,而此物“可以为天地母”,自然更“大”,由此可见“大”既是道的名称,也是道的特征之一。按古代习俗,其实一直延续到近代,小时候,普通人家小孩出生,往往随便取个小名,长大后或找个先生,或进了学堂,再正式取个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了记住某个人,也往往根据他的个体特征,给他强加一个别名。一般多是些不雅个名称,不在此举例;正式的例子,比如:现名:朱德,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字:玉阶。名:周树人,别名:鲁迅、长庚、风声、尊古等,字:豫山。所以,很好理解老子的“名可名非恒名”。一篇文章流传千古所谓文字,那是记录在竹简或纸张等之上的符号,相对比较正式、稳定。所以,老子把这个混成的物,强字之曰“道”。我们再来看一看现代概念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概念”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德国工业标准将概念定义为一个“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老子的“道”首先代表一种物,其次还代表一个概念,老子并不能罗列出“道”的所有特征,或者说,并不能把所有反应“道”的共同特性全部提取出来。所以,老子花了很长的篇幅,列举了道的一些特征,或者说,列举了“道”这个概念的一些属性。黄仁宇认为:“用类比以说明主题,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常常使用的方法”。《道德经》“第十五章: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这里,老子采用水的特性类比道的特性,因此赋予道的特性是“利万物”、“不争”,这样的类比还很多,可在道德经中自行检索。因此,老子总括为一句话“道可道非恒道”。通俗地讲:道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事物,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属性,但这些属性并非该事物的全部。讲了一大通,那么,到底起什么作用呢?热力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是学理科的,就举个理科方面的例子:焦耳道出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并非热力学的全部;所以,克劳修斯又道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经过80年后,拉尔夫·福勒再次道出了热力学第零定律;瓦尔特·能斯特道出了热力学第三定律。道可道非恒道,敢于突破必有所得。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