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翻阅《道德经》,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就自己的理解稍微调整了一下句读,另略作点评。
特别说明:不是我胆子大,这里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绝无否定他人认知的意思,如有错漏,敬请见谅、指教!
第一章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清楚地说出来,表达明晰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清楚明晰的道;同样,可以准确定义某事物的概念,也不是永恒不变的、精准唯一的概念。整个世界,其实源自于混沌虚无,那个没有命名的时刻;而对世间万物的区隔和命名,才令事物以这个命名出现在世间,为人所知。所以,我们会从不可言说的原点,从无之中去观察大道的奥秘;也会从有名之后,洞察大道运行的规律。这两者来源一致,同样地悠远而充满了奥秘,而这奥秘的极致所在,就是解开世间奥秘的钥匙,走进奥秘世界的大门。
第二章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丑就出现了;都知道什么是善,恶也就到来了。所以,才有有与无的相对相生,难与易的相比相成,长与短的相较相形,高与低的上下错落,声音与回声的彼此相和,前与后的相伴相随。正因为大千世界这种相对相生的内在联系,所以,圣人做事才会以无为代有为,不去刻意做些什么,不去刻意说些什么,而是以世界内在的运行规律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任凭大千世界自然而然地去发展。不拒绝世间万物的萌芽生长,不将萌芽生长的这一切视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会认为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带来了一切,即使功成也不会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而正因为圣人不居功,所以也才令大家认可其功劳。
第三章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能,以使人民不去争夺;不珍视难得之物,以使人民不去偷盗;不让人民看到想要得到的事物,以使民心不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会让百姓的内心空灵而远离欲望;让百姓吃饱肚子,磨灭其志向与欲望,强健其身体与筋骨;使得百姓们总是看不到向往的东西,保证其内心无所欲求,从而使得那些智者在这种大环境下也不敢胡作非为。从总体上来说,正因为无为而治,所以才能无所不治。
第四章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恰如虚空,即使万物依托其运行,也永远不满不溢;又如深渊般幽远,仿佛世间万物的源头起始。大道之行,自然而然调和理顺万物之间的纠缠,令彼此间的优劣长短相互契合,就那样若有若无,深邃杳远。真的无法想象,这恍若比天地更加久远的大道又源自何处?!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大道无关仁爱,视世间万物与刍狗没什么亲疏之分;圣人心中不会奢谈仁爱,视天下百姓与刍狗也没什么贵贱之分。天地大道不正像一个风箱吗——貌似空虚无物但内蕴永无竭尽,越是推动风箱,就能够排出越多的气流,反之,如果你听闻知道、误听误信得越多,却有可能距离大道越远,反而不如保持内里空灵的状态,让自己处于静默守中的状态。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大道如山谷怀抱一片虚无,神妙莫测,永无穷竭,这就是玄妙无方的生命之源。而这生命之源的门户,则是天地之根源。大道如丝如缕,绵绵不绝,无形无迹,恍若亘古永存,运行永无休止。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地无生无灭,恒久长远。而天地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它只是运行不怠,不会为了自己的存在而去做些什么,所以反而能够长存。所以,圣人不会抢先去追逐什么,反而身处领先的位置;将自身置之度外,反而令自身长存。难道这不是因为他无私,反而能成就自身吗?!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为美好的品性就如同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其争,同时却居于人们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水的品性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点,心灵善于保持深幽寂静,待人总能保持仁爱,言谈务必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政务,做事善于发挥所长,达成目标,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是因为无欲无求,不去争抢,所以才不会惹来怨憎。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
手持容器却将它装满,还不如停下手来;捶打器物却令其锐利,不可长久保持;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守得住它;富贵却骄矜,这是给自己留下了祸根。唯有功成身退,才是天地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将身心抱合为一,能毫无分隔吗?聚精合气,凝结合一至极致柔顺,能像婴儿一般吗?洗去涤除心中尘垢杂念,能做到毫无瑕疵吗?爱国治民理政,能做到无为而治吗?天地之门开开合合,能做到顺应天道,清静自守吗?知识广博,通晓事理之时,还能够明白自己识见不足吗?
孕育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付出与成就而不以此自恃,滋润万物生长而不求掌控,这才是最深层深厚的德行。